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亚平:将文化精神融进紫砂艺术
http://www.socang.com 2011-04-06 14:07 来源:申江服务导报
文/汤海山
丁亚平刚学制壶,就在同辈人的技能比赛中拔得头筹,被荐送到顾景舟的特艺班。别人按部就班,他却不拘泥于大师传授的方法和经验,而用自己的造壶思路和实验交作品,似乎有点向大师挑战的味道。据说,顾景舟非但不生气,还有意收他为弟子,自己不便说,让别人去暗示。丁亚平却婉拒了。虽然壶界有一种职称越高,名气越大,壶价也越高的怪现象,他却反其道而行之,不屑于评职称,凭自己的真才实学与志气冲刺壶艺巅峰。成名后,筋骨里仍有着一以贯之的傲气,连国家博物馆收藏他的壶,他都不当一回事。
他不看重名,对钱也不看重。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上海一个老板到宜兴拜访丁亚平,挑了三把壶,谈好10万元,两人便坐下喝茶。丁亚平问:“你看中这壶什么地方?”老板说:“我随便拿的,我也不太懂,我刚开始买。”丁亚平把三把壶收起来,不卖了。老板问:“我说错什么了?”丁亚平答:“你没说错,你说了句真话,但今天你加多少钱我都不会卖给你。如果成交,我们都会很难受,第一你不懂壶,第二你那个圈子没有懂壶的人。你拿三把壶回去,朋友肯定说你傻,花10万元钱买三块泥巴。而我好不容易做出这三把壶,像我的孩子一样,却把它过寄给不懂它的人。”那时,丁亚平生活拮据,连每个月的生活费都常常向友人借,却执着坚守着自己的艺术品格。
在讲究传承有序的壶界,很难说丁亚平追摹、继承的是哪位前辈大师,虽然初学制壶时有启蒙老师,但他一直追求自己的东西。所以,倒不如说他遍学所有他认为值得学习的大师,寻找着属于他的艺术个性。他的很多名品,就是仿制大师的。如他的《鸣远四方》壶,本是清代初期陈鸣远的代表作品,也是紫砂壶的经典之一。在上世纪末发行的一套四枚邮票中,其中一枚就是《鸣远四方》壶。此壶特点,方中亦圆,圆中亦方,护身方正圆润挺拔,壶把、壶嘴流畅舒展,落落大方,高挑的壶盖,醒目而得体,高居其上,不卑不亢,四足稳稳地托住壶体。《鸣远四方》壶,要做出精神,做出舒展,需要深厚的功底,才能有“方中亦圆,欲柔欲刚”的气韵。而他仿制陈鸣远的《书扁壶》,则是另一种冲刺,壶身扁得不能再扁,壶盖薄得不能再薄,整体扁薄得只似一个圆饼。壶的上下交接收放自如,转承自然,壶盖线条明朗流畅,整体表现视觉丰润。
他的原创壶,更有其独特的结构和风格。“2008上海— 宜兴紫砂艺术博览会”上,丁亚平的《花开四方》壶,与吕尧臣的《冰纹秦权》、顾绍培的《豹方》等一起作为紫砂壶代表性作品,同顾景舟、蒋蓉的作品同台露面,博得收藏界推崇。此壶式为原创筋囊作品,却集合了“截盖”、“四足”、“大筋囊”、“方器”以及“扁壶身”的五大紫砂成型技艺的难点,颇具真功夫。紫砂制器造型扁一分,难度就高一分,方造型尤甚,况又为方中寓圆的器身,丁亚平挑战的不仅是自我,更是几百年来紫砂技艺。泥料为纯净紫砂泥,窑温充足,呈现紫砂悠然之美,手感舒适,整器线条精炼,贯气一体,比例精协,制工、形制严谨,宽口混方,大口盖与壶颈浑然一体,口盖可至无隙境地。
即便是他少有的实用经典器型,也难度极大。如《小梨式》壶,壶身妙若生成,无一丝累赘。梨式壶自清即有,代代沿袭,经久不衰。文以简为贵,画以简为贵,壶艺亦然,但简中见情趣,形简而意不简,要以少少胜多多,却非易事。此壶结构极简,光润舒适,转折流畅,外表不施釉,烧成不沿底。
丁亚平壶艺的显著特点,是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将文化精神融进紫砂艺术,结合完美,表现丰富,功力深厚,气韵生动,风格独具。
责任编辑:本站编辑
- 推荐关键字:“紫砂”
- 收藏此页 | 大 中 小 | 打印 | 关闭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立场,也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价值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