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家桥考古闪耀5800年文明之光(图)
http://www.socang.com   2010-08-12 16:29   来源:

 

 

剖面

发掘现场

  直通“12345”

  “地下宝藏”常是市民关注的焦点,日前,本报民生热线、12345便民服务热线不时接到市民来电,称市区苏州河畔一建筑工地发现宝藏,由此,施工被叫停,想让服务热线帮助问个究竟,是否确有其事。

  市民唐女士在来电中称,听说那里发现了很多文物,现在不少人都在那里挖呢,房产开发商也停止了施工,如果真有宝贝,不要让人随便拿走了啊,大家要好好保护起来。

  唐女士等市民的反映,记者在该房产开发项目的售楼处也得到了证实,售楼处相关工作人员称,目前项目开发处于暂停中,吴江博物馆及苏州考古部门的工作人员也已到现场察看,但具体情况不是太清楚。

  根据相关线索,记者进行了多方采访,并在职能部门的帮助下,为吴江市民解开了一个深藏于吴江地下的5800多年的千古谜团。

  权威发布 

  中国最早的朝代是夏朝吗?

  邓家桥考古引发断代史新猜想

  2.8米土层积淀崧泽、良渚、马桥、东周等10个时期的遗址

  一块布满铜绿的三角状青铜器,在这里沉睡。2500年前,它是一支锋利的铜箭,吴江邓家桥考古让它重见天日。

  昨天,从苏州考古研究所传出消息,吴江邓家桥考古发掘已画上圆满句号。根据发现的遗迹和出土的遗物情况看,考古研究所认定邓家桥是一处从崧泽、良渚、马桥、东周、汉代、唐宋一直延续到明清的聚落遗址。

  此次考古源于某一个建筑项目的开发。根据钻探报告,该项目北部区域遗存较丰富。北区原来为一个名为邓家桥的小村庄,从远处可见村庄东西约300米,南北约200米,高出地面约1.5—2.0米。

  发掘工作从7月8日开始。根据前期踏勘调查、口碑调查、钻探调查情况反馈,考古工作者选择在遗存较为丰富的邓家桥布南北向探沟一条,总发掘面积126平方米,深2.8米。根据土层,考古工作者划分出用于区别年代层的线条,年代层次共有10个。从上往下,从明清开始到汉代到东周再到良渚、崧泽时期。其中崧泽时期距今5800年。也就是说,2.8米的深度穿越了5800年的时空。

  考古发掘清理崧泽、良渚时期灰坑1个;东周时期的房址1座,灰坑5个;汉代水井1个;六朝时期灰坑1个,唐代灰坑2个。探沟地层中和遗迹单位中共出土器物56件,包括陶器、石器、瓷器。

  “带有十分明显的良渚文化的印记。”苏州考古研究所牛煜龙称,邓家桥考古发现填补了吴江近太湖地区考古的空白,为太湖的变迁和良渚文化、吴越文化的发展演变都提供了珍贵的新资料。

  据了解,良渚文化是分布于环太湖地区一支著名的史前考古学文化,距今5300~4000年。

  目前,苏州已在太湖周围发现了良渚文化50处墓群,墓数已达近百座,出土随葬玉器上万件。苏州绰墩山遗址发掘时还发现“良渚古船”遗骸。浙江方面,良渚文化遗址有135处,并发现了290万平方米的“良渚古城”遗址。

  吴江邓家桥良渚聚落遗址、绰墩山“良渚古船”遗骸、浙江“良渚古城”遗址等近年来一一被发现。著名考古学家、北京大学教授严文明称,“良渚古城”及环太湖地区众多“良渚文化遗址”的发现,改变了原本以为良渚文化只是一抹文明曙光的认识。有专家认为中国朝代的断代应改写:由现在认为的最早朝代为夏朝改成良渚。

[JF:Page]

  记者在现场 

  松陵镇梅里村,距离苏州河仅60米的一建筑项目施工现场。

  走过一片齐腰高的野草地,一排黑色的遮阳棚出现在眼前,遮阳棚下,有一处刚刚结束了发掘工作的考古工地。

  工地由南向北呈“甲”字形,占地126平方米,发掘的最深处为2.8米。

  在这短短的2.8米内,出土了汉、周、良渚、崧泽等10个时期的文物,其中年代最久远的是崧泽时期。

  向下2.8米,穿越5800年的时空

  考古工地现场,发掘最深的地方叫探沟,南北方向,长20米,宽3米,深2.8米。

  深2.8米的泥壁刀切斧削般齐整,虽然已经有几处坍塌,但在保留完整的地方,根据泥土颜色,考古队的牛煜龙划分出的用于区别年代层的线条依旧明显。

  年代层次共有10个,从上往下,依次为汉代、东周、良渚时期、崧泽时期……其中崧泽时期距今5800年到4900年,年代最为久远。

  也就是说,向下,2.8米的深度,我们穿越了5800年的时空。

  一批陶片

  梅里村的村民老张说,考古发掘地邓家桥曾紧邻太湖,后由于围湖造田,渐渐与太湖拉开了距离。

  今年6月的一天,邓家桥工地上的一名工人在此捡到了一批陶片。

  信息迅速传到吴江市文物局、苏州市文物局、苏州市考古所,随后,会同吴江市文物局,苏州市考古所的工作人员在邓家桥项目施工工地展开了第一轮钻探勘查。

  邓家桥项目施工工地原为一个名为邓家桥的小村庄,早期的卫星地图显示,在拆迁之前,村庄东、南、北三面环水,西边亦为一处河浜低地,只有中部东西约300米、南北约200米的高地上存有民居。

  由于高地上建筑垃圾比较多,且民居地基有可能破坏地下遗存,考古队选择在高地西侧设置南北20米、东西3米的探沟。

  根据踏勘调查、口碑调查、钻探调查情况综合分析,邓家桥区域内存在一处包含崧泽时期、良渚时期、马桥时期、东周、宋代、明清等阶段的遗址,遗址地层内遗物非常丰富。

  一处遗址

  7月8日,考古发掘正式开始,后根据需要,在紧贴探沟南壁的地方,又向东西各扩展了一片区域,实际发掘面积由原先的60平方米,扩展到126平方米。

  在这126平方米的范围内,考古队发掘清理出崧泽、良渚时期灰坑1个,东周时期的房址1座、灰坑5个,汉代水井1个,六朝时期灰坑1个,唐代灰坑2个。在发掘出的房址中,房址地面3组规律的柱洞清晰可见,房屋南北基槽之间达7.10米,说明这座东周时期的房址有着较大的规模。

  在探沟地层中和遗迹单位中,考古队共发掘器物56件,包括陶器、石器、青铜器、瓷器等,时间涵盖崧泽时期、良渚时期、东周、汉、唐至明清所有时间段。

  截止到8月4日,此次田野发掘工作基本结束,考古工作转为室内整理。

  一幅场景

  经整理发现,出土的器物多为生产工具,除了各种各样的杯、盆、壶、、坛、鼎、鬲盅等,还有石镞、铜镞等狩猎工具,以及网坠等捕鱼工具,在探沟内及探沟周围,还出土了许多石料和砺石。

  “我们原以为会发掘出一个墓葬遗址,但根据遗址生活、生产用品丰富的特点来看,此处遗址应该是一个生活遗址。”牛煜龙说,虽然没有发现预期的墓葬遗址,但根据目前的发现,说明松陵水乡早在崧泽和良渚时期就已经有居民生活,而东周时期石器、渔具、陶器的大量出土,则向人们展示了一幅在太湖边,先民渔猎耕作的生活场景。

  不妨想象一番。

  太湖,在太湖上用带着网坠的渔网捕鱼的人;田野,在田野上用带着石镞、铜镞狩猎的人;村庄,在村庄水井边打水洗衣的人……

  一段变迁

  从泥壁上看,牛煜龙划出的年代层区分线弯曲不定,有的年代层堆积较厚,而有的年代层则相对较薄,有的甚至只是简单的一小块。

  “年代堆积较厚的,说明在这个时期,此处曾有居民长时间定居,反之则说明居民定居时间较短。而堆积层内如果密集出土大量器物,说明某时期生活在此处的居民较多,反之则说明居民较少。”牛煜龙说,在此次发掘的遗址中,崧泽和良渚时期的遗迹和遗物相对较少,马桥的遗物在东周地层中仅有零星发现,没有文化层,而春秋战国时期遗迹遗物较为丰富,这说明在春秋战国时期,太湖边的这块土地上,曾长时间居住着大量居民。

  根据历史记载,春秋战国时期,苏州地区开始是吴国的地界,后吴越交战,越王勾践灭

  吴,苏州地区成了越国的地界。

  有战争,就会有文化上的交融。

  苏州地区出土器物文化风格由吴向越的变化,佐证了这段历史,而及至楚国灭越,苏州地区的出土器物中,又带上了楚文化的痕迹。

  “所以出土器物不仅可以佐证历史,还可以帮助我们判断遗址所处的时期。”牛煜龙说,此次遗址,战国时期遗物较为丰富,春秋遗物比较稀少,而在战国遗物中,并不见典型的楚文化因素,所以此遗址基本为吴越时期。

  而从整个历史来看,吴江地区早期文化遗存主要分布于东部和南部的同里、桃源、平望等地,商周时期的遗存发掘较少,邓家桥考古发掘,不仅填补了吴江松陵近太湖地区考古的空白,更为太湖的变迁和吴越文化的发展演变提供了珍贵的新资料。

  深度思考

  考古遗迹何去何从?

  吴江考古挖掘,邓家桥考古不是首次。我们所关心的是,这些不经意间重见天日的遗址,最后是如何处理的?面对我们的先民,作为后人的我们又该做些什么?

  昨天下午,记者来到吴江博物馆,向博物馆保管部主任吴旭江请教相关问题。

  “吴江境内新石器文化遗迹布及9个区镇,目前发掘的共有32处,商周文化遗迹布及8个区镇,发掘的共有22处,考古发掘和采集上交的出土文物共6107件。最著名的有马家浜文化(距今7000―6000年),马家浜文化向良渚文化过渡的崧泽文化(距今6000―5300年),以及处于文明前夜的父系社会良渚文化(距今5300―4200年)。”吴旭江介绍说。

  据了解,1987年12月和1988年11月,苏州博物馆和当时的吴江县文管会联合考古队对梅堰镇龙南遗址进行了两期发掘,发掘良渚文化,共出土了612件器物。

  1996年,苏州博物馆和吴江市文物陈列室组成联合考古队,对吴江市桃源镇广福村马家浜文化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发掘面积160平方米,发现墓葬20座,共出土器物78件。

  2003年12月至2004年7月,苏州博物馆、吴江博物馆、同里文保所联合对同里崧泽文化遗址进行抢救性发掘,发掘面积约800平方米,出土了一大批精美的器物,这为研究太湖流域原始文化提供了珍贵资料。

  据了解,这是我市境内3次规模较大的考古挖掘,这些文化遗址大部分都是因为基建而发现的,被发掘后,对研究吴江历史文化具有重要意义。目前,这些已经发掘过的文化遗址都被回土填埋,出土的器物都被苏州博物馆和吴江博物馆收藏。

  发现文物怎么办?记者从吴江博物馆了解到,根据相关规定,基建施工在一定面积以上要经文物保护部门勘测后才能动工。如果发现古墓葬等文物遗址,应该第一时间与公安部门和文物部门取得联系。根据我国的《文物保护法》,地下埋藏的文物归国家所有,任何单位或者个人都不得私自发掘。

  所以,面对先民创造和留下的灿烂文化,除了敬仰,我们更多的是要尽我们的所能来保护它,并在这块生生不息的土地上,创造更为美好的明天。

  网友声音 

  面朝大海

  前几天,听说松陵镇的一个考古现场发现了良渚时期的器物,听说还挖出了不少宝贝呢!

  听人说,良渚大概是5000多年前的一个王国,势力范围曾经包括苏州、嘉兴南、上海东、常州、南京一带;再往外,还有扩张区,西到安徽、江西,往北一直到江苏北部,接近山东,曾经良渚人为了占领这里,还打了一仗;再往外,还有影响区,一直到山西南部地带。

  也就是说,当时良渚王国势力占据了半个中国,如果没有较高的经济文化水平,是不可能做到的。

  以前上学时,总为夏商周等华夏文明而自豪,现在我们吴江出土了良渚器物,而良渚又有如此高的经济文化水平和强悍的战斗力,是不是我们应该为自己的良渚王国而自豪?

  个人认为,我们的教科书应该改改了。是不是应该将良渚纳入教学范围了?

  良渚是个文化类型,没有确指的所谓良渚王国。

  云游四海

  最早朝代改为良渚,那吴江的松陵真牛!

  军用八戒

  这是良渚时代的一个石镞,就是石箭头啦。不知道是不是我们的先民用于狩猎的?

  如果是狩猎的话,那他们抓什么呢?小白兔?梅花鹿?亦或是喜羊羊和灰太狼?

  听说出土的不只是狩猎的工具,还有捕鱼的工具和纺织的工具,还有井圈。

  不知道当时他们是怎么生活的?

  唧唧歪歪

  古老文化积淀的魅力,期待进一步惊喜。

责任编辑:
  • 推荐关键字:考古 文化
  • 收藏此页 | 大 中 小 | 打印 | 关闭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中国收藏指数网的立场,也不代表中国收藏指数网的价值判断。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已有0条评论)
昵称: 匿名发表:
内容:
南艺美院专家学者访问台湾艺术大学(图) 南艺美院专家学者访问台湾艺术大学(图) 新国博免费开放6大展 新国博免费开放6大展 “后母戊鼎”改名后首展出 魂在淡彩浓墨间(图) 魂在淡彩浓墨间(图) 中翰清花将拍卖可能出自圆明园里的燕子罐(图) 中翰清花将拍卖可能出自圆明园里的燕子罐(图) 紫砂茗壶 紫砂茗壶 文人雅韵(图) 瀚海、天宝楼联合推出春季拍卖“燕京八绝传承人艺术精品”专场(图) 瀚海、天宝楼联合推出春季拍卖“燕京八绝传承人艺术精品”专场(图) 旅欧日记——陈立勋欧洲水彩写生展(图) 旅欧日记——陈立勋欧洲水彩写生展(图) 先锋绘画、先锋音乐对决在激情雨中——井士剑、谢海近作展开幕 先锋绘画、先锋音乐对决在激情雨中——井士剑、谢海近作展开幕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服务条款 |  法律声明 |  隐私声明 |  诚聘英才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版权所有 中国收藏网 ©2002-2010 浙B2-20080195 E-mail:web@socang.com 客服热线:0571-87068182 客服QQ:328271981 业务合作:0571-87020040/28057171/87242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