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藏真海派美术馆日前正式揭幕,面向公众免费开放。首展《讴歌峥嵘岁月 品鉴壮美画图——新中国海派绘画展》集中了林风眠《渔业丰收》、朱屺瞻《搏斗风雨中》、程十发《大炼钢铁图》、应野平《雄关漫道真如铁》、谢稚柳《青绿山水》等近百幅海派经典佳作,几乎囊括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海上画坛主要的重量级艺术家。
这是上海首个专门展示海派书画艺术的美术馆。虽然藏真海派美术馆是一家民间美术馆,却“身兼”研究、整理、收藏、展示、推广海派书画艺术等数项重任。该馆目前藏有3000多幅近现代和当代具有代表性海派书画家的优秀作品。首展揭幕当天,一场别具一格的“新中国海派绘画研讨会”取代了展览程式化的剪彩仪式,40多位沪上知名书画家、收藏家、艺术评论家开怀畅言,竞相为当今海派书画艺术“把脉”。
海派是无派之派
据上海美协副主席、美术史论家、画家卢辅圣介绍,海派在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上的重要性在学术上似乎已经形成了共识。19世纪中叶以来,中国画坛逐渐崛起一个被称为海派或海上画派的画家集群。它以上海为活动中心,吸纳并且引领着苏、浙、皖乃至更广地区的艺术力量,其画家阵容之浩大,绘画风格之纷繁以及得时代变革风气之先的显赫声势和深远影响,均超过了此前的所有地方画派。
美术评论家、上海中国画院画师陈翔说:“‘海派’其实是一个难以界定的概念。这是江与海之间的一种文化形态,‘江’指本土性,‘海’指全球性,却又超出地域的范畴,泛指中西交融的多元形态。事实上,海派画家来自全国各地,不局限于本地人。”研讨会上,许多专家学者不约而同地提到海派的“开放性”。在画家方世聪看来,“海派”类似于19至20世纪的巴黎文化,每一位艺术家都各具风格,正是这种不统一、不从众形成了海纳百川的气象。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美术史论家潘耀昌说:“有人把海派的特点用四个字概括——‘无派之派’,我觉得很有道理。海派本身就是一种发展状态。”
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画家陈家泠将海派分为三个时间段,分别是民国初年、新中国成立至1976年、改革开放以后。他表示,改革开放以来所形成的新海派的整体实力在国内可以说名列前茅,可惜,影响力目前没有得到与其艺术水准相对应的足够的重视。
海派艺术馆将增多
美术评论家谢春彦在研讨会上透露,上海大大小小的国有民营美术场馆虽然有10多家,但是,在此之前显然没有一家是专门收藏和展示近现代海派经典绘画的,也没有一家美术场馆设有专门的近现代海派经典绘画的展示厅。他认为,任伯年的巨幅画作《群仙祝寿图》就应该占据一个展厅的空间,“任伯年和他同时代的海派书画艺术当得起这样的‘待遇’”。
上海中国画院画师杨正新表示:“建立一个专门收藏展示近现代海派经典绘画的美术馆,我们想了好多年。程十发先生生前曾经多次感慨地说‘上海100多年来的海派书画是中国美术发展史上一笔宝贵的财富,应该有专门的艺术馆来陈列这些作品’。藏真海派美术馆的面世,应该说只是一个开始,相信今后会出现更多更好的各类型专门展示海派绘画的艺术馆,以弘扬海派艺术的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