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民间制作糕饼具有悠久的历史,而大多数糕饼是用木模制印出来的。民间艺人继承祖辈雕刻糕印的工艺,将生活和艺术合二为一,不仅形成了一种特定的糕文化,而且还催生了精妙的糕模雕刻艺术
糕模,俗称糕印、糕板,是民间制作糕点的工具,它属于我国民间雕刻艺术的一个传统类别。由于这些糕模具有实用性,且产生于民间,因此图案丰富多彩,形式千姿百态,朴实中透出灵性,将民间朴素的思想情感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展现得淋漓尽致。
随着近年来糕点机械化生产越来越流行,流传千百年的糕模也变得鲜见,而这无疑令其市场价值不断提升,毕竟糕模所留下的富有艺术魅力的珍贵价值是难以取代的。
糕点制作考究中国的食文化源远流长,古人在创造文字时就留下了烙印。如糕,本写作“餻”,后因其多为米制成,故字从米字旁。古代称糕为“饵”或“餈”,所以《五经》中没有“糕”字。《周礼·天官·笾人》曰:“羞笾之实,糗饵粉餈”,郑玄注曰:“今之餈糕”。由此可见,糕的称谓是从汉代开始的。餈又作粢,但是“饵”与“餈”虽然同样是糕,但也有区别,饵是将米磨为粉制成的糕,餈则正如“粢饭糕”,仅仅是将米煮熟捣烂而已。
民间的糕点经过数千年的发展,至清代已基本形成20多个大类、2000多个品种,遍及国内各地区、民族和城乡。其中,稻食米粉品类更以选料精细、制作考究而名闻于世,各式各样的春饼、夏糕、秋酥、冬糖集色香味形于一体,形态千变万化,内涵奥妙无穷,让人叹为观止。糕饼上印有的各种极富地域特色的图案和花纹,几乎集古代民间画艺与糕点食俗之大成,且图案花纹下的透明五色馅浆若隐若现,不仅巧妙地成为图案底色的映衬,而且让人垂涎欲滴,食欲大增,以至千百年来成为民众依依不舍的食品。
种类丰富多样民间糕模流行于全国各地,由于风俗的不同,糕模的造型、花式也各异。有的糕模以数个不同图案和纹样组成同一个主题刻在一块板子上,有的以单个图案寄寓多种涵义。
从清代遗留的糕饼模子来看,糕模约有百余种的形制和图样,其功用、造型和花式亦各不相同。从分类看,如果按图案内容,可分为人物类、动物类、花果类、器物类、文字类和图文组合类;按功用来分,则有喜庆糕模、节日糕模和器物糕模;按形状分,有方形糕模、圆形糕模、多边形糕模、图案形糕模等。
雕刻技巧高超糕模基本上属于我国木雕艺术的范畴,而中国的木雕可谓历史悠久。早在原始社会时期就有初具雏形的木雕工艺品,至战国时期,木雕工艺已从简单刻纹发展到立体圆雕。
民间糕模作为普通百姓的实用物品,其雕刻扎根于民间艺术,具有朴实无华、方便实用的特点。民间工匠们通过巧妙的构思设计来丰富内容,使雕刻的糕模画面简繁得体,错落有致,形成图案与雕刻的完整性与统一性,并将实用、审美、趣味三者完美结合。
糕模雕刻工艺以阴雕技法为主,雕刻时吸收民间剪纸的某些特点,采用阴雕浅刻刀法,令风格既有精细的,也有粗犷的,充分展示了无限创意和高超技巧,符合食文化的特点,形成了一块糕板几乎就是一件木雕艺术品的境界。
糕模收藏刚起步尽管糕模非常平凡,也恰恰是这种过于平凡的糕模,在很长时间里却没有受到收藏界的重视,直到近十多年来因糕模使用日渐减少,才被有心人作为纪念品收藏。但这种收藏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收藏,直到一些木雕收藏者关注之后才纳入收藏界的视野,但至今仍然没有达到普及的程度。
更加令人担忧的是,目前流传于世的糕模越来越少,且几乎出现了断代的现象,如现存的糕模大量是属晚清至民国时期,而明代之前的糕模早已凤毛麟角,让收藏者难以看到此前数百年间糕模的真容,也无法系统研究糕模的历史沿革,这无疑是个十分巨大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