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用X射线荧光光谱法将蒙娜丽莎脸上的涂料层层分解进行分析
在达·芬奇的传世名作《蒙娜丽莎》中,女主角神秘的微笑引发了人们无限的遐想,究竟艺术家运用了怎样的技法,才将她的神态表现得如此完美?法国科学家日前宣布揭开了它的着色之谜。
“晕涂法”增添朦胧效果和立体感
这项研究由法国博物馆研究与修复中心和国家科研中心共同完成。科学家运用X射线荧光光谱法,对包括《蒙娜丽莎》在内的7幅达·芬奇作品进行了研究,试图分析达·芬奇所使用的“晕涂法”。
根据用料的不同,研究人员将其分为9张面孔。他们发现,达·芬奇选择异常细腻的颜料和添加剂为蒙娜丽莎上色,他还在已干的颜色上添加了近乎透明的淡色,后者的厚度大概只有1到2微米。所有的颜料超过30层,但所有涂层的厚度加起来也不到40微米——人体头发丝的一半厚度。
达·芬奇使用“晕涂法”的技法完善作品。这种技法使作品中的物体轮廓具有朦胧的效果,同时让物体看上去更立体。
绘制阴影时采用新材料
达·芬奇使用“晕涂法”为人所熟知,但针对这项技法的科学研究并不多,原因是测试需要画作样本。X射线荧光光谱法无需从画作上提取颜料,就能将蒙娜丽莎脸上的涂料层层分解,其优点在于不会对作品造成损害。
研究人员菲利普·瓦尔特告诉美联社记者,他们使用的分析方法相当精确,研究人员已发现达·芬奇在绘制每一涂层时使用哪些颜料,“这对了解这种技法非常重要”。
按瓦尔特的说法,研究人员发现了达·芬奇的一些创作习惯,如经常尝试新技法。达·芬奇在创作《蒙娜丽莎》时,使用氧化锰绘制阴影;在其他一些作品中,他通常使用铜。达·芬奇经常给作品涂上透明色料,但并非创作每幅作品时都这样做。
该研究成果已发表在最新一期德国《应用化学》国际版上。
传统观点认为,达·芬奇于1503年开始创作《蒙娜丽莎》,画中人物是佛罗伦萨丝绸商人弗兰西斯科·焦孔多的妻子丽莎·盖拉尔迪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