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专场推出一件释迦牟尼说法造像,估价180-220万元,由主尊和铸有左右二胁侍的背光组成,铸造于公元七世纪,青铜质(梵铜琍玛),通高29.3厘米。主佛、左右胁侍与狮子金刚力士双眼和白毫均镶嵌白银,这是克什米尔常用的装饰手法。此种克什米尔早期铜质原作造像,除西藏布达拉宫馆藏及近年新疆于阗佛寺遗址出土的几尊外,存世量极少,且背光大多遗失。历来是世界各大博物馆和大机构竞相追逐的热点;美国大都会博物馆、大英博物馆和法国集美博物馆中已有喀什米尔佛像收藏。石油大王洛克菲勒家族,以收藏亚洲宗教雕塑作为其举世闻名的主流藏品,其收藏有一尊十世纪的克什米尔宝冠佛金铜造像。2004年,大英博物馆和伦敦维多利亚--阿尔伯特博物馆联手斥巨资85万英镑,购得一尊七世纪喀什米尔铜造像。
此种释迦牟尼佛说法造像,清乾隆帝特别喜爱,为了将之供奉于内廷,不仅下诏由造办处加以仿铸,还亲自参与设计、铸造的全过程,无奈的是由西藏进贡乾隆帝的原器在当时就已遗失背光,仿造时不得不另行设计。因此这尊7世纪喀什米尔风格造像原作,就更显珍贵,其光背上独特的纹饰所包涵的丰富意蕴,尚有待专家进一步深入探讨。五世达赖在《布达拉宫响铜佛殿志》里也发出这样的礼赞:“在我心目中,这些古铜佛像,视为远比纯金铸造的佛像更珍贵。”。。。。。。。。。。。。
此专场还上拍了多件明清宫廷造像,其中,最为瞩目的,是一件明代永乐 “铜鎏金增禄佛母”,此佛母为一面二臂造型,右手持谷穗,左手作与愿印,右脚呈右舒相,踏莲花而坐。造像保存完整,造型优雅,比例协调。略微弯曲的身躯和流畅的轮廓线,富有弹性的双乳和过度自然的束腰,将女性特有的柔美和朝气表现无遗。尤其是低垂的双目、圆润的面部和充满神秘笑意的嘴唇的塑造,流泻出一片甜美的自然主义风格,极为传神。造像通体鎏金,尤其是精致、简洁、大方的饰物、莲瓣和圆润、自然的肌肤,光彩照人,富丽华美。整件作品的造型、风格和浇铸几乎将明代宫廷造像的特点展现无遗。莲座镌刻有“大明永乐年施”六字铭文,是一件十分开门的永乐造像。西藏布达拉宫珍藏有两件左手持法器的六臂造像,分别镌有“大明永乐年施”和“大明宣德年施”款(见施罗德,《西藏佛教造像》,卷二,香港,2001年,图版365A-B和360A-C)。与此布达拉宫同类造像相比,除手臂和法器造型不同外,二者显然如出一辙。此外,此专场还上拍了一件明代永乐铜鎏金释迦牟尼造像,同样为永乐宫廷的经典之作。。。。。。。。。。。
本次翰海秋拍首次推出以中原地区铜铸造像为主的“大势至—中华宗教雕塑艺术瑰宝”专场,此专场收录了70余件顶尖级中原地区造像,融合释、道、儒三家经典造像。本专场首推的一组明代“铜漆金西方三圣佛造像”,这组造像共有三尊,主尊为阿弥陀佛,居中央位置,其余两尊为观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分居主尊左右两侧,是主尊的两大胁侍菩萨。此三尊是佛教宣称的西方极乐世界的主要神祗,他们共同负责接引众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所以称“西方三圣”。 这组造像高度均在80厘米左右,如此体量造像在目前国内外艺术品市场均属于体量较大的一类佛像,无论作为艺术品展示还是居家设堂供奉都有一定的气势和感染力。尤为难得的是,三尊像几乎没有残损,保存了完好的历史旧貌,堪称一流的品相、一流的品种。据我们初步调查,在目前国内外艺术品市场上,如此完好品相、完美组合而又如此大体量的西方三圣像尚属首次面世,是难得的稀世珍品。
本场,一尊“宋/元 青铜地藏王菩萨造像”,高81厘米,原为德国南方收藏家收藏,其后辗转流传,并多次现身拍场,其出处及流传过程均有明确记载。此件青铜造像与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县的灵岩寺千佛殿中的彩绘罗汉雕塑风格极似,古代匠师们大胆地采用了写实风格,不但形体、比例、相貌与真人维妙维肖,血脉、筋骨也清晰可见,完全符合人体解剖学。地藏王菩萨袈裟衣饰贴体利落,对袈裟线条的曲直、角度的转折,光线的明暗都注意到了刚柔相济和虚实对比,甚至透过袈裟可以体察到人体的血肉。地藏王菩萨全跏趺而坐,袈裟流线自然,自然垂落,尤如漕衣出水,极为写实。此外,袈裟的细部制作也十分精致,即使袈裟左上角带钩及打结处的来龙去脉和结扣的穿插都交代得清清楚楚。尽管地藏王菩萨端坐于座椅(已佚,宋元时期铜多为木座)之上,腰板挺直,超乎常人,给人一种庄严之感。但通过对地藏王菩萨肢体语言的刻划,竟无一丝单调的感觉。在创作中,工匠们摒弃了宗教作品一贯唯我独尊的冷漠,对地藏王菩萨的性格刻画入微。地藏王菩萨超越凡人的神格在菩萨的面相上表达到了极致,菩萨现罗汉像,面相方圆,为成年男子的相貌,眉间现微微凸起白毫,直鼻高挺,双唇含笑,极为写实,给人一种超越凡人的亲切感。
明代中期“铜鎏金大势至菩萨”征集自欧洲著名藏家,造像高80厘米,估价待询。本尊造像用料极精,为多重贵金属合金铜铸造,比例精准,体格宏大,做工细腻传神,,当为明代中期汉地造像中的极品。虽然下面的莲花宝座已佚,但主尊已达80厘米,可以想见,供奉的寺庙大殿之宏大,规格之高。
此次高古佛造像同样有经典之作,此次上拍了一件北魏青铜释迦牟尼说法像,高24.4厘米,原为日本出光博物馆旧藏。此外,还上拍有一组北魏飞天造像,体格较大,亦为罕见之作。
道教造像部分,本场推出一件明代中期铜鎏金真武大帝造像,造像通体鎏金,双脚下垂,正襟危坐。长发披于脑后,下颔垂下一缕长须,为此尊形象的重要标志。面形方正,双目低垂,神态宁静。身着长袍,胸护铠甲,衣纹写实流畅。腹部刻有四爪苍龙,衣缘亦刻画龙纹及缠枝莲纹。右手抚膝,左手置左膝结印。元明两代,中原地区造像技艺更加成熟,尤其是道教造像,在原有的中原造像基础之上,吸收了西藏等地的佛教造像技巧,使造像比例更为精准,做工更为精细,更具神韵,形成了一种独立的具像化的造像风格。而此件明中期红铜鎏金真武大帝造像,体格较大,造型端庄,做工精细,富丽堂皇,品相完好,整件作品更流露出一种高于凡人,只有神明才有的神韵,是一件精美绝仑,极为罕见的明代道教艺术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