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民墓葬在考古上有多大的意義?專家們認為,墓葬的價值不能純粹靠隨葬品的價值來判斷,而是要靠墓葬本身包含的歷史資訊來衡量。對於這座墓葬,還有眾多不可替代的價值。在南京地區,六朝、南唐、明朝因是都城所在,帝王及名人墓葬非常集中,而自西元589年隋滅陳開始,隋文帝楊堅畏于“金陵王氣”,下詔將建康城“平蕩耕墾”,建康城城邑及宮殿悉數被毀,六朝繁華蕩然無存,只留在文人的懷古作品中。而整個隋唐時期,南京政治地位一落千丈,建制不過州郡,甚至長時間僅設一般的縣級建置,南京發展相對處於歷史上的最低潮。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之下,重要的古墓葬相對較少,因此平民墓葬顯得非常重要。江寧這座墓葬雖不能肯定說填補歷史空白,但同樣具有相當高的價值。
昨日,經考古人員細細搜尋,現場又發現了一枚銅錢,雖銹跡斑斑,但考古人員驚喜地發現竟是“開元通寶”。
據專家介紹,“開元通寶”在中國錢幣史上扮演過非常重要的角色。唐高祖李淵武德四年(西元621年)廢五銖而改鑄“開元通寶”錢,通寶錢係代替五銖錢係後沿用近1300年,為秦漢錢制以來,中國古錢史上的一個巨大成果。“開元通寶”首創錢、兩十進位衡制,開創了錢文以著名的八分隸書、楷書甚至草書的時代,一改以前的大篆、小篆形式,不再以重量名錢,改為“寶”或“通寶”、“元寶”。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開元通寶錢文是大書法家歐陽詢制詞及書,直讀“開元通寶”或旋讀“開通元寶”,它一直沿用到辛亥革命後的“民國通寶”。由於沿用時間久遠字跡銹蝕,這枚“開元通寶”究竟鑄于何時,尚需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