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掘现场
■分类筛选、
■出土的“遗物”
“‘水帘洞遗址’是块宝地,各类文物遗存实在太丰富了。”昨天,由河北省文研所与石家庄市文研所等共同组成的考古队在平山?"?"水“水帘洞遗址”展开了第一天发掘,发掘结果令人惊喜。昨天本报记者赶往发掘现场,与考古队员一起见证了这个“大日子”——
现场
镜头一:
发现“石家庄先民”用火遗迹
“水帘洞遗址”位于平山?"?"水风景区的一个瀑布后方,外面是白天,洞中却如黑夜,没有灯的话绝对伸手不见五指。记者随同考古人员从北面的洞口曲折前行来到发掘现场,20多平方米的洞穴上方事先被考古队搭上了一层白色塑料布,脚下有细细的水流,头顶也不时有水滴落,考古队领队王法岗指着塑料布说:“这几天雨水多,给发掘造成不小的困难,只好先遮住。”随后他介绍说由于洞穴的特殊环境,这次发掘不像平时那样先布好规整的探方,“洞比较狭小,只好做些简单的标记,在前期清理中我们新发现一处先民用火遗迹,这几天我们针对它展开发掘。”随着他的指点,记者看到在洞口西北角落处有个长约50厘米宽约30厘米的黑色长方形土方,“黑色是先民用火烧制后留下的痕迹,土里能看到烧过的动物骨化石和石器。”
镜头二:
全方位搜集先民信息
发掘遗址就是挖土吧?这是很多人对考古发掘的印象。昨天记者在发掘现场却发现,挖土仅仅是考古发掘中的一项。在动土前考古队员还有大量工作要做。譬如上面提到的长方形用火遗迹,考古队员要事先做好记录,用摄像、摄影和绘图等手段,记录遗迹位置、大小、土层上有哪些化石和石器等,王法岗透露:“具体到哪个石器出土时在什么位置都要记录下来,就是要全方位搜集信息,以保证我们今后能还原现场。”记录完成后考古队员才开始用考古铲小心翼翼地发掘,每5厘米一个土层算一个工作单元。每个5厘米土层都要延续上面的流程。“一般是挖到没有人类活动遗迹后才会停下。”
镜头三:
分类筛选考眼力
旧石器考古对考古人的体力和眼力都是考验,这是记者昨天目睹一天发掘后得出的结论。记者看到,从洞中挖出的5厘米土层足有二三十斤,这些土在考古人员那里绝对有大用场。在“水帘洞遗址”附近有处筛洗场地,一个银白色铁制筛土桶吸引了大家的目光——筛土桶成漏斗状,在斗的底部有个出口,下方放置大小不同的三个筛子。考古队员先往筛土桶里倒好发掘出的泥土,加水搅拌好后,泥水顺着漏斗流到了筛子上,很快筛子上出现了大量的棕色、灰色、黑色的石头、化石等。“看见这些黑色颗粒没有,初步推断是先民烧火时留下的。”王法岗介绍说,冲洗后就是筛选和编号,他弯腰从筛子中捡出一个类似茶叶梗大小的东西说:“这是老鼠的骨头,还有先民打制的石器、动物化石等等,一个都不能错过,为探究‘石家庄先民’的全貌做好工作。另外古遗址的出土器物没有再生性,我们是能收集多少就要收集多少。”
“因为遗址面积不大,发掘前我们以为工作量也不大,现在发现这里的东西太丰富了。”王法岗告诉记者,发掘第一天就出土各类出土物上千件,“除了大量石器,动物骨头种类也特别多,比如老鼠、羊、鹿,但是具体到是什么动物的什么部位,要等到清理完毕,统一归类后再做最后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