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画像石刻“四面人脸”像(图)
http://www.socang.com   2009-12-07 14:29   来源:

     己丑仲秋,有山东邹城行,承邹城市文物旅游局局长邵泽水先生好意,惠赠“四面人脸”汉画像石刻拓片一幅(上图)。泽水先生告知,2009年2月春节长假刚过,就接文物普查人员报告:发现一块被弃的人脸画像石刻。凭着丰富的专业经验和职业的敏感,泽水先生即赶赴现场,将该石收置于孟府作永久收藏。 

    泽水先生介绍:此石出土于距地表下约1米处,出土处地表散布大量汉代陶片,是一处典型的汉代遗址。该石高0.45米、长0.40米、宽0.27米,为方柱形,四面均刻画像。两面较宽两面较窄,每面形象均为人脸。 

    回沪后,细审拓片,该石的雕刻技法以浮雕为主,采用四面独立呈现画面的形式,填满构图法,具有典型的汉代艺术风格。人物形象清晰简略,头戴三角风帽、长耳、高鼻、深目、拱手盘坐,当是胡人形象。人物头部两侧有两猴作攀附状。这种构图,汉画像中常见,但猴多攀附于石阙、厅堂双檐处,以寓祥瑞。胡人形象虽然在汉画中屡有出现,但多与胡、汉战争有关,其形象或作战斗状、或为俘虏状。而该石的人物形象却不同,与连云港孔望山东汉摩崖石刻中的胡人造像基本一致。 

    东汉晚期,佛教开始传入中国,于是出现了“佛道并祀”的现象。信立祥先生在《汉代画像石综合研究》一书中论述孔望山摩崖画像时认为:“一些结跏趺坐的佛像,深目高鼻、头戴有翅三角风帽,为魏晋以后所不见。很显然,这是北方或西北苦寒之地胡人的形象,而不应是古印度即天竺人的特征。这一点,说明当时的人们只知道佛教来源于‘夷狄’,对天竺的气候和风土人情尚一无所知,主观地把释迦摩尼理解为苦寒之地的胡人。这一点,说明了汉画群雕造于佛教刚刚传入中土的东汉时期。”信氏之说可谓允当。 

    邹城市出土的这块石刻,无论从雕刻技法、人物形象来看,其风格、造型与孔望山摩崖石刻基本一致,应是一幅礼佛造像图。是祠堂或寺庙一类的祭祀性建筑构件,为魏晋南北朝佛教造像石刻滥觞,这块刻石的发现对研究佛教文化的传入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是一块难得一见的刻石,弥足珍贵。

责任编辑:
  • 推荐关键字:汉画像石刻 四面人脸
  • 收藏此页 | 大 中 小 | 打印 | 关闭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中国收藏指数网的立场,也不代表中国收藏指数网的价值判断。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已有0条评论)
昵称: 匿名发表:
内容:
南艺美院专家学者访问台湾艺术大学(图) 南艺美院专家学者访问台湾艺术大学(图) 新国博免费开放6大展 新国博免费开放6大展 “后母戊鼎”改名后首展出 魂在淡彩浓墨间(图) 魂在淡彩浓墨间(图) 中翰清花将拍卖可能出自圆明园里的燕子罐(图) 中翰清花将拍卖可能出自圆明园里的燕子罐(图) 紫砂茗壶 紫砂茗壶 文人雅韵(图) 瀚海、天宝楼联合推出春季拍卖“燕京八绝传承人艺术精品”专场(图) 瀚海、天宝楼联合推出春季拍卖“燕京八绝传承人艺术精品”专场(图) 旅欧日记——陈立勋欧洲水彩写生展(图) 旅欧日记——陈立勋欧洲水彩写生展(图) 先锋绘画、先锋音乐对决在激情雨中——井士剑、谢海近作展开幕 先锋绘画、先锋音乐对决在激情雨中——井士剑、谢海近作展开幕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服务条款 |  法律声明 |  隐私声明 |  诚聘英才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版权所有 中国收藏网 ©2002-2010 浙B2-20080195 E-mail:web@socang.com 客服热线:0571-87068182 客服QQ:328271981 业务合作:0571-87020040/28057171/87242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