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仙”纠误
http://www.socang.com 2007-11-21 12:24 来源:
|
近日有缘,能一睹“琴仙”的芳容。
它出自生坑,绿锈入骨。径3.3,厚0.2厘米,重12克。图案和文字虽漫漶不清。但除个别文字外,都能辨识。正面图案为一个仙人抚琴,上端有“琴仙”两字;背面文字是“五绝”一首:“×上按焦桐,宾分一曲终。知音有谁是,明月与清风。”首句第一字因锈蚀严重,难以辨认。焦桐即琴,东汉时有蔡邕用烧焦的桐木制琴的故事,故又称琴为焦桐。
“琴仙”乃选仙钱的一种,是宋代以来的博戏工具。有方形与圆形两类,圆形中又有有方孔和无方孔两种,正面都是“仙人”,背面为一首“五绝”诗,四句二十个字,所以这种选仙钱也称“诗牌品”。我这次见到的“琴仙”,属于无方孔的一种。
在目前所见的各种钱谱上,都找不到“琴仙”的踪迹。余榴梁先生等编著的《中国花钱》,可谓洋洋大观,也没有这位“琴仙”。丁福保先生的《古钱大辞典》上,虽收录“琴仙”诗一首,依然“不见伊人的倩影”。也许过去并没有人见过真正的“琴仙”,或许见到了又因蓬头垢面不识庐山真面目,只有一首诗传世。《古钱大辞典》上“琴仙”诗的全文是:“膝上按焦桐,宵分一曲终。知音有谁是,明月与清风。”
今日真正的“琴仙”现身,实物上首句第一字已锈蚀不清,仅能看出“月”字旁和另半边的下部是“木”字,与“膝”不一样,或是古写,且不作考证;但第二句的第一字,却是“宾”字而非《大辞典》上“琴仙”一诗中所说的“宵”字。尽管实物锈迹斑驳,文字不十分清晰,然而仍能明显看出“宾”字下面伸出的“两只脚”(即一个“八”字),而“宵”字是没有两只脚的。过去有些钱刊或作者,往往引用《古钱大辞典》上“琴仙”一诗,以讹传讹,如今有“琴仙”出面作证,可以纠正前人之误,具有不可置疑的权威性。
“宵”字意为夜间或通宵,仅有时间概念,没有具体对象;而“宾”字明确是指宾客及朋友,面对宾朋抚琴,从而引发感慨更合乎情理。在一曲终了以后,宾朋纷纷离去,不由想到这些人中谁是知音?一个也没有。真正的知音唯有“明月与清风”。这充分反映了“琴仙”的清高、孤傲和内心的无奈。看来这“琴仙”就出生于北宋末年,那时奸佞当政,朝廷腐败,借诗抒怀。似乎与李清照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有相同的历史背景。
“琴仙”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钱,却是真实的历史,它记载了一个时代的思想、文化及民俗等方面的信息,值得重视和研究。 |
责任编辑:
- 推荐关键字:琴仙
- 收藏此页 | 大 中 小 | 打印 | 关闭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中国收藏指数网的立场,也不代表中国收藏指数网的价值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