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保卫战》
《镇南关起义》
《金田起义》
在广西文联、广西美协3月20日召开的“广西近现代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创作观摩会上,数十幅已进入攻关阶段的油画、国画及雕塑作品,虽然还在不断修改完善中,却已让众多美术家们大呼“震撼”。
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是文化界一次创举,工程历时5年。广西是最早启动这项创作工程的省区之一。广西美协副主席谢麟称,安排创作任务之初,广西文联、广西美协给签约作者定下的标准就是——精品!不可敷衍,不可平庸!作品要更多地体现广西地域特色。所以,才有一次次的草图展示和评审,才有一次次的作品品评。
美术家刘绍昆创作的是油画《金田起义》,作品表现了“用自己鲜血染红土地”的主题,描绘的是当年农民军结义的场面。为了更贴切地表现画面上的农民形象,他在广西各地采风,从南丹、河池到南宁、北海、钦州、防城港,搜集了许多清末民初历史上当地人物的资料。
画面上众生跪拜天地,透出一股悲壮气息。在处理作品时,刘绍昆没有刻意去表现洪秀全等起义领袖,而是刻画革命初始的农民。刘绍昆早在1982年就创作过一幅《金田起义》,此次创作的新作品从当年《太平天国》研究笔记中得到不少新的启发。2006年,他1982年作品的复制品在北京中标时,评委曾认为画中人物全是跪地拜天的情景,虽然构图美观,但显得迷信,建议改为“立拜天地”。依照专家意见修改后,专家们又认为“立拜天地”表现得过于简单,有点接近舞台效果。几经修改,在原“跪拜天地”的基础上选择了一些站立的姿势,更适合体现当时的悲壮气氛,也更符合民众的真实想法和做法。
刘绍昆认为,美术家在创作历史题材作品时,应更注重体现自己的历史观,将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结合起来。历史画首先是画,不是历史图解和史料堆砌。
油画《镇南关起义》在整整两年的酝酿和构思中,经历了许多周折和思考。创作者卢恺遇到的最大困难是很多历史人物没有留下图片形象,必须全身心投入到历史事件中,去把握历史人物当时的年龄、性格和在战斗中的位置,凭着创作者的感悟和理解去刻画形象。卢恺多次到友谊关、梧州、广州进行调查,通过查阅相关历史文献资料,渐渐理清了历史脉络,比较贴切地感受到了当年历史的“那一瞬间”。卢恺笑称:整个创作无论是演员造型、场景再现、服装创作,以及气氛营造等,都有一种“做大片”的感觉。
在创作风格上,《镇南关起义》体现的是写实风格,以孙中山亲自开炮的那一瞬间作为历史事件的定格画面。画中每个参与起义的将士都以坚定的姿态屹立在画面上,与观众面对面,给人一种咄咄逼人的感觉。孙中山站立于大炮上最为显眼的位置,显示他的领导、策动者的地位。他手中紧握大炮发炮引绳,有一种随时向敌人发炮的感觉。
石向东、张鸣、朱连城、王琦等接受《桂林保卫战》雕塑创作任务后,感到非常激动和荣幸,同时也感受到巨大的压力。四人团队曾三次到桂林考察,查阅桂林近代历史资料,并与当地了解那段历史的老人交谈,得到许多宝贵素材。
如何通过雕塑语言来表现那段历史呢?经过研讨他们拟出三个方案。其中,方案二以山、水、城为主体。水围绕着山,山倒影在水上;水环绕着城,体现了桂林城的地域特色。以山战、水战和巷战的姿势,与破碎的城墙构成的三角形构图,形成一座“山峰”巍峨耸立,反映出抗战将士们坚不可摧、奋战到底的民族精神。经对比,大家看好这一方案。但方案中地域性不突出。于是,在创作时又融入了第一、第三套方案中的一些元素。
石向东的创作团队还承担了李宗仁全身像的创作。如何把身高不足1.70米的李宗仁的那种军人威武之气表现出来?是团队一直思考的问题。石向东感慨道,在创作过程中,雕塑家仿佛摇身变成了大导演,要将“艺术语言”与内容相结合,将照片中的形象在雕塑作品中处理得更为“庄重、稳重”,服装、形体、语言,都要维持历史真实的状态,并从手上的语言和目光及微笑上,表现出人物刚毅的精神。
今年9月,“广西近现代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近40件作品将全部完成,与观众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