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心村古居赵氏祠堂
在深圳特区内外一体化的发展进程中,深圳市区、尤其是特区之外为期三年的文物普查工作进展怎样?取得了哪些阶段性的成果?记者带着这样的问题,昨日来到宝安区文管办走访调查,宁建文主任解答了相关的问题。他说,通过文物普查,在宝安区共发现地下、地上的文物古迹达650处,占全市的52.9%,其中所保存下来的清代古村落、古祠堂、古书室、古炮楼等等,在岭南地区尤其是珠三角地区富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占有重要的学术地位。
文物大区资源丰富
宁建文说,从去年开始,深圳市文物系统按照国务院的部署,开始了为期3年的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其实这项工作相当艰苦,因为几乎全是野外作业,或者是对旧村落的走访。宝安区所在的地域,是深港文化之根,是深圳市的文物大区之一。依据文献记载以及考古发掘,早在1700多年前,三国吴时就在这一带设置司盐都尉垒,后来设置东官郡,再后来就是新安县治、宝安县治,因为历史上中原地区的多年战乱,以及经济、军事诸多因素,形成了四五次大的移民浪潮,移民文化不断地激荡着这块土地,所以这里就有丰富的广府文化、客家文化等悠久的传统。落实到物质上,那么遗留下大宗的文化遗产就毫不足怪。
宁建文说,宝安区目前已经公布的文物保护单位和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点95处,占全市的54.6%,其中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5处,区级文物保护单位16处。
石岩首站收获不错
宁建文告诉记者,石岩是宝安区所属10个街道办之一,文物普查的首站,由其“一斑”可以窥见宝安区的文物家底的“全豹”。
石岩的文物普查队历时5个多月的勤奋工作,共登记了不可移动文物83处,发现消失文物4处,登记古村落3个、围门3处、宗祠11座、家塾4座、庙宇3座、古民居34座、炮楼12座、教堂2座、古井8口、烈士墓4座。此外,他们还征集到古建筑构件石柱础2个、石匾一块、木屏风2扇、生产工具1件,还征集到上屋村叶氏、园岭村郑氏族谱。
石岩的地下也一样,蕴含着丰富的文物“矿藏”。文物普查队领队翦建文告诉记者,在信宜村采集到一把石斧和一部分陶片,在径贝老村的后山岗,采集到夔文、方格纹、“F”纹、篦纹等纹饰的陶片,看到这些古老的文物,可以为未来的地下文物考古摆明了一条条线索,就可以把深圳先民的历史推求得更加古远,可以和历史激情对话。
意外发现清代墓葬
翦建文说:“文物保护工作很需要老乡的参与、配合,但我们的工作有时得不到理解和支持,有的是出于经济方面的考虑,希望尽早拆除旧村落,拿到赔偿款好改善生活条件;有的则因为历史上遗留的产权问题不容易很快解决。比如,我们调查浪心村古村落,头一天,屋主人相当热情,介绍情况,到第二天屋主人就不跟我们讲话了,装作不认识,这是因为他受到了村民的挖苦和指责。由此可见,文物保护要想成为村民的自觉意识,是需要一些过程的,还需要做许多切实可行的工作。”
翦建文一行在文物普查工作中,也有一些意外收获。例如,他们在翻越铁岗水库旁的更鼓岭时,发现了一个祭祀享堂的边角。大家费了很大力气,拨开厚密的树枝和野草,现出一个墓碑来,碑额上书“清廿一世妣敕授五品宜人陈氏文母墓”,旁边是几行小字,简要介绍陈母的生平。翦建文说,这是新发现的墓葬,葬域有400多平方米,应该是清代官员之母的坟墓。听老一辈说,水库所在的区域以前是一片古村落,上个世纪50年代村民从村里迁出,为的是这里要成为水库。过去人殡葬常常要占据自家住所附近的高地,如此想来,那个清代的陈氏家族,说不定就住在如今沉入水里的古村落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