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生活的重要园地
北京报国寺收藏市场成立之时,国内大多数收藏品市场只具备最基本的功能——摊位销售,而报国寺收藏市场在开业不到一个月的时候,就组织了一次大型收藏爱好者交流交换活动。通过新闻媒体的大力报道、发动各门类藏友广泛宣传等手段,参与这次活动的人数达到了6000人以上,天津、河北、山东、山西的一些邻近省市的收藏者也闻讯而来,新朋故友,切磋交流,其乐融融。报国寺收藏市场取得了开门红。此后,报国寺收藏市场又推出了一系列民间收藏展览、讲座、鉴定等活动。这些活动生动活泼,深为社会各界人士喜闻乐见。
十年来,报国寺收藏市场平均每周的客流量超过了3万人次。目前,报国寺收藏市场每月都举办不只一次的藏品交流和拍卖活动,如果说当初首次举办收藏交流活动主要吸引的是北京市民和邻近省市的收藏爱好者的话,那么现在报国寺收藏市场每次举办的全国性交流活动都会吸引20个省市左右的收藏者,每次参与活动的人数多以万计。无疑,报国寺收藏市场已成为全国收藏者、广大城乡居民休闲娱乐、丰富自身业余文化生活的重要园地。
五大功能于一身
多层次、立体化,是报国寺收藏市场初创时的一大特色。十年来,其在这一基础上不断调整,不断丰富,市场功能日趋完善。除了最基本的销售功能外,还具备了拍卖、交流、展览、讲座四大功能。
高举“平民化拍卖”大旗:要让收藏活动走进千家万户,收藏市场的交易手段也必须平民化。从这一意义上看,报国寺收藏市场内定期举办的民间收藏拍卖会无疑功不可没。1997年,报国寺收藏市场率先在国内推出了以低价位藏品为主的大众收藏拍卖会。烟标、火花、证券、徽章、连环画……种类丰富的大众收藏品,无底价的拍卖形式,吸引了收藏者的眼球,也刺激了收藏的欲望。从1997年的第一拍至今,报国寺收藏市场内已经举办了大大小小100多场拍卖会,共有几万人参加了拍卖活动,几乎每场的成交率都在80%以上。1998年,报国寺拍卖会被一家南方权威媒体评为当年“北京十大热门话题”之一,其影响力可见一斑。
收藏爱好者的交流圣地:交流交换活动是民间收藏活动的一个重要形式,报国寺收藏市场则为广大收藏爱好者搭建了一个平台。如今,报国寺收藏市场每次举办的全国性收藏交流活动都会吸引数十个省市的收藏者,每次参与活动的人数数以万计。如从1999年开始举办的票证交流大会,不仅拉动了北方乃至全国的集彩活动,也使报国寺收藏市场成为了北方地区彩票交流的中心;还有2004年的中国烟标文化节,是历年来文化节组织场地最大、参与烟标交流人数最多的一次。
展览、讲座常年不断:十年来,报国寺收藏市场共举办各种藏品的展览200多次,涉及收藏门类30多个;共举办讲座、鉴定咨询活动100多次。如1998年的“中国股证展”,吸引了北京的许多研究机构、大专院校、证券交易所的专家学者前来参观,使得该展览成为报国寺收藏市场举办的学术水平最高的一次展览;2000年的“第三届全国毛泽东像章展”,这是第一次全国规模的毛泽东像章展览,短短5天时间里,参观人数就达到了10万人次,对毛泽东徽章收藏研究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为民间收藏家开办免费展览、讲座也好,组织全国性交流交换活动也好,这些都表明报国寺收藏市场已具备了各种各样的社会功能。这些功能和丰富的经营手段、组织手段相互配合,相互呼应,使报国寺收藏市场成为卓然独立的收藏园地。
培育收藏队伍
报国寺收藏市场对民间收藏的一大贡献是拉起了一支过得硬的收藏队伍。
收藏产业也好,收藏市场也好,要想发展都离不开育人。而要想让某个收藏市场赢得全国收藏界的认可,仅仅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几招经营手段是不够的,还必须能让现有的收藏者得到全方位的提高,能为那些可能成为收藏者的人引路,能培养那些潜在的收藏队伍。10年来,报国寺收藏市场从最早的收藏爱好者联谊交流活动开始,到后来的多个收藏专业委员会在报国寺落户,一大批收藏爱好者在不断成长。
同样是在开业之初,报国寺收藏市场就把不同收藏爱好的收藏者分门别类,免费给他们划定各自的活动场地,由热心的召集人定期组织交流。在不到半年时间里,就有瓷器、玉器、书画、邮品、中国钱币、外国钱币、烟标火花、票证、徽章、奇石、书报刊等十多个门类的收藏者在这样的环境下定期交流,其中既有藏品上的互通有无,又有某一类别问题的专题探讨。这种方式对收藏者尽快提高收藏水平大有帮助。
报国寺收藏市场长期以来保持着平均每月至少一次收藏活动的惯例,各项活动都精彩纷呈、热闹非凡。这里的展览最多的是民间收藏展,展览由民间收藏家提供,免费供收藏爱好者参观、切磋、交流,图的就是一个以藏会友,同好聚首。
这里的讲座也十分吸引人,为提高初学者的水平,报国寺收藏市场专门举办了系列讲座,讲课的都是名家大腕,现场示范。
为1998年10月在报国寺收藏市场举办的“中国证券史百年回顾展”提供展品并积极参与展览筹备的民间收藏家张宏杰,原是哈尔滨一家工厂的副厂长,这次展览改变了他的人生。他应邀登上北大讲坛,成为中国民间收藏界第一个在北大讲学的人。从报国寺收藏市场起步的民间收藏家已经成为这一领域不可多得的重要人才。
如果说张宏杰从报国寺收藏市场起步还具有一些偶然性的话,那么周振铎完全可说是报国寺收藏市场培养出来的鉴赏鉴定专家。小周在1997年开始参加收藏爱好者联谊会时,还只是一个中专学生,可小周通过在市场听讲座,看展览,逛市场,再加上他的机灵好学,哪位专家来了都愿意点拨他几句。这样一来二去,他已经把玉器典型器型和中国的玉器发展史说得头头是道,一些鉴赏类的媒体纷纷邀请他写文章,京城的大小拍卖会他也经常出入,他俨然已是圈内公认的专家了。
经过这样的扶植、引导,报国寺收藏市场出现了一批藏界的骨干力量。其中,有的收藏者在报刊杂志上发表了大量文章,成为普及收藏知识的骨干力量;有的已经著书立说;有的甚至填补了国内研究、收藏的空白;还有的走出北京,走出国门,利用报国寺积累的经验、资源组织活动、开展交流,推动着民间收藏的发展,传播着中华传统文化。
辐射全国市场
报国寺收藏市场已经成为辐射全国乃至东南亚的民间收藏活动基地。
10年来,报国寺收藏市场汇聚了各种收藏门类,成为了陶瓷、书画、玉器、书刊、钱币、邮品、钟表、奇石、根雕、古玩杂项等藏品交流交换的重要场所,同时,更是通过一系列措施,让报国寺成为影响全国的综合基地。
与收藏组织联手,进一步提升市场作为民间收藏活动基地的功能。中国收藏家协会钱币、陶瓷、玉器等6个收藏委员会,以及北京收藏家协会徽章、烟标火花、票证专业委员会,始终将报国寺收藏市场作为活动基地。早在1997年开业之初,报国寺收藏市场就开办了多项收藏联谊活动,组织不同门类的收藏爱好者联谊交流。中国收藏家协会成立之后,报国寺收藏市场又适时发挥骨干收藏者的作用,推动成立了多个专业收藏组织。至今,中国收藏家协会钱币、陶瓷、玉器等6个收藏委员会,以及北京收藏家协会徽章、烟标火花、票证专业委员会,都将报国寺收藏市场作为活动基地。来自全国各地的收藏者纷纷加盟,各项收藏活动都在这些组织的参与下开展得有声有色。
创建民间收藏馆,打造民间收藏活动“重镇”。中国钱币馆、中国古玩馆、中国玉器馆、中国连环画馆……由报国寺收藏市场开创的18家收藏馆,每一家都可以说是该收藏领域的一大活动基地。如中国扑克馆就是全国扑克牌收藏圈的中心,中国钱币馆、世界钱币馆绝对是全国钱币收藏的大本营……
另外,一些在商户基础上创立的斋号也已经在国内小有影响。如专门经营连环画的连藏斋、专门经营玉器的薇玉山房、专门经营古代度量衡的集权阁、专门经营徽章的红云阁等等,都成为具有一定辐射能力的藏界枢纽。
1997年8月《人民日报·市场报》
文化活动搭台 收藏市场唱戏
北京报国寺明末清初就是文人雅士常来光顾的书市,如今在报国寺刚刚开业的工艺品、集邮品市场又成为京城藏家们的好去处。这里的活动丰富多彩,有各类藏品的交流、交换,发放收藏拍卖专刊,征集古董书画拍品,领取收藏爱好者联谊卡等一系列活动,深受人们的欢迎。
2003年7月大洋网
收藏活动基地和交流中心形成
民间收藏活动的蓬勃开展,使一些地区和市场的知名度越来越高,并逐步形成特色,树立起品牌,逐渐形成活动基地和交流中心。北京报国寺收藏市场即成为一例。
1996年开始筹建的报国寺收藏市场,一经面世,便以其平民化的交流交易活动名扬全国。报国寺市场上的藏品琳琅满目,五花八门,被收藏界称为“收藏爱好者的交流圣地”。其中以钱币交流交换为突出代表。
自1997年首次举办“全国中外钱币交流交换活动”以来,北京报国寺就为国内外广大钱币收藏者所瞩目,活动周期逐年缩短。由最初的每年一次,改为一年4次,每次活动都能吸引数万名泉友和钱商参加。短短几年,报国寺就成了中国收藏活动的一个著名品牌。
2006年3月《北京娱乐信报》
升级改造 打造统一规范的市场
报国寺收藏品市场近期完成升级改造,由一批民间收藏者创办的18家民间收藏馆也同时亮相。报国寺市场的有关负责人介绍,该市场1997年开业,此次改造,报国寺市场对硬件设施进行全面提升。为了充分反映近几年全国民间收藏发展的新水平,展现民间收藏的魅力,报国寺收藏市场与各个收藏门类的资深收藏家协商,创办了中国钱币馆、世界钱币馆、中国古玩馆等18家集展览、交流等功能于一体的民间收藏馆。
据悉,改造后的报国寺收藏市场,将定期举办各种门类的民间收藏交流交换活动。
2007年4月中国市场投资网
卧虎藏龙之地
早就听说报国寺可谓藏龙卧虎之地,功力深厚的藏家此间随处可见,但个个从容低调,不显山不露水,在人群里还真难一眼将他们辨出。这里有“秤砣大王”郑海生,有专门研究收藏木头器物的王教授,有专门收藏研究民间古瓷片的曲永建先生,还有民俗收藏家宋振忠和京城里出了名的“叫卖大王”之一武荣璋老先生。
2007年10月《北京晚报》
开办收藏市场是盛世之举
在明末清初,报国寺就曾是京城最著名的书市,比琉璃厂书市还早许多年。这里曾是当时文人墨客的雅游之地,留下了许多传奇佳话。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经史学家顾炎武,人称“亭林先生”。他在清顺治十五年(1658)来京后,即寓住在报国寺内,每日除浏览书市外,潜心著述和学术研究。但随着琉璃厂书市的兴起,报国寺书市渐而衰落。而今,报国寺又秉承数百年之文脉,成为书市文化广场,实为盛世之举。
升级换代的三个时期
1997年至1999年 棚台时代
1997年7月,报国寺文化市场正式开业。与当时国内大多数只具备摊位销售功能的收藏品市场不同的是,报国寺从开业之初就建起了一排排整齐划一的PVC大棚,数十家商户在此“安营扎寨”。固定摊位早已满额,临时摊位也成了“抢手货”。早晨一开市,人流便如潮水般涌进,划定一块空地摆上自己的宝贝,一天的交易活动就此展开。那个时期,市场内的临时摊位多达数百个。
2000年至2005年 斋阁时代
2000年,报国寺西院开放,一批以“斋”、“阁”、“楼”为号的收藏品门店引来更多的藏者光顾,并由此展开了一系列至今仍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西院故事”。大院的主要交易场所还建起了一排排铝合金铺面。为了销售这些铺面,报国寺文化市场还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铺面经营权拍卖活动,其中298号铝制铺面的经营权经过60个回合的争夺,最终以7000元的价格落槌。报国寺市场品牌的“含金量”由此可见一斑。
2006年至今 展馆时代
自2006年起,报国寺收藏市场基本设备进行了大的改造。中国钱币馆、中国邮票馆、中国陶瓷馆、中国徽章馆等十余家独具特色的收藏展馆统一亮相。这些藏馆融展示、交流、销售于一身。既有了向社会推广收藏文化的经营性场所,又使藏友们的交流登堂入室,把市场经营水平和民间收藏水平都推上了一个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