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发现一汉代庭城遗址 面积约3600平方米(图)
http://www.socang.com 2009-12-15 13:56 来源:
|
(广西博物馆研究馆员兰日勇展示庭城遗址发现的汉代板瓦残片。) |
龙州县上金乡联江村舍巴屯的村民在挖蓄水池时,刨出的土方里面混杂着不少碎瓦片。12月12日下午,广西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崇左市文博单位到该屯开展文物普查时,意外地发现这些碎瓦片竟是汉代的板瓦、筒瓦、陶罐等残片,一处面积约3600平方米的汉代遗址在广西西南地区首次被发现。
发现经过:
三江口隐藏文明遗迹
12月13日,记者跟随广西文物局专家赶赴龙州,从上金乡弄庙渡口乘机动船,溯左江几分钟后,来到了明江、丽江的交汇处,两江并流成左江,因此这里得名三江口。
明江、丽江汇流形成的半岛,当地人叫做“龙头地”。半岛最前端是一处高高的台地,当地人称“龙珠”,约有3600平方米,汉代遗址正是在“龙珠”台地发现的。
文博专家为何选择此地进行普查?带队的广西博物馆研究馆员兰日勇告诉记者,古时陆路交通不便,人们的迁徙、聚居主要沿着水路展开。大江大河由此成为文明摇篮,远到石器时代的贝丘遗址,近至历朝历代的古城,沿江都有分布,在江河交汇处尤为明显。
普查队一到龙州,就在地图上注意到了这个三江口,于是乘船直奔半岛而来。登岛后,听村里老人说“龙珠”台地旧时称“庭城”,壮语又称“夯城”(意为“尾城”),半岛对面的江岸称“江城”。这个半岛一直以来都被当地视为“风水福地”,岛上还发现了清道光、光绪年间的墓葬。
台地顶端是村民陆国武的自留地,他最近新挖了一个蓄水池,刨出的土方堆在池边,里面混杂着不少碎瓦片,他也没在意。普查队翻检这些碎瓦,发现了汉代的板瓦、筒瓦、陶罐等残片。
汉瓦遗存:
可能曾存在大型古建筑
在发现的汉瓦残片中,最大的一块残片是绳纹板瓦,约有2.2厘米厚,火候较高。兰日勇介绍说,这种形制的汉瓦是用于官署、衙署等建筑,普通民居是用不上的。而从其他的筒瓦、陶罐残片也可判定,这里在汉代可能曾存在过大型建筑。
在台地边缘,顺着专家指点,记者看到了约0.5米到1.7米的文化层堆积,里面夹杂着不少碎瓦。在一处松动的土层中,专家随手一翻,就掀出了一小片板瓦,这样的汉瓦残片在整个台地上到处可见散布。
台地上如今密密麻麻地种满了甘蔗,记者拨开甘蔗沿台地走了一圈,发现台地大约是个边长60米左右的正方形,从下至上有3层落差,如同三级台阶,不像天然形成。而台地的一面,有一条疑似壕沟的深壑。
填补空白:
广西西南首个汉代遗址
目前,普查队还未在台地上发现夯土层,如果这里曾经有过汉代大型建筑,那会是何种类型呢?
文博专家猜测,此地扼守三江,为当时的战略要冲,三面环江已是天险,只需在不对江的那一面挖一条壕沟即可据守。这里的建筑会不会是依地势建起的军事要塞?对岸的“江城”,是否才是城镇所在?一切答案都要等待进一步发掘才能知晓。
目前,专家组将该遗址命名为庭城遗址。据介绍,该遗址是广西西南地区首次发现的汉代遗址,填补了该地区汉代考古的空白。该遗址丰富的遗物能为研究汉代广西西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提供宝贵的实物资料。
值得一提的是,庭城遗址与著名的骆越巫术文化遗迹——宁明花山岩画所在地十分接近,庭城遗址的发掘,将可能进一步了解汉文化对骆越文化的影响,同时,也为解开左江岩画绘制者的来源和居住地之谜提供了一些线索。
责任编辑:
- 推荐关键字:广西 汉代 庭城 遗址
- 收藏此页 | 大 中 小 | 打印 | 关闭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中国收藏指数网的立场,也不代表中国收藏指数网的价值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