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与玉向来并称于世,是中国人审美意识和文化传承的载体。中国具有非常悠久的使用珍珠的历史。在古代,珍珠不仅具有装饰功能和经济价值,还是社会等级的象征。圆美,丰盈,莹润,流转,这些由珍珠的形态而获得的审美感悟,也成为了沿袭至今的审美情趣和美学追求。
古人将珍珠分为九品,以形态浑圆、色泽莹润为美,形体倾斜不正或有皱褶,色泽带有黄晕,都属于是瑕疵。而珍珠的颗粒越大,圆美光洁,能发出七彩的虹光,就越值钱,也就是所谓的“一分圆一分钱”。清人赵翼的《檐曝杂记》,对清代广东市场上的珍珠价格有很详细的记载:一颗大如龙眼,带有黄豆大小的黄晕,重约三钱的珍珠,要价是一万两银子。若是同等大小,又无瑕疵的珍珠,两万两银子也未必能够买到。而一颗重约六七分,形态不太规整的珍珠,价格在七八百两银子上下;如果是同等重量,形态又很浑圆的珍珠,就要两千两银子。乾隆年间,信佛的有钱人家,常以珍珠制作念珠。选取每颗重约四分,色泽、形态相似的一百零八颗珍珠,需要花费四五千两银子。若是选用五分重的珍珠,价格则在六七千两银子上下。加上佛头、背云的珠子,一挂念珠,要三万两银子才能尽善尽美。
所以,曹雪芹会在《红楼梦》里用“珍珠如土金如铁”来形容薛家的富贵,足以见得当时珍珠之珍贵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