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收藏网    [ 登录 ]    [ 免费注册 ] 提建议 帮助中心 文字年代查询库 收藏夹 首页
京城“非遗”传承故事之三:“服从分配”造就料器传人(图)
http://www.socang.com   2010-08-05 16:54   来源:

白菜是料器的传统作品,精品白菜通常是百里挑一

工作室的窗台上摆放着待加工的料器作品

邢兰香现场展示料器制作流程

  京城“非遗” 传承故事之三

  在记者采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中,大多受过系统的美术教育(如雕漆技艺传承人文乾刚毕业于工艺美术学校),或少年深受家学熏陶(如绣花鞋技艺传承人文冠琴),也有既承袭家学又浸淫于高等艺术学府的(如“面人汤”传人汤夙国毕业于中央美院)。不管出自何种体系,他们总在青少年时代与美术有着或深或浅的缘分,这段缘分又成就了他们在各自领域的卓越地位。

  而北京料器技艺传承人邢兰香的艺术之路,却走得不那么顺理成章。邢兰香家族没有人搞艺术,她本人少年时期也从未接受过美术教育,初中毕业在北京料器厂工作数年后由厂领导推荐进入北京工艺美术学校学习,年已31岁。如今,邢兰香既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又是北京料器界屈指可数的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头戴工艺美术界如今最炙手可热的两顶桂冠,这位不善言辞的老人却说,一切都是被动选择的结果。

  北京料器

  起家于“做假货”

  北京料器是在我国传统的琉璃工艺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特种工艺品。从外形上看,料器与玻璃、琉璃十分相像,实际上它们都是硅酸盐产品,区别只在辅料的配比上。

  与玻璃相比,料器熔点更低,便于艺人在灯上对其进行二次加工,而且颜色多彩鲜艳。和琉璃比较,料器没有底胎,是艺人在火中一次加工完成的即兴之作。做活儿时艺人们用各色料棍在灯火上烧烤,待软化后迅速捏塑,使用简单的小工具如镊子和剪子进行拉、粘、铰、拽等技巧,塑造出形态各异的作品。

  早年间的北京料器从做假货(仿玉器等各种宝石)开始起家,到了明、清两代算是鼎盛时期。那时民间料器行多集中在花市一带,成为北京特有的手工艺品之一。有明确记载的是清道光二十年(1840),北京有料器艺人张昆和徒弟贾福来用山东产的“广料”和日本产的“洋料”烧制戒面石、尖石及麻花针等送首饰楼出口。

  到了上世纪三十年代,花市一带逐渐形成了蒋、汪、赵、岳四大门派。其中蒋文亮、蒋文魁为代表的蒋家门以做工细、活全著称。据说蒋文亮是贾福来的徒弟,在四大门派中,蒋家门的徒弟最多。

  服从分配做料器

  坚持四十多年

  邢兰香1945年出生于一个普通的工人家庭,下面还有一个弟弟。父亲在北京钢厂工作,母亲在家料理家务,一家四口全指着父亲一个人的收入养家,经济很是拮据。

  1962年,邢兰香初中毕业于北京女十五中,因为家庭经济困难,母亲让她辍学工作补贴家用。17岁的邢兰香不愿意,她是班里的学习委员,学习成绩一直优异,母亲的决定对她打击很大。“当时就是特别想念书,急得都病了,眼睛肿的跟桃似的。老师同学上我家里去做我母亲的工作,老师说学校可以不要学费让我免费念书,妈妈就是不同意。我母亲没文化,又有点重男轻女的思想,觉得女孩子出去上班挣点钱家里能宽裕点。没办法,我就上班去了。后来四十多年就一直干这个,再也没搞过别的工作。”

  当时国家还属于计划经济体制,年轻人的工作由国家来分配,初中毕业的邢兰香也不知道干什么好,填招工表时就填了服从分配。“那会儿十几岁,年轻,不懂选工作,分配哪上哪干去,就被北京料器厂给挑上了。我当时也不知道什么是料器,到厂子里一看,女同志多,岁数大的多,而且挺艰苦的。那时候做料器还使油灯呢,车间里熏得挺黑,夏天还热。师傅们拿着料器棒在油灯上烧,脸上又是油又是汗,一道黑一道白的,衣服上也挺脏,不是个干净工作。”和邢兰香一起分配到料器厂的学徒工一共来了26个人,结果第一次参观完厂子人就走了十几个。“那活又脏又累的,环境太艰苦,学徒工挣钱又不多一个月才15元钱,人家就不干了,要求把档案交回劳动局重新分配工作。那会儿工作好找,不像现在这么紧张。”

  虽然人走了一大半儿没剩下几个,可邢兰香留下了,因为她觉得这活儿挺有意思。“老师傅就凭着一把镊子,随心所欲想怎么做就怎么做,一会儿做出一小狗儿,一会儿做出一小鹿儿,一会儿又做出一小鸳鸯,觉得师傅们的技艺真是高。我以前上学的时候就喜欢上手工课,还记得那会儿学做纸粽子,就是在纸袼褙儿上缠各种颜色的线,我就很感兴趣。所以到厂子里看老师傅做这些小动物特别喜欢,想着踏踏实实就干这个吧,后来也没动摇过。”

  师从

  蒋家高徒田文元

  在别人眼里条件艰苦的料器车间,给邢兰香却留下了很多值得骄傲的回忆:“那会儿用的油灯是在玻璃盏里放上油和灯芯草,油都是食用油——椰子油、花生油、香油什么的,点起来挺亮。那会儿国家经济困难,可我们厂里生产的料器是国家出口赚外汇用的,所以我们用的油都是国务院特批的,连周总理都关心过我们厂子的用油。”

  让邢兰香印象深刻的还有她的启蒙老师——田文元。田文元是出自蒋家门的“高徒”,善做鸟兽,当年在北京料器行里口碑颇好,做的活儿在市场上很认。上世纪五十年代手工业合作化高潮时期,北京料器行里的众多家族纷纷投奔国营料器厂,田文元就是在此时入厂,并成为厂里的技术骨干。“田师傅是我的第一位老师,他技术好人也好,是北京料器的第五代传人。那会儿厂里级别最高的师傅是八级工,整个厂里没几个,八级工里最好的师傅有三位,田师傅就是其中一位。”

  邢兰香至今记得,她是田师傅在1962年收的唯一一个徒弟。“那时候先学做扣子,掌握烧火、烧料的手感。三个月后开始做料兽。师傅也不多说,就让你在一边看着他怎么做。学做料器主要凭悟性,还有就是钻研的劲儿,不能光看不动脑子。因为它没有任何模具和参考书,就是一把镊子,凭的是手感。”

  “料器这个活儿是火里求才,受时间限制,手必须得快,还得保证质量。料越大活儿越难做,因为你要一直举着料在火里,保证料受热均匀,要是受热不均产生热胀冷缩,活儿就炸了。还有就是质量,因为没有模子,做出的动物动作、神态、比例之前在脑子里都要有计划。你要抓住每个动物的特点,比如熊猫要做出憨态,豹子身形就得瘦长。”

  别人都叫我小伙子

  其实,邢兰香入行的时候是北京料器厂的黄金时代。那时的料器厂规模很大,下设化料、手工、半模具半手工和攒花儿四个车间,总厂800多人,外加工3000多人,每年还会招收新学员。在众多工人中,这个入厂没几年的年轻姑娘显得有些与众不同。

  料器活根据重量分为三钱、半两、一两、二两、三两、五两等几个级别,刚出师的学徒工为一级,分配的活一般是小鸭子、小鸟等三钱或半两的活。而三级或四级的熟练工会分到二三两的大活儿,技术高难度大。一级工邢兰香不满足于干小活儿,非得跟人家熟练工争做大活儿。“我记得跟人家争着做熊猫,是一个三两的活儿。别看熊猫胖乎乎的,要做出憨态可掬的劲儿可不容易。人家说我傻,拿二级工的钱干五级工的活儿。其实我觉得那会儿的人都挺实在的,不是说你给我多少钱我就干多少活。”

  邢兰香不仅抢着干大活儿,厂子里搞技术竞赛她也不含糊。当时料器厂为了鼓舞大家干劲,总通过广播的形式开展对手赛。“比如一个车间几个人都做小鸭子,大家就比赛看谁做的又快又好。参加的都是20多岁年轻人,大家伙年轻气盛。记得最快的一次是‘文革’时军宣队来我们厂子,我们正搞对手赛,一个军宣队的人就站我旁边帮我烧料,我拿过来就做,一高兴做了70只鸭子。那会儿厂里平均一个人一天的定量也就30只鸭子,我的手快就是那时练出来的。我那会儿干活不惜力,走道快干活也快,风风火火的,人家都管我叫小伙子。”

  除了对手赛,料器厂也搞创新设计产品赛,邢兰香不满足于料器的传统形态,而是喜欢开创新产品。“有一次我在瓷盘子上用料器做装饰性图案,上头有树有花有鸟,跟浮雕似的。那时候瓷盘子上以画为主,从来没有用料器作画的。大家都觉得这个挺好,我得了个一等奖。”

  可以想见,20多岁的邢兰香当年在料器厂干的是何等的风生水起,可她自己回忆那段时间却也没觉得怎么样。“那会儿还是年轻,就知道傻干活儿,也不懂得走关系走仕途什么的。有人嫌车间苦走关系改行调到办公室工作,我就从来没有过这想法,就是踏踏实实在车间干活。”

  25岁进技术科

  师从三位大师

  “傻干活”的邢兰香没有别的心思,幸运却总是特别垂青于她。1970年,25岁的邢兰香遇到了人生的第一个重大机遇。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是手工艺品的繁荣时期,当时北京料器厂每年上缴大批利润,还定期参加春秋两季在广州举行的广交会。为了开发新产品拓宽销路,料器厂成立了专门研发新产品的技术科,抽调了厂子里技术拔尖儿的三位老师傅——田文元、陈德海和佟瑞魁。这三位师傅均为八级工,在料器厂名气也最大。为了培养新人传承料器手艺,厂领导还决定吸收一位年轻工人进技术科,跟三位老师傅学习手艺。头脑灵活的年轻人闻风而动,大家都知道这是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谁要是能够师承三位老师傅的技术绝活,将来必定在料器之路上前途光明。

  “我那会儿在车间干的挺踏实,不知道也不打听这些。有一天我干活干的好好的,技术科科长通知我让明天到技术科报到。我当时年轻,比较单纯,也不懂进技术科是个机会有多好,没有什么特别的高兴,反正就是上那干活呗。后来我才听说,为了选出合适的人,进行了一次全厂范围的选拔,从班组到车间,再从车间厂部,最后的人选是厂级领导亲自决定的。听说有的人为了进技术科还拿着茅台酒去送礼。厂里为什么最后选我?可能就觉得我干活踏实。这么多年我从来没给领导送过礼,每天八小时就这么干。”

  不送礼的邢兰香说自己这么多年从没破过例,因为抹不开面,也觉得没必要。“我这人跟别人不一样。人家给我讲一故事我感触特别深,说有一头儿和一工人住一院子都病了,大家都看那头儿去,工人就没人看去。我说要是我呀,我就去看那工人去,后来我还真做到了。我们厂有一个做铜模子的老师傅姓赵,做活的时候铜水溅出来崩瞎一只眼睛,住院了。因为‘文革’的时候被错打成反革命,他一辈子没结婚没儿没女的,住院了也没人照顾他,我觉得他挺可怜。那天正好是个礼拜天,我买了点苹果去看他,还给他洗袜子,打洗脸水、洗脚水伺候他,同病房的人还以为我是他闺女呢。后来我们关系一直挺好。我是普通老百姓出身,我觉得普通人就应该互相关心。”

  进了技术科的邢兰香在三个师傅的影响下,不仅得到了绝好的学习机会,技术进入了快速成长期。

  “成天跟他们在一块干活,我的技术提高的特别快,每个人的特点我都知道。比如田师傅做活儿比较活,肯动脑,用的技术是以前没有人用过的。那会儿做凤凰的凤尾,都是一块料烧出来直直的一根杆。田师傅为了突出孔雀羽毛,他是一个翎子一个翎子地做完之后再烧在一起,做的凤尾显得特别活。佟师傅做活儿规矩,手工活要想做规矩了可不容易,可多大的活儿到了佟师傅的手里都不显得凌乱,规规矩矩的。而且他是班长,为人也正派,以身作则,处事公平。陈师傅头脑聪明,他善于取各家之长。三个师傅各有特色。”

  技术科要求人的手艺要全面,除了配料什么活儿都能干。其中最艰苦的活儿是炉前工,一般都是男职工干,而邢兰香是唯一一个站在炉前的女性。“要是做花瓶、花插、鼻烟壶什么的,工人们就得拿着一根空心的铁钎子站在烧料的火炉前蘸料,距离不能远也不能近,看到料烧得差不多了拿铁钎子一蘸一裹,趁着温度赶紧吹出形,做好了再一甩,整套工做下来特别累。炉前热,铁钎子又特别沉,那会儿累的我得了腱鞘炎,胳膊上鼓出一大包赶紧上医院。”

  31岁进入

  工艺美术学校

  1976年,31岁的邢兰香已经成为两个孩子的母亲。如果放在当下,一个女人面对这样的年纪和家庭压力,大多数人会将精力转移到家庭和孩子身上,事业则会进入一个瓶颈期。幸运的是,人生的第二次重大机遇再次光顾邢兰香——在料器厂的推荐下,她进入北京工艺美术学校学习。

  “‘文革’的时候大专院校不用考试,都由单位推荐上学,我是料器厂第一个进工艺美校学习的。”

  当时北京工艺美术学校一共招了两个班,全部是各工艺美术厂推荐来的学员。一班以人物为主,二班以动物为主,邢兰香是二班里年级最大的几个人之一。同班学习的人大部分是年轻的姑娘小伙子,还有很多具备绘画功底,零基础的邢兰香遇到了事业上最艰难的一段时期。

  “那段日子真是挺艰苦的。刚开始上课老师带我们去十渡写生,人家都画的差不多了我还没处下手呢,以前没学过呀。上雕塑课老师让捏一匹马,我花了好几天做出来的马觉得还可以,拿给老师一看人家说你这骨骼捏的不对呀,啪就给毁了,白费劲,从新来。”

  虽然没基础,可邢兰香有自己的办法。老师画画的时候她在旁边看着,多想多问,老师看她这么努力也愿意多教。“比如画山,老师说山和山之间的线不能相连,要断开,画出来才不显得死。比如给动物画速写,要先找几个动点画一个大致,然后把动点连上线再画细微的地方。学色彩的时候老师教我画画要有变化,我怎么想也不懂什么叫变化,后来跟老师讨教,老师说你得有黑白灰呀,得有亮点有对比,不能没层次光一个平面。这些全都是一点一点从头学起。可是搞工艺美术必须得有这些知识。”

  为了跟上有基础的同学,邢兰香课下没少花功夫。人家画一张她画三张,画完自己班里的作业她看人物班的作品也挺好,就跟着人家画人物。“学习的时间有限,我得拼命的学。”

  学员们第一年学素描、速写,第二年学雕塑、水粉、国画。临近毕业的时候,也是邢兰香艺术兴趣最浓厚的时候,她觉得自己终于入门了。这时候的她掌握了很多美术知识,在色彩运用方面得到很大提高。毕业考试,零基础的邢兰香排在了前几名,成绩十分优秀。

  鹰蛇斗

  是残次品巧妙利用

  学成归厂后,邢兰香再次拿起料器活,色彩和造型方面就有独到之处了。“同样是做鸡,我做的就特别有味道,胖胖的很有意思,神态造型跟别人一比就不一样。”

  受过美术系统教育的邢兰香不仅手艺得到了很大提高,创作方面也得到了突破。以前的料器是不做人物的,邢兰香开创了料器人物的先河。“比如我做的猴王、仕女、日本舞姬,色彩造型都很漂亮。技术科的老师傅以前没做过人物,就问我人物的手怎么做,学过美术后我就知道,具象的手料器很难表现,但可以抽象地处理成一个圆乎乎写意手。这样,我又把美术学校的知识带回了厂子里。”

  而让邢兰香感觉变化最大的是,她的艺术思路拓宽了,脑子变灵活了。1982年厂子参加广交会,她做的一件料器鹰蛇斗得到了一位香港客商的青睐,当场就被高价订走。而这件作品其实是一件残次品的巧妙利用。“因为这件作品太大,我就把底下的石头墩和上边的鹰分成了两部分做。结果做底座的时候裹进去了空气,一烧破成了一洞,按以往这就是一件废品。可当时作品已经做的差不多了,这么大一块料浪费了多可惜呀,我就想这个洞怎么给它利用起来。我就做了一条蛇放在里边,鹰的脑袋低垂下来正好盯着那条蛇,效果特别好。后来那个香港客商要求订20个同样的作品,我没办法只能拿镊子给石头座捅一个洞。可后面的这些作品没法和第一个相比,因为第一个是天然破的洞,做都做不来。所以搞工艺美术脑子一定要活,才能做出巧夺天工的艺术品。”

  上世纪九十年代,因为多种原因北京料器厂倒闭,邢兰香受邀在一家美国公司担任总设计师。但当百工坊建立后,她毅然放弃了高薪,来到百工坊开了料器工作坊。

  目前,邢兰香百工坊里堪称镇店之宝的是一件仿唐三彩人牵马料器。这件作品之所以珍贵,一是因为仿唐三彩的料器配方已经失传,二是人牵马的那条锁链因为极其细小精致,代表了料器界的最高工艺。“在过去,料器的重要功用是修补玉器,经常有人拿着锁链上断了一环的玉器来厂里要求给接上,像这些接玉环的活儿石头没法做到,只能用料器进行补救,看起来跟真的一样,这也是料器的一个重要特点。像这么细的链子都是用料器拔一根丝一个一个的套上,粗细一致还要形制规矩,靠的完全是技术,弄不好还容易烧坏了。”目前,虽然邢兰香的手艺还在,可却没什么用武之地了。“料器厂倒闭了,做料的配方也就失传了,很多料器界的传统工艺品根本没法做。”

  除了紧缺的料,传承人后继乏人也是邢兰香最担心的问题。她目前带了两个徒弟,她的儿子刘宇和刘星。但是对于整个技艺来说,传承人实在太少了。

责任编辑:
  • 推荐关键字:技艺 传承
  • 收藏此页 | 大 中 小 | 打印 | 关闭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中国收藏指数网的立场,也不代表中国收藏指数网的价值判断。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已有0条评论)
昵称: 匿名发表:
内容:
南艺美院专家学者访问台湾艺术大学(图) 南艺美院专家学者访问台湾艺术大学(图) 新国博免费开放6大展 新国博免费开放6大展 “后母戊鼎”改名后首展出 魂在淡彩浓墨间(图) 魂在淡彩浓墨间(图) 中翰清花将拍卖可能出自圆明园里的燕子罐(图) 中翰清花将拍卖可能出自圆明园里的燕子罐(图) 紫砂茗壶 紫砂茗壶 文人雅韵(图) 瀚海、天宝楼联合推出春季拍卖“燕京八绝传承人艺术精品”专场(图) 瀚海、天宝楼联合推出春季拍卖“燕京八绝传承人艺术精品”专场(图) 旅欧日记——陈立勋欧洲水彩写生展(图) 旅欧日记——陈立勋欧洲水彩写生展(图) 先锋绘画、先锋音乐对决在激情雨中——井士剑、谢海近作展开幕 先锋绘画、先锋音乐对决在激情雨中——井士剑、谢海近作展开幕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服务条款 |  法律声明 |  隐私声明 |  诚聘英才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版权所有 中国收藏网 ©2002-2010 浙B2-20080195 E-mail:web@socang.com 客服热线:0571-87068182 客服QQ:328271981 业务合作:0571-87020040/28057171/87242737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