进入四月,京城便迎来艺术品展览的旺季。从意大利到德国,从美国到比利时,多个重量级艺术品大展扎堆亮相。这其中,不仅有来自海外博物馆的珍稀藏品,也有国外著名收藏家的顶尖收藏。对于艺术爱好者来说,还有什么比在短期内邂逅好几个优秀展览更幸福的呢?
尤为难得的是,这些展览通过不同门类的高端展品,从不同角度展示了不同国家、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科技、社会风貌,每一个展览都精彩十足。不过,当这几道美味“大餐”被端上“桌面”时,人们也不禁思考:除了展品过硬外,这些展览究竟赢在哪里?面对高端展览,观众又该如何欣赏?这些展览还有什么美中不足吗?
赶场看展
“现在两点了,我还要赶到保利艺术博物馆看一眼。这阵子好展览太多了,真是累死人啊。”话虽这么说,但刚刚从北京恭王府参观完“侣明室藏黄花梨家具展”的任先生脸上却洋溢着笑意。最近一阵子,在北京“赶场”看展览的人可绝不止任先生一位。这也难怪,眼下就有四个分量十足的艺术品展览先后开展——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推出的“意大利乌菲齐博物馆珍藏展”、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在北京恭王府举办的“读往会心——侣明室藏黄花梨家具展”、北京保利艺术博物馆推出的“A&J Speelman暨海外藏家——犀角象牙雕刻珍品特展”、以及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亮相的“启蒙的艺术展”。
“意大利乌菲齐博物馆珍藏展”可以说是不少北京观众“眼巴巴”盼来的。之前,该展览已在上海、湖北等地展出,大获好评。作为世界最著名的博物馆之一,乌菲齐博物馆此番精选了82幅油画,分为“肖像画”、“风景画”、“静物画”三个部分展出。展品包括文艺复兴早期大师波提切利、威尼斯画派大师丁托列托和提香的画作,以及众多16世纪至20世纪中叶意大利、荷兰、法国和德国画家的重要作品。
“启蒙的艺术”作为新国博开馆之后的首个交流展,自然分量十足。这个从2004年就开始筹备的展览,由德国柏林国家博物馆、德累斯顿国家艺术收藏馆和巴伐利亚国家绘画收藏馆联合举办,展出绘画、雕塑、服饰、模型等580件,是德国三大博物馆的最大“联姻”之作。据悉,这不但是迄今为止中德之间最大规模的合作展览项目,也是世界范围内有关反映“启蒙运动艺术”的最大展览。
看完了海外知名博物馆馆藏的珍品后,“A&J Speelman暨海外藏家——犀角象牙雕刻珍品特展”与“读往会心——侣明室藏黄花梨家具”展则可以带领观众领略海外私人藏家收藏中国文物艺术品的风采。A&J Speelman家族是英国著名收藏世家,该家族几代人收藏的60余件明清犀角、象牙雕刻珍品形制多变、题材迥异,集中展现了明清时期我国犀角、象牙雕刻的神工妙技。另外,在其他海外藏家的支持下,还有50余件宋元明清历代玉雕精品联袂展出,三大中国古代雕刻技艺共聚一堂,交相辉映。
比利时菲力浦·德巴盖先生是一位长期致力于中国家具收藏的外国友人,在他比利时家中用来陈列家具的地方题名“侣明室”,值得一提的是,这个古意盎然的名字是“京城第一玩家”王世襄先生所题。这次北京恭王府展出了菲力浦先生珍藏的70件明式家具,涵盖桌案、椅凳、床榻、柜架等,全面展现了16、17世纪明代家具的风貌。其中,黄花梨香几、黄花梨四出头椅、黄花梨展腿式半桌、黄花梨冰绽纹方角柜等罕见家具纷纷登场。
领略“高端”
这四个高端展览备受专业人士好评,那么,普通观众在展览上除了可以看到艺术性一流的艺术品外,还能从哪几个角度领略“高端”呢?
学术性强是四大展览最显著的特点。这些展览选择的藏品恰到好处,既展示了在艺术史上有重要地位的人物和作品,又巧妙地避开了过于家喻户晓的宣传点。“有些展览拿着一张拉斐尔的素描就当新闻点,这样的展览过于肤浅,参观者单纯慕名而来,却学不到什么知识。”一位资深媒体人士这样评论道。
难得的是,尽管学术价值如此高,这些展览的受众范围却很广,无论专业人士还是刚入门的爱好者,都能在展览中找到自己感兴趣的“点”,“懂行的人看门道,外行人可以‘扫盲’”。
除了注重学术背景外,这四个展览对历史、文化的挖掘深刻且宽广。在这方面,“A&J Speelman暨海外藏家——犀角象牙雕刻珍品特展”格外出色:展厅墙上贴着巨幅说明文字,帮助参观者了解A&J Speelman家族,以及犀角雕与象牙雕的名家、特色与历史。展柜上也贴着各种标牌介绍雕刻的种类与历史发展阶段,让参观者无意中就填补了很多知识漏洞。
同样,“意大利乌菲齐博物馆珍藏展”做了充分工作,以帮助观众梳理、消化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发展脉络。一些观众对该展览最后部分那张对比中国与意大利同时期艺术家的表格印象深刻。“我以前从没想过将中国古代艺术家与西方古代艺术家横比,一直以为达·芬奇要比唐伯虎生活的年代早很多,看了这张表才知道,他们原来只差18岁。”来自天津科技大学的参观者胡博文认真地把这张表格抄在了笔记本上。
不是海外藏家提供藏品,便是与外国权威机构联合办展,国际性突出也是这些展览的一大优势。在纽约旅居多年的艺术从业者于海前不久专程回国,就为看看国家博物馆的“启蒙的艺术”展览。他告诉中国商报记者,就算去德国本地也不一定能看到这三家机构联手举办的展览。他戏言,以后想看“世界级”的展览就指望中国了。
除了上述“硬指标”之外,展览的软实力也得到了重视。偌大的展厅里尽管观众不少,但是却没有人大声喧哗,淡淡的《高山流水》乐声回响在观众与展柜之间,展品在白色的聚光灯下静静地诉说着历史……这样的场景听起来是不是很惬意呢?在保利艺术博物馆欣赏“A&J Speelman暨海外藏家——犀角象牙雕刻珍品特展”时,您就可以享受到这样的观展环境。
“侣明室藏黄花梨家具展”也为观众能有良好的观展环境用心良苦。三间展厅门口都有负责控制人数的工作人员“把守”,他们专门准备了参观票证,观众凭票才能进入,从而保证了一间展厅同时不会超过10人参观。“这么好的环境,让人想不好好看展都难。”任先生说道。
也还有“毛病”
虽然质量过硬,但是这些展览也不是尽善尽美,难免有人会挑刺儿。
平时爱好明式家具收藏的李一鸣告诉中国商报记者,他仅仅是想一睹“侣明室藏黄花梨家具”展的风采,却不得不花了40元购买恭王府的门票才得以进入。“看展览花钱本身没什么,但是我又不想逛恭王府,非得买了恭王府门票才能看展,心里总觉得有些别扭”。然而,中国商报记者在该展览地点——嘉乐堂门口看到,不少来逛恭王府的游客又不愿意“顺便”看看这个展览,一些游客甚至以为展览中的家具是恭王府卖的高档旅游纪念品。
李一鸣还向本报记者感叹,尽管展出的家具非常精彩,但是“恭王府的展示功能毕竟和正式展览馆没法比,看着不过瘾。真希望这么好的展览可以在更合适的地方展出,能让更多的人欣赏到,又能让展品的魅力得到更充分的展示”。
此外,展览的指引工作缺失,也给初次到某一地点参观的观众带来了不便。“意大利乌菲齐博物馆珍藏展”在中央美术学院内举办,但是除了美术馆门口外,学校内再没有一个明显指明展览所在地的标牌或海报,校园里随处可见问路的观众。“那么重要的一个展览,却没有明确的指路牌,因为‘迷路’打击了观展的积极性,真让人无奈。”一位询问了很多人才最终找到美术馆入口的参观者苦笑着对中国商报记者说道。
艺术策展人周旭接受中国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北京的展览水平近几年提升很快,很多大展的硬件完全可以称得上是国际一流,但是在一些软件服务上,与海外高端展览仍然存在距离。比如服务人员普遍不够专业,没有经过专门的艺术培训,如果有观众问起有关展品的问题,他们往往没有能力解答。此外,布展时没有考虑兼顾所有观众,大多数展览说明标牌字体太小、离隔离线太远,视力不好的人和坐在轮椅上的人很难在昏暗的灯光下看清。
“本该起着美育作用的美术展却很少为年幼的观众考虑”。周旭举例说,在日本、欧洲,越是顶级的艺术展览越会考虑对孩子的教育作用,要么是一件展品的说明牌做两份,一份让成人看,一份给孩子看;要么展馆内会专门提供给儿童讲解的服务。但是,目前在国内的展览中,这样的情况却还没有见到。“在国外,还有一些展览会为盲人开专场活动,这一环目前在国内也较为缺乏。另外,目前国内的展览宣传还是不够,一些很好的展览‘展在深闺人未识’,没有充分实现其社会功用,非常可惜。”周旭反复强调,真正的优秀展览应该是没有门槛、贴近大众的,“这一点还需要所有策展人共同努力。”
于海也认为,近几年北京在文化方面的发展速度,全世界都有目共睹,艺术展览、博览会不仅越办越多,而且质量也越来越好,与国际接轨的程度也愈发升高。国际知名的文博机构与艺术团体都愿意与北京合作,将北京作为他们与中国沟通的平台,但是他也认为,布展的细节恰恰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文明与文化底蕴,“细节做好了,北京离‘成为继伦敦、巴黎、纽约之后又一大国际文化中心’的目标就不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