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西周-春秋绘画
http://www.socang.com   2007-11-06 13:23   来源:
 中国商、西周、春秋时代的绘画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绘画应用的范围主要是壁画、章服以及青铜器、玉器、牙骨雕刻、漆木器等的纹饰。早期基本上是装饰性图案,到西周以后,开始有以表现人物活动为主的纪事 性绘画作品,其实物遗存,最早的见于春秋晚期的青铜器刻纹与镶嵌图像纹饰。绘画的作者是百工。

  壁画 商代建筑中有壁画。1975年在河南省安阳小屯村商代建筑物遗址内发现一块壁画残片,长22厘米,宽13厘米,厚7厘米。为一块涂有白灰面的墙皮,上面绘有对称的朱色花纹,缀以黑色的圆点。线条宽粗,转角圆钝,推测为主体纹饰的辅助花纹。
  此外,在安阳大司空村的商墓墓道台阶上,也曾发现朱、黑色彩绘纹饰。
  据《孔子家语》等文献记载,西周初,在明堂的墙壁上,绘出尧、舜和桀、纣两类不同的古代帝王,使后世统治者从他们的成败中汲取教训,明辨是非。直至春秋末期,孔子观明堂时,还曾见到四门墉上绘制的尧、舜、桀、纣和周公相成王,以朝诸侯的画面。此外,在周王处理政事的宫室路寝外面的门上画有虎的形象,以明勇猛守卫之意,因之路寝的门也称做虎门。西周时期的壁画残迹,发现于陕西省扶风县杨家堡西周墓中,墓穴四壁有以白色绘出的菱形二方连续带状图案,是一种比较粗简的壁面装饰。

  车服旗章 商周时期在统治阶级服装和旌旗、器物上分别绘有各种图像,以标示等级身份的差别。这种以不同的图像标志君臣等级区别的章服制度,则在后世一直沿袭下来。此外,统治阶级使用的车器、兵器、赠物的覆布上,贵族也都绘以云气等纹饰。这些是当时绘画应用的主要方面。
  商、西周、春秋时代绘画的实物遗存,在商代墓葬中曾发现画幔。如河南洛阳摆驾路口的第 2号商墓二层台四角发现有布质画幔痕迹,画有黑、白、红、黄4色几何纹图案,线条朴拙。同地下瑶村第159号商墓北壁,发现垂挂的丝织帐幔残迹,为红色条纹地,饰有黑色线条。在山西灵石旌介村的两座商墓中也发现有画幔痕迹,其上绘有红、黄、黑色以弧线和圆点组成的彩色图案。
  在陕西宝鸡市茹家庄西周□伯和井姬墓发现有彩绘的丝织物与刺绣的印痕。刺绣的残痕上附着红、黄、褐、棕4种颜色,其中红、黄二色为朱砂、石黄绘制,颜色非常鲜艳。
  据《考工记》,设色之工有画、缋、钟、筐、□5种。 画、缋主要指章服的画和绣。《考工记》总结了古代对 色彩规律的认识和运用经验。同时也反映了东周时期五行学说的盛行对色彩观念的影响。赤、青、黄三原色和黑、白两个无彩色被视为正色,五彩齐备谓之“绣”,杂四时五色之位以章之,谓之“巧”。青、赤、白、黑、玄(深黑)、黄,象征东、南、西、北、天、地。绘画 布彩的次第为:青与白相次、赤与黑相次、玄与黄相次。 在东周的彩绘漆器与丝织品上,可以见到丰富的间色与复色。这些丰富的色彩常以黑、白或金、银色为主调,求得色彩总体效果的统一,这一点在理论上的体现即是《考工记》中所提出的“凡画绘之事后素功”,在《论 语·八佾》中,则称“绘事后素”。其具体涵义,据郑玄的解释,是指在绘画时,先布众色,然后以白或另一种颜色分布其间,以形成统一的色彩效果。而据朱熹的 解释,“后素,后于素也”,即是说先以素为质地,然后施以五彩。

  装饰纹样 在青铜器、玉石雕刻和彩绘雕花木器上装饰纹样,须事先设计出底样,然后雕刻,从中也可看 出这一时期绘画的部分面貌。在湖北省盘龙城、河北省藁城、河南省安阳殷墟等地的商代墓葬中,都曾发现大型的彩绘雕花木椁板等器物灰痕,有的长达2米。在木椁板的正面阴刻双勾饕餮纹、夔龙纹、蛇纹、虎纹和蕉叶纹、云雷纹等辅助纹饰。图案的阴线部分涂朱色,阳面部分涂黑色,背面一般涂朱。有些还在线刻的图案中间 嵌以绿松石、猪牙、蚌片、黄金叶等,以增强其装饰效果。安阳武官村大墓出土的石磬上的阴线双勾虎纹,在表现手法上与木雕椁板上的纹饰一致。其共同特点是形象夸张,富于装饰性;构图饱满,疏密有致;线条劲健, 圆中寓方,富于韧性,为传统绘画以线造型的滥觞。

  在青铜器的纹饰中也有一些写实的形象。如山西灵石旌介村1号商墓所出的□簋,圈足底部以阳线铸出的骡 子形象,俯首、长胪,突出地表现出骡子的形体特征。流入美国的一件商代鸟兽纹四足觥盖部浮雕有虎与象、鸟追逐嬉戏的形象,反映出力求进一步表现物象之间群体活动的创作意图。春秋晚期开始出现了表现人物活动的 绘画性纹饰。江苏省六合程桥东周墓出土的刻纹画像铜器残片,为此类纹饰已知的最早实例。铜片上有以利器刻画出的贵族宴饮、狩猎的图像,线条由断续的短点联 成,细密稠叠,较之战国以后的铜器刻纹更显得简朴古 拙,画面情节也较简单。
  

青铜纹样
【饕餮纹】
 亦称“兽面纹”。青铜器上常见的装饰纹样之一。纹样象征古代传说中一种贪食的凶兽饕餮的面形,图案多有变化。
  饕餮一词见于《吕氏春秋·先识览》:“周鼎著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报更也。”
  商代至西周时常作为器物上的主题纹饰,多衬以云雷纹。西周后期以后逐渐推动主题纹饰的突出地位,常用仿器耳或器足上的装饰。
  自宋代宣和时的《博古图录》称此类纹饰为饕餮纹后,历代沿用这一名称。

【龙纹】
 青铜器上的装饰纹样之一。龙是古代神州传说中的动物。一般反映其正面图象,都是以鼻为中线,两旁置目,体躯向两侧延伸。若以其侧面作图象,则成一长体躯与一爪。
  龙的形象起源很早,但作为青铜器纹饰,最早见于商代二里冈期,以后商代晚期、西周、春秋直至战国,都有不同形式的龙纹出现。
  商代多表现为屈曲的形态;西周多表现为几条龙相互盘绕,或头在中间,分出两尾。
  传说龙的出现与水有关,《考工记·画缋之事》谓:“水以龙,火以圜。”是用龙的形象来象征水神,因此在青铜水器中,龙的图卷或立体形象有更多出现。
  根据龙纹的结体大致可分为爬行龙纹、卷龙纹、交龙纹、两头龙纹和双体龙纹几种。自宋代以来的著录中,在青铜器上,凡表现为一爪的这样纹饰,又称为“夔纹”或“夔龙纹”。

● 爬行龙纹
 青铜器上的装饰纹样之一。通常为龙的侧面形象,作爬行状,龙头张口,上唇向上卷,下唇向下或向上卷向口里,额顶有角,中段为躯干,下有一足、二足或仅有鳍足之状,简单的也有无足的,尾部通常作弯曲上卷。大多作对称排列。盛行于商末和西周时期。

● 卷龙纹
  青铜器上的装饰纹样之一。龙的躯干作卷曲状,首尾相接,或者呈螺旋蟠卷状,常饰于盘的中心。《仪礼·玉藻》:“龙卷以祭。”郑玄注:“画龙于衣。”孔颖达疏:“龙卷以祭者,卷谓卷曲,画此龙形卷曲于衣,以祭宗庙。”古以为龙、蛇属于同类,故把龙画作蛇身蟠卷状。自殷墟到战国各个时期青铜器上都有这类装饰,只是图像结构有所不同。

● 双体龙纹
  亦称“双尾龙纹”。青铜器上的装饰纹样之一。
  其状以龙头为中心,躯干向两侧展开,这类纹饰呈带状,因而体躯有充分展开的余地,实际上是龙的整体展开的对称图形。盛行于商末周初。大多施于方彝或方鼎口沿上。

【 交龙纹 】

  青铜器上的装饰纹样之一。是两条或两条以上龙的躯干相互交缠的纹饰。结构多有不同,有单体接连式,龙的躯干有规律的向同一方向交缠连接的,也有甚多的龙体交缠在一起,成多叠式的。《仪礼·觐礼》:“载龙旗弧韣乃朝。”郑玄注:“交龙为旗,诸侯之所建。”《周礼·春官·司常》:“王建大常,诸侯建旗。”郑玄注:“诸侯画交龙,一象其升朝,一象其下复也。”是交龙为龙交缠的图象。盛行于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

【 夔 纹 】

  青铜器上的装饰纹样之一。图案表现传说中的一种近似龙的动物——夔,多为一角一足,口张开,尾上卷。自宋代以来的著录中,在青铜器上,凡是表现一足的类似爬虫的物像,都称之为夔或夔龙,这与古籍“夔一足”的记载有关。《说文·攵部》:“夔,神也,如龙一足。”有的夔纹已发展为几何图形化的装饰,变化很大。常见的有身作两岐,或身作对角线,两端各有一夔首。盛行于商和西周前期。

【 蛇纹 】
  青铜器上的一种纹饰。有三角形或圆三角形的头部,一对突出的大圆眼,体有鳞节,呈卷曲长条形,蛇的特征很明显,往往作为附饰缩得很小,有人认为是蚕纹。个别有作为主纹的,见于商代青铜器上。
  商末周初的蛇纹,大多是单个排列;春秋战国时代的蛇纹大多很细小,作蟠旋交连状,旧称“蟠虺纹”。

● 蟠虺纹
青铜器上的装饰纹样之一。以蟠屈的小蛇的形象,构成几何图形。盛行于春秋战国。

● 蟠虫离纹
青铜器上的装饰纹样之一。图案表现传说中的一种没有角的龙,斜口,卷尾,蟠屈。盛行于春秋战国。

【 鸟纹 】

  青铜器上的装饰纹样之一。鸟长翎垂尾或长尾上卷,作前视或回首状。在青铜器上大多作对称排列。
  良渚文化出土的玉琮上已有明确的鸟纹。青铜器上最早出现的是二里冈期的变形鸟纹。殷墟时期已有鸟纹作为主要纹饰。西周早期起鸟纹大量出现,一直到春秋时期。
  商代鸟纹多短尾,西周鸟纹多长尾高冠。鸟纹包括凤纹、鸱枭纹、鸾纹及成群排列的雁纹等。



  图画文字 商、西周、春秋青铜器铭文和甲骨文中有一部分图画文字,其中有一些是单体的人或动物形象,有的颇为逼真,如虎、牛、鸟、马、象、龟、鱼等。这些图形多是选择了人或动物形象特征最为鲜明的正面或侧面形象,加以夸张表现,使之具有为人易于识别的符号性质,它反映出当时的人们在捕捉对象形体特征方面已具有较强的概括力和创造性。另外,有些形象是以会意的方式表现成组的人物活动或人与兽、人与环境的关系,其涉及的方面很宽,包括了贵族的宴饮、狩猎、战争、刑戮等各种活动。它反映了绘画意识的发展,虽形象简单,但也有一定的感情因素的表现。例如以跪坐的女子抱子组合成的“好”字,能使人感受到有一种母子间的亲昵之情。还有一些字体以抽象、象征、寓意的手法表 现更为复杂的人物活动与人际关系。例如人的手、足、眼睛等器官就常被用作人的代表符号,用以表现比较复杂的生活内容。还有的字包含着物象的透视关系,例如“□”字是俯视的单辕双轮车的形象。虽是为了便于辨识,但也反映了绘画发展尚不成熟时期的特点。在一组图像中同时出现几种不同透视的情况,直到战国时期的青铜器镶嵌图像中仍时常出现,例如表现四马系驾的图像,将车子画作正侧面,而两服两骖则被画成向两边翻倒,以表示空间透视关系。这些绘画上复杂透视关系的难题直到汉代绘画中才得到较好的解决。
一、象形文字:
黄帝大臣仓颉,根据天地山川鸟兽等形状,制定了中国最早的「象形文字」,如:⊙代表日、艹代表草等,而所谓的象形文字,就是模仿物体的形状、写形以外也兼具写生,所以也可以说是具备了绘画的原始形态,而中国绘画对于笔墨非常重视,也有『书画一家』的论调,且中国文字的结构优美,自然与艺术互辉映,也因此文字与绘画之间有一层很深的渊源。

二、最早的绘画:
据说中国绘画的始姐,是黄帝的大臣史皇,创造出中国最原始的绘画,只要的源由是黄帝时代的衣冠制度,如天子的皇冠『冠冕』及天子的龙袍『衮衣』上,仓颉用文字画成各种图形,而史皇便在衣冠上点缀一些彩色花纹,这就是所谓的『五采之绘』,也可以说是中国最早的绘画。

三、五采(五种颜色的丝)之绘:
所谓五采也就是五种色彩,在当时就是在服装上描画五种彩色,利用五彩画成『十二服章』,十二服章里所绘的图画上装有太阳、月亮、星辰、山川、两条龙、野鸡等......下装有杯两个、水草、火焰、米粉、斧铖、亚字等......,其代表意义为日月星辰代表照临、山川代表镇压、龙代表变化、米粉代表生活。

四、缝绘:从『绘』的部首为『纟』部,表示用丝会合在一起,而五采之绘所用的色彩就五种颜色的丝会合在一起,再做成某种图形,演变成所谓的缝、织的手工技术,简单的说就是今日所称『刺绣』,而这些应用在当时的土器、木器、竹器、牙角上相当普遍,更把这些花纹雕刻在金属器物上,也造就中国三代时期古器物花纹图的起源。

责任编辑:
  • 推荐关键字:绘画
  • 收藏此页 | 大 中 小 | 打印 | 关闭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中国收藏指数网的立场,也不代表中国收藏指数网的价值判断。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已有0条评论)
昵称: 匿名发表:
内容:
南艺美院专家学者访问台湾艺术大学(图) 南艺美院专家学者访问台湾艺术大学(图) 新国博免费开放6大展 新国博免费开放6大展 “后母戊鼎”改名后首展出 魂在淡彩浓墨间(图) 魂在淡彩浓墨间(图) 中翰清花将拍卖可能出自圆明园里的燕子罐(图) 中翰清花将拍卖可能出自圆明园里的燕子罐(图) 紫砂茗壶 紫砂茗壶 文人雅韵(图) 瀚海、天宝楼联合推出春季拍卖“燕京八绝传承人艺术精品”专场(图) 瀚海、天宝楼联合推出春季拍卖“燕京八绝传承人艺术精品”专场(图) 旅欧日记——陈立勋欧洲水彩写生展(图) 旅欧日记——陈立勋欧洲水彩写生展(图) 先锋绘画、先锋音乐对决在激情雨中——井士剑、谢海近作展开幕 先锋绘画、先锋音乐对决在激情雨中——井士剑、谢海近作展开幕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服务条款 |  法律声明 |  隐私声明 |  诚聘英才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版权所有 中国收藏网 ©2002-2010 浙B2-20080195 E-mail:web@socang.com 客服热线:0571-87068182 客服QQ:328271981 业务合作:0571-87020040/28057171/87242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