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风堂主”的传奇人生
http://www.socang.com 2011-02-25 14:54 来源:
云南古典书画名作“群体亮相”
一批珍贵的云南书画作品通过《云南清末书画名家作品展》,于去岁秋冬在昆明现身,这是由民间收藏家举办的清末名人、名画藏品展,也使一大批散轶民间的云南珍贵书画名作得以“群体亮相”。
展厅里展出有袁嘉谷、陈荣昌、傅文蒸、缪嘉惠、赵藩、王铮、胡应祥、周霖、周钟岳、丁希喆等30多位100多幅云南清末书画名家的作品,这些作品无论是山水画还是花鸟画,无论是楷书还是行书,都显示了精湛的艺术功力,显示着云南清末时期的艺术轨迹和不同名家的个性化风格。如赵藩、陈荣昌的书法作品颇有钱南园风骨;袁嘉谷、李坤的飘逸洒脱、如行云流水;王铮的工笔花鸟画从内容到风格都带有明显晚清的文人雅士情怀。有的展品是第一次公诸于世,引起了书画爱好者和藏家的极大兴趣。
为让这些珍品能永久地向世人展示,“汉风堂主”刘炳均特别租了一幢别墅,书画艺术沙龙的形式长期公开展出。这些藏品是“刘堂主”多年来不惧艰辛潜心收藏的上千藏品的一部分。他从一个不名一文的异乡游子到拥有多家企业特别是拥有众多书画艺术品而一跃成为业界翘楚,他的经历无疑是个传奇。
“汉风堂主”曾经一无所有从零起步
1994年,刘炳均自创了号为“汉风堂”这个集书画装裱、古字画修复、书画创作投资等为一体的专业服务机构,经营多年,迄今身兼画家、装裱师和企业家的刘炳均,希望利用这些珍贵资源,在发展云南的文化产业方面有所作为。首先是长年分期展出从古代到近现代以云南籍作者为主的优秀书画作品,同时他名下的昆明闾丘文化传播公司还邀请全国一二十位当代名家作为签约画家,持续地进行创作,不断推出各种专题书画展和书画装裱艺术讲座,同时开展相关专业服务。
把古今书画艺术品作为一项文化事业和产业来运作,对刘炳均来说,早已驾轻就熟。他本人即是画家,而且还是书画艺术品制作多面手,赏识鉴定古今书画、装裱、修复等,样样在行,更难得的是他10多年的积累,已坐拥丰厚的古字画财富。
刘炳均生长在大理鹤庆一小村庄,但来自长辈的文化血脉在他身上得到了发扬光大,他凭借聪颖和勤奋,完成了从穷困到成功的蝶变。
1993年某夜,17岁的他从老家农村来昆明投亲靠友,因出了意外,他流落街头,在露天里煎熬了3天。因身无分文,渴了只得去街头接水喝;饿得扛不住了,他以别人丢弃的水果充饥。第三天揽上了一个挖土方的零活,靠的是“低价”竞争,所得“工资”仅能买点充饥的廉价食物。凭着年轻气盛,他竟然一天能挖5个立方。借此他挖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有了几百块钱的原始积累后,他开始到处打零工,3个月后,一个偶然机会,他到了昆明市委机关印刷厂当了车间工人,同时他还做点小生意,如买上一大袋小毛巾去推销。后销售品渐渐地向现在的“主业”靠近卖画。茶花宾馆门口是他的固定摊位,首次买卖,推销出了4幅画,获得了1000多元“巨额”回报。他将货源“供应商”向学美术的在校学生延伸,他们十分欢迎,结成了绘画产供销一条龙。这样的生活从1993年维持到1995年,刘炳均的“财政状况”有了质的飞跃。
从小地摊贩变身“聚雅斋”斋主
本来也会作画并在销售方面已轻车熟路的刘炳均,又去改学裱画,两个月就掌握了全部技术,羽翼丰满后立马自立门户,当上了小菜园134号2楼新开“聚雅斋”的“斋主”,这时已获利超10万。成功秘诀无非“吃得苦,不安分”。
当初身上只挤得出两角钱,连个烧饼都换不来的时候,刘炳均想的是一定要找个昆明的穿着打扮时尚的美女做媳妇;一定要住火柴盒一样高耸的房子;开一张蛤蟆(前苏联拉达车)的车子……
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果然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小富起来的刘炳均,将“修身、齐家”作为大事列上重要议程,不再满足原有身份,他的第一步是上学,提升自己。他曾于上世纪90年代先后数年到全国多所艺术院校学习进修,同时打理着他的企业,入驻西南文化城、云南文化艺术市场、创办绿化公司、修理汽车……他所做这一切也为了积蓄实力收藏名作名画,为此他先后掷出上千万资金,曾用自己的爱车换了一幅古字画。多年来他以各种渠道、以独特眼光搜集来了众多古字画,许多濒危珍稀字画,通过他的回春妙手,重现原貌。
如今,刘炳均当年穷困潦倒时就奢望的名车、豪宅、都市时尚美女……全都被他“拿下”。媳妇做得一手好菜,把原本瘦削的“堂主”催大了一号,生生让他本来俊俏的外貌毁了几分。不过他仍欣欣然乐“吃”不疲。
在刘炳均的书画艺术沙龙,他还以公司运作的方式,不断与新老画家签约描绘新作。在他的书画陈列室,我们看到了一幅“疑似”宋代原画,宋人无款粉鹰图,是他这里最“年长”的古画,也即首幅在云南的南宋时期的绘画,画面上的颜料已不停掉落。这是他2004年在古玩城淘到的宝贝,只花了3600元,当时他一眼就识破了这画的价值,花了一个月修复,有人以数十万元求购。
如今“汉风堂主”作为昆明闾丘文化传播公司老总,非常热衷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复兴,以提升全民族的艺术欣赏水平和文化素养,因此积极致力于为艺术家创建一个良好的创作空间也为大众创建一个交流平台,一切正按他的设想,有条不紊地悄然进行着。
责任编辑:本站编辑
- 推荐关键字:汉风堂主
- 收藏此页 | 大 中 小 | 打印 | 关闭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立场,也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价值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