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英风 凤凰来仪(一)
展览时间: 2010.03.06 至 2010.03.14
主办单位: 中华文化联谊会、中国美术馆、杨英风美术馆
展览场地: 中国美术馆
杨英风,台湾战后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家之一。2010年3月,杨英风的作品,将回到他少年时期成长的北京,在中国美术馆盛大展出;中国广大的民众和艺术家们,将亲眼证见:这位生长在海峡两岸、足迹踏遍亚、欧、美、非洲的杰出艺术家,是如何站在乡土、胸怀前卫,不断地在传统的文化中寻求创作的养分,结合宗教思维、生态观点,发展出他独创一格的大批杰作,成为上个世纪最丰美的文化资产,即使今日看来,仍然风格撼人、内涵深邃。
杨英风是一位技法成熟、手法多样、内涵深遽的杰出艺术家,所谓「现代创作的高度,取决于对传统认识的深度。」杨英风正是此一说法的最佳见证者。「大器·遇合」的杨英风北京大展,也将是杨氏创作面貌,尤其是雕塑方面最难得的一次展示,意义非凡,值得期待。
杨英风 有容乃大
艺术家简介:杨英风(1926-1997),字呦呦。生于台湾宜兰县,祖籍福建。1940年小学毕业之后从台湾到北京读中学。1943年,考取日本东京美术学校建筑科(现国立东京艺术大学)。后因日本发生战争而在1946年回国,就读于北京辅仁大学美术系。1947年回到台湾,1948年就读于台湾师范大学美术系,1951年辍学,先后在在兰阳女子中学教美术,在台湾大学植物系任绘图员。在担任《丰年》杂志美术编辑的11年间,创作了大量的乡土版画和漫画。1953年,雕塑《骤雨》获得了“第16届台阳美术展览会”的“台阳赏”;1956年,雕塑《仰之弥高》参加巴西“圣保罗双年展”,表明了他在台湾雕塑界的异军突起。1961年,举办了第一次个展。第二年辞去了美术编辑的职务,开始专心雕塑创作。此时,台湾现代美术运动风起云涌,积极投身其间,获得了香港国际艺术沙龙展的银奖。1963年,大胆采用不锈钢材质创作,为其雕塑开辟了新的天地。后在意大利旅居3年,曾在意大利国立罗马大学雕塑系及罗马造币学校学习和进行艺术研究工作,并进入铜壁徽章雕塑的新领域。先后举办过12次个展、4次台湾画家联展、10次国际美展, 4次获奖。1960年,意气风发地回到台湾,在“生活艺术化、艺术立体化”的理念下,开拓台湾的景观雕塑事业。1965年,获得台湾第四届“十大杰出青年金手奖”。1970年,《凤凰来仪》出现在日本大阪世界博览会上,不仅成为其一生中重要的代表作,而且也奠定了在台湾现代美术史上的地位。1973年,《东西门》(OE门)被放置在美国纽约的华尔街上。从1977年开始,引进并推广镭射艺术,成为台湾艺术和新科技结合的模范。从1960年代后期开始,先后完成了台湾花莲航空站、黎巴嫩贝鲁特国际公园、新加坡双林寺庭园、沙特阿拉伯国家公园、新加坡华联银行的地铁广场等重要公共空间和建筑的规划设计以及大雕塑的创作。在“魏晋美学”的影响下,以40年的努力与佛教雕刻结下不解之缘,为台湾佛教艺术的承传和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1992年,设立“杨英风美术馆”。1994年,成立“杨英风艺术教育基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