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梅瓶“诉说”元瓷传奇(图)
http://www.socang.com 2010-09-14 16:58 来源:
昨天的节目里,我们为您讲述了扬州博物馆收藏的元代霁蓝釉白龙纹梅瓶,从失落民间到被奉为镇馆之宝的动人故事。很多人不禁要问:被人错看成是清雍正瓷的霁蓝釉梅瓶,是如何被鉴定为元代器物的呢?当年,法国总统希拉克,又缘何对它情有独钟呢?
梅瓶怎么被鉴定出来的?
原本认为是清雍正瓷的霁蓝釉梅瓶,是如何被鉴定为元代器物的呢?专家告诉我们,首先,要看梅瓶的造型。
宋代的梅瓶,器体一般高且偏瘦;明代的梅瓶,整体雄健而敦厚;清代的梅瓶,腹瘦,形体笨拙,远不及宋代的梅瓶造型轻盈秀美。而元代的梅瓶,将丰肩修腹的弧度斜收至胫部时,又以弧线外撇至底边。这样的梅瓶肩部显得更加丰满,整体感觉更加修长,最具观赏性。此外,元代瓷器最显著的特点就是粗犷豪放的风格。这一时期的瓷器往往挺拔高大,胎体厚重坚硬。扬州博物馆收藏的这件白龙梅瓶,高度就达到了43.5厘米;梅瓶最大腹径与高度的比值接近黄金比例。
此外,在这件梅瓶的肩部和底部,有两处微微凸起的线条。原来,宋元时期在制作大型瓷器时,需要接胎法成型。作为时代的工艺特点,这件大型霁蓝釉梅瓶身上的接胎痕,也成为今天人们鉴别宋元时期瓷器的重要依据。
除了造型,在釉色方面,这件霁蓝釉白龙纹梅瓶,也展现出鲜明的元代特点。元代的文化是粗犷奔放的,游牧民族在广袤的草原上奔驰,蓝天、白云、草原就是他们的天堂,对于白色、蓝色的偏爱是流淌在血液里的文化。在这种时代背景下,霁蓝瓷器应运而生了,其特点是色泽浓艳,釉面不流不裂,色调浓淡均匀一致,发色纯正如同宝石。在进口钴料非常珍贵、钴蓝釉发色尚不稳定的元代,景德镇的瓷工们创烧出如此纯正的大件霁蓝釉瓷器,表现出了非凡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据文献记载,当时霁蓝器的废品率极高。烧制如此完美的大件梅瓶,不仅需要成熟的技术,也需要很好的运气。
希拉克缘何情有独钟?
物以稀为贵。元代霁蓝釉瓷的存世量非常稀少,全世界仅存12件左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一件蓝釉白龙盘。同样的白龙盘早年流散海外两件,一件存于日本出光美术馆,另一件现存日本大阪市立东洋陶瓷美术馆。1949年后,杭州出土有一件元代蓝釉爵杯,保定市出土元代蓝釉金彩杯和盘各一件。上世纪90年代,江苏镇江地区出土蓝釉白龙罐一件。伊朗巴士顿博物馆、阿特别尔寺和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的托普卡博物馆,分别收藏有元代蓝釉白龙和白花、飞鸟及海马纹的大盘一件。扬州博物馆珍藏的这件元代霁蓝釉梅瓶,发色“蓝如宝石”,代表了中国元代景德镇同类器物烧造的最高水准,令人惊叹。
2000年,法国总统希拉克来到中国,访问扬州。当时希拉克只提出了一个希望,那就是要亲眼看一看馆藏的元代霁蓝釉大梅瓶。原来,在法国巴黎集美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中,也收藏有一只中国元代的霁蓝釉白龙纹梅瓶。中国元代白龙梅瓶目前存世共3件,最大的一件在扬州,另外两件分别收藏在北京颐和园和巴黎集美博物馆。这3件梅瓶本来同为清代帝后的赏玩之物,然而从元朝到清朝几百年来,在动荡不安的岁月里,梅瓶三兄弟各奔东西。法国收藏的白龙梅瓶,在上个世纪初被侵略者倒卖到集美博物馆,在法国一呆就是几十年,再也没有回到过自己的故乡。而扬州博物馆收藏的这件梅瓶,是三件里面,保存最好,器形最大的一件……
责任编辑:
- 推荐关键字:收藏 传奇
- 收藏此页 | 大 中 小 | 打印 | 关闭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中国收藏指数网的立场,也不代表中国收藏指数网的价值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