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民收藏”热中,古陶瓷作为一种较易入门的收藏类型,受到了人们的热捧。有“青花王子”之称的国家文物委员会委员、著名古瓷器鉴定专家张浦生先生昨天在南京为国家文物局举办的出入境文物鉴定培训班授课时,就如何提高古陶瓷收藏鉴定水准和防伪手段的问题,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收藏理念:识古不穷,贪古不富
张浦生说,收藏是高雅的爱好,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文化消费一定会升温,而收藏热可以提升全社会的文化、艺术素养。
但是收藏热中也存在一些盲目和急功近利的成份,张浦生把收藏理念归纳为8个字:识古不穷,贪古不富。“收藏是知识经济而不是投机经济,收藏的不光是器物,更是文化和艺术,到了一定的时候,自然会有经济回报,但是如果你把藏品当股票,老想着捡漏、暴富,那就很容易上当。”他直言不讳地说,“现在古陶瓷收藏市场秩序混乱,不少人打着‘元青花’幌子叫卖,实际上目前全国元青花瓷完器的真品还不到300件,市面上出现的,可能绝大多数为历代甚至现代的仿制品。”
学习方法:多去捡瓷片,别迷信证书
瓷器收藏者如何提高自己的鉴赏水平?张浦生给了一个建议,去捡瓷片。
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说明捡瓷片的重要性:“我从1962年起在南京博物院当库房保管员,曾昭燏院长说,名家都是从库房开始干起的。我跟着王志敏先生花了4年时间整理了6000件瓷器,与瓷器亲密接触的经历奠定了自己的鉴定基础。普通藏家没机会接触库房藏品,也不能花大价钱买真品鉴赏,捡瓷片就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手段,价格低廉,携带、交流都方便,经常把玩肯定有收获。”张浦生捡了一辈子的瓷片,到哪里讲学上课就拿这些碎瓷片当教具,70年代下放时收录机不带就带着一箱子瓷片,他的斋号就叫“片瓷山房”。
张浦生捡瓷片还捡出了大名堂,60年代明故宫一带搞建设,地点就是明代皇宫的御厨房,他从一辆拖废物的小板车上发现了半个明洪武年间的釉上红彩龙纹盘,拉开了洪武年间瓷器研究的序幕。90年代钟山宾馆一带施工,张浦生从施工地点找到了明代开国时期的“赏赐”梅瓶,还有一枚崇祯年间的“荡寇将军印”,这几件东西分别被定为一级标本和一级文物。
对于鉴定家和鉴定证书,张浦生认为不必迷信。他不客气地说:“现在有些所谓专家和单位鉴定出证书已经变成商业行为了,指鹿为马的事并不少见,这会造成市场混乱,是不正之风。”
如何鉴伪:揭秘古瓷作伪的三种手段
古瓷作伪古已有之,但现代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甚至用上了电脑配方、写款,还有的用古代瓷土烧制高仿瓷,甚至能够骗过专家和大博物馆。
张浦生先生把作伪手段分为三类:
一是臆造型,特点是无形无神。作伪者常常东拼西凑、张冠李戴,造型有唐宋特点,人物是明代形象,衣服又是清代的,款识也很罕见。这种用来骗大款,说这件东西极罕见,博物馆也没有,谅你也看不懂。
二是模拟型,特点是有形无神。这类仿品是按图录做的,形象极为逼真,尺寸大小都一致。这种用来骗老想捡漏的人,让他们觉得花小钱买了好东西。但这类仿品底足不过关(图录往往没有底足照片),而且釉的色彩和厚度也有破绽。
三是复制型,有形有神,有时专家也会看走眼。这种伪品就是按原件复制的,例如有人从拍卖会上拍到真品,再来复制赝品。做伪时利用画家、工艺美术师和研究者合作,再经过专门做旧工序,因此几乎可以乱真。它的破绽在于份量的轻重与真品不同,做旧的痕迹能被专家辨认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