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旭东是一名来自安徽省砀山的小商贩。每个周末,他都会拉上一平板车砀山梨到北京永泰菜市场售卖。记者问他生意好不好做,孙旭东摇头说:“我们砀山梨的大名声其实早就传出去了,可最近几年出名的梨越来越多,山东的莱阳梨、河南的金顶谢花酥梨都在跟俺砀山抢生意,人家还争着办梨文化节,文化节上签一个合同就能卖上千吨。”
像孙旭东说的这种“文化节”,目前全国各地多如牛毛,而且动不动就冠以“国际”和“全国”之名,什么电器文化节、啤酒文化节、风筝文化节、粽子文化节、服装文化节……名目繁多,无所不包。不可否认,有的节会的确起到了传播文化、活跃经济、丰富群众生活的作用,但人们看到更多的却是节会日益增多带来的各种弊病,如效果浮夸、内容和形式庸俗、奢侈浪费严重等。
越泛滥,越庸俗
翻开报纸、点开网页,“某某文化节签署数十亿投资项目”“为当地带来上亿元经济收益”的报道比比皆是。从最初看到这些数字时的惊呼到如今的平淡,民众似乎已习以为常。但不少人也开始质疑这些数字的真实性。“到底签约多少,群众得到多少好处,谁去考证呢?大家只能看到官方提供的数字,一见报、一宣传就成了领导的政绩。虽然我也希望这些数字是真实的,但还是要给大家提个醒,浮夸风是万万要不得的。”一位50多岁的石家庄市民如是说。
“文化节”泛滥带来的另一个严重问题,是内容和形式的庸俗化。“从臭豆腐到盆栽花,从小商品到大电器,不管是吃的、用的,还是穿的、戴的,都拿来办文化节,不客气地说,现在国内80%的文化节根本毫无文化可言。”长期致力于民俗文化研究的博士生马强说。另外,从南方到北方、从东部到西部,全国的文化节开闭幕式几乎是一个固定的模式:唱歌跳舞、焰火表演,明星走台、粉丝尖叫……这种“复制粘贴”来的文化节不免让观众审美疲倦。安徽大学中文系的一位老教授对文化节中明星走台现象非常反感:“这些人出场费动辄上百万元,来了就是唱流行歌、跳现代舞,真不知道文化意义何在。”
今年夏天,以爱情为主题的七夕文化节在全国各地“你方唱罢我登场”:山西和顺牛郎织女文化节、浙江桃花岛中国侠侣爱情文化节、安徽黄山七夕情人节……但多位专家对这种将七夕定位为爱情主题的文化节并不认同,有专家指出,这些文化节是在滥用七夕的概念,因为七夕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爱情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在没搞清楚文化内涵之前就打起文化的旗号,显然是对文化的不尊重,只会让文化节从形式到内容都变得庸俗。
文化节的奢侈浪费问题更是不容忽视。几年前,国家级贫困县——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县斥巨资举办姓氏文化节一事曾引发过社会的广泛争议。经常承办政府各类庆典活动的某礼仪广告公司负责人向记者透露,政府举办的最小型的庆典活动,诸如奠基仪式、开幕剪彩之类,在没有任何文艺演出的情况下花费也高达30万至50万元。“政府对于这种非实物的庆典经费支出,可操作的空间非常大。就拿我们30万元的小活动来说,成本大概只有5万元,所以每次大型庆典活动时政府的经费动辄几百万、上千万元,是极易滋生贪污腐败现象的,或者说很可能被浪费了。因为他说花了1千万,谁去考证实际只花了500万元呢?”
一不留神就成政绩工程
在百度贴吧里,一则“周口淮阳县姓氏文化节准备停办”的帖子引起了记者的注意。网友“史言”回帖:“都是些劳民伤财的政绩工程,搞它干吗?淮阳每年都弄得轰轰烈烈的,挣到人家钱了吗?”网友“真源不苦”则认为:“文化节要办,但不能年年办,要年年办也不能大办。”从网友的言论中可以明显看出,盲目跟风复制、追逐经济利益、打造政绩工程似乎已经成为各地文化节泛滥的背后驱动力。
近些年,国内涌现出多地争抢名人故里、名产品归属权的现象,甚至连西门庆、孙悟空这些文学作品中的人物也成了争抢的对象。“抢到就可以办文化节,办了节就带来了旅游收入。”连云港市民潘亚军如是说。署名“燕农”的网民说:“事实证明,以操控经济的手法建构文化,这只手就不可能单纯地扶植文化。各地文化节,大多不过是包装地方形象的政绩工程,与文化的关系不大。”
专家指出,借文化节打造文化品牌不能一蹴而就,决不可盲目跟风。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从打造品牌到形成产业,进而兼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想法无可厚非,但决不能将追逐经济效益、打造政绩工程作为筹办各类文化节的原始驱动力。
通过文化节丰富城市文化内涵、惠及群众、共建和谐,原本是一些地方政府的良好愿望。但在实践中,一些“文化节”却常常走偏。专家因此呼吁,文化节到了必须转身的时候,要还原文化主体地位,同时吸引社会公众广泛参与。
多次在安徽淮南市主持并参与中国豆腐文化节的《淮南子》研究专家陈广忠建议,要鼓励各类文化节积极发挥自己的文化传播功能,但在形式和内容上一定要根据不同文化内涵确定各自发展方向。尽量做到节约办节、务求实效。也有一部分学者认为,举办几次活动并不意味着文化得到复兴,重要的是这些活动要形成长效机制且为民间自愿。在文化的弘扬和传承过程中,不仅要政府推动鼓励、专家呼吁提倡、学校教育引导,也要将文化与日常生活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各种社会力量自发参与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