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丁一林教授
问:
丁教授,您作为中央美术学院系主任,对特米斯这次举办的新具象十人作品展肯定会有自己独到的考虑和见地,请您谈一下对本次新具象十人作品展的印象。
丁一林教授:
可以。这次展览参展画家十有八九都是中央美院毕业的,叫做油画研修班,也有在读艺术硕士,都是极具实力的画家。他们经过在中央美院三年的创作,具备了非常好的素质。这十位画家可以说是我们国家在具象绘画领域的佼佼者,具备一定的实力,他们的特点是比较认真、有社会责任感,同时又都具备很扎实的专业水准,呈现出来的又是一种反映当代的现实题材的艺术语言,所以他们的作品同中国早期的油画有所区别。
问:
能否谈一下您对新具象作品特色的理解?
丁一林教授:
对于新具象我的体会:
是他对眼前的现实社会已经有了他自己的看法和选择,所以说对选择什么样的物象进入自己的画面已经有了一定的思考,与眼前的有区别。不是盲目的什么都画,写生也不是什么都画,是有选择的。同时又是用具象的手法表现,而不是由抽象的,在画面中还能看到人物、风景、静物,并且在构图、色彩、造型这些艺术语言中,是经过考虑的。这就形成了这些画家跟前一代画家的区别。他们在艺术语言上有一个传承关系,因为是在中央美院学的,所以在艺术语言上是传统的,有一个写实的手法,但是在思想意识上有他的思考的角度。
问
这十位画家能否代表当代中青年画家在新具象领域比较具有实力的一个群体?
丁一林教授:
他们在艺术语言上是比较传统的,不是前卫的,但是思想上是具有当代人的思考的。
跟抽象绘画不同,从接受群、欣赏者、和观众的面都比较宽。距离观众不是很遥远,都能够看得懂。关键在于他要把他的作品做到这种程度,普通观众能看懂,专业人士又能够叫好,这就是说他从学术水准上有一定的高度,又具备一定的自己的考虑,是比较难得的。
问
也就是说他们的长处在于在思想和意识形态上有当代人的独特视角。
丁一林教授:
对,不是画写实的人都能画好,这个难度还是很大。可是这些画家画得却非常自觉,这些画家在用笔、用色、造型、构图、选题上都各有特色。所以说就刚才你的问题,他们能否代表当代中青年在新具象领域实力派画家,我觉得他们可以是说我们中国六七十年代这一批油画家中的这一领域的实力派。
问
非常感谢您对他们的认可和精确的评价。
丁一林教授:
这个展览,我看了以后特别熟悉,因为作品在全国大展、在毕业展当中都是非常重要的作品,在这次展览中我看到一种厚度,不是赏心悦目的厚重,挺好看的,不是。它可以让你思考,产生一种厚度,具有专业研究价值。
问
它们没有媚俗的一面,不是商品画。
丁一林教授:
不是为商业而画的,而是自己真正想画的画。在这些作品里体现了一种真,真情的东西不管多么苦涩灰暗,或者喜悦,它是一种内在的情感的传递,会无形中潜移默化的打动你,形成人与人的一种默契和互动。这种东西会形成一种精神上的交流。
比如我们今天看到的张力的《大井》,作者生长在山西,出于对矿工的理解、同情和感同身受,反映到作品上是矿工的精神面貌的一种刻画,它反映了当代中国特殊时期特殊环境下的特殊的群体,从色彩,构图上都能够感觉到,会油然而生对煤矿工人的敬佩。当然还有很多精彩的作品就不一一列举,还是希望大家有时间看一下这个展览。
最后祝你们的展览成功!!
采访画家张曙光
问:
张教授请您介绍一下参加特米斯艺术馆本次举办的《新具象十人展》参展的作品特点。
画家张曙光:
首先感谢特米斯艺术馆给了我们一个展示的机会,这几幅作品可以说有些出来后就直接被学院收藏了,这幅作品获过王嘉廉学院奖一等奖奖学金,都没有对外展出过。
我的《学院画室》这幅作品比较早,这三张是近期的。我们可以说是学院派的,从本科到研究生,一直在这种环境中成长的,我们在创作过程中一直强调和重视色彩和造型,其次是观念上的东西,我们的作品首先要体现出色彩和造型上的优势,但还是不是很满意传统的形式,所以在构图、色彩等方面希望有所突破,希望这些作品在形式上冲击力较强,所以我的作品造型和构图都比较饱满。
问:
您的作品给人感觉张力比较大。
画家张曙光:
我希望是这样的,这样情感体现得更明确、更充分一些。
问:
也就是文如其人,能从作品中看出您的一些个性。
画家张曙光:
也许是吧,从色彩上也是喜欢更加张扬一些,题材上不太强调标新立异,希望是从身边的人画起,探究人和人情感上的东西,不断地去挖掘更有意义的事物。
问:
就是说不是以猎奇的眼光去挖掘题材,而是从生活常态中寻找更有特色的事物。
画家张曙光:
对的。很关注人和人性的东西。我比较喜欢画肖像,而且这个时代缺少的是对人本身的关注,人性的东西,我很关注这种普通人的不同的生存状态,从中挖掘一些有意义的题材。现在有很多画家从事的是装置、拼贴、图像等后现代艺术创作,我们也在做一种艺术的创新,题材形式的创新。
问:
就像今天发生的一些社会现象,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具象艺术因其和传统写实艺术的联系成为保守和落后的代名词,人们从视觉形态冲击和意识形态中追求奇异的同时,却发现远远脱离了现实世界和观众,也脱离了艺术本身作为一种表现形式的基本常态,很多艺术家开始反思并重新寻找一种理性的回归。您是怎样看待这些变化的?
画家张曙光:
艺术发展道路从古典主义、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今天有很多人开始重新思考什么是人类的共通美感经验,找回失落的写实元素,重拾具象绘画。其实新具象也是从一种带有创新的精神内涵上把握作品的特色,但是我们这种创新不是纯形式上的,而是将眼前的事做好,做得更有意味,比同时代的人稍好一点,一个微妙的变化就足够创新的。我在荷兰看了伦勃朗的画,我觉得他的艺术造型并不比别人好太多,而只是比同时代的人稍好那么一点儿。
问:
就像有句话是说大师比普通人的区别就是大师比别人仅仅多了那么一笔。
画家张曙光:
没错。现在中国新的形式很多,各种形式的艺术都存在,我们也不可能创造更加标新立异的想法,只是想把自己手头的事情做得更好一点儿,画得更好一点就已经很不错了。这就是我的想法。
问:
这可能是戴院长和丁教授对您的创作比较肯定的一个方面。
请问张教授,将来您的创作风格是不是要有新的尝试或者转折。
画家张曙光:
我觉得画不是想出来的,而是在画的过程中思考,根据关注的点不同去变,但是不可能突然变成写意大师。可能第一张和第二张区别不大,经过许多的创作后可能就产生差别了,这种差别是自然而然流露出来的,但是不会有一种标新立异的急剧的变化。
我们这批画家接受的是学院的教育,所以我们这批人的绘画所探索的范畴比较接近,我们从生活的阅历和实力上也是比较接近的。
问:
代表中青年实力派画家中的一个群体。
画家张曙光:
具象也好新具象也好,从事和喜欢这种艺术的人还是很多的,虽然是现代化社会,毕竟中国更多的东西是从农业文明过来,欣赏的东西还是需要那些比较能够接受的。
问:
作为一名教师,是否考虑过在中央美院继续这种教学工作。
画家张曙光:
我现在还是两栖,在同时从事创作和教学等几件事情,也在中国油画学会做些事情。本身教书的过程就是一个思考的过程,而且教学对绘画还是很有帮助的。从事教学工作也是我生活的比较重要的一部分。
采访画家王汉英
春 获过第三届获奖作品
问:
能谈一下这幅参展作品的创作背景吗?
画家王汉英:
我本身喜欢这种具象的表现形式,希望用这种形式去表达一种情感。
选择这种构图是想强调人和人之间的一种真、善、美的关系,我想通过这样的一幅画体现一种想法,三个人在充满生机的背景下,憧憬生活的希望。那种氛围实际上就是一种幸福感的再现。
问:
从您的这幅作品中可以看出很注重对光影的把握和体现。
画家王汉英:
没错,因为我比较喜欢着重光影的效果,尤其是在光影中阴影扑朔迷离的效果,也比较适合这幅作品内含的表现。在创作这幅作品时,其实是在公园内的偶然的一种感受和发现,两个人画得很大,表现得很饱满。
问:
他们没有目光的交流,但是沉浸在一种共同的氛围中,情感是一样的。
画家王汉英:
对,想的是一样的,我就是想体现这种感觉。
问:
您本人喜欢这种巨幅创作形式吗?
画家王汉英:
是的,它非常具有震撼力和冲击力,表达这种以人为本的内涵,更突出我的这种想法和追求。
问:
能否谈一下在特米斯参加新具象展览的初衷。
画家王汉英:
新具象这个名字非常好,但这是一种画面的形式,没有必要拘泥,我觉得不管新具象也好、具象也好,只要是表达一种真实的情感,都是好的。我理解新具象就是,虽然形式上是具象的方式,但是反映的内容是当代的人的一种有选择的思考。
问:
其实就是对情感的真实的体现永远大于对内容的真实的体现。
画家王汉英:
是这样的。
在这次展览中很多画家都拿出自己的获奖作品,获奖作品具备他的学术价值。
具象这种绘画形式是传统的一种,包括西方,传统的东西一直是学院教育的一个重要的环节。
问:
谈一下将来您的创作方向。
画家王汉英:
我想还是会在具象这个层面,是的,我比较钟爱这种形式。
采访画家孙文刚
问:
请谈一下您的这次参展作品的特点。
画家孙文刚:
这次我带来了两幅人物画,《开启的书》,在这之前的人物画,以关注生命本身为主线,
在《开启的书》这幅作品里,画的是一个穿着病号服的病人,在这里衣服其实只是一个符号,一种身分,这人从外观上看并不是病人,“床”代表的其实就是生与死,表达了一个老人对生命的一种追味……
在《门》这幅作品里,女孩在黑暗中走向一扇门,这个门也是另外一个世界和空间的象征,一种新的生命的转换。
这次展出的《风景》是我在甘肃的一些写生作品。
问:
能否谈一下您个人的创作的特点。
画家孙文刚:
我比较关注人性的东西,我出生在六十年代,六十年代到八十年代是人生跨度最大的时期,经历和目睹了中国重大的变革,会自然而然的在作品里反映出一些东西出来。
问:
也就是说,更加关注的是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形成巨大的反差,体现出的对人性的影响和改变。
画家孙文刚:
没错。社会转型,人性的东西也会有所转变—人的精神性的转变。
问:
您将来的创作方向是怎样的?
画家孙文刚:
形式上是写实,在精神上更注重创作内涵。
问:
有一段时间在中国很多人比较推崇抽象艺术,而您是一直很自觉地在坚持走具象的创作道路,它的创作表现性是否更充沛?
画家孙文刚:
八十年代中国受西方绘画的影响,在艺术创作道路上变化很大,直接从欧洲的传统写生跨越到后现代艺术。我所理解的后现代,拼贴、装置艺术或者是当代艺术其他的一些形式,背景不是以绘画和传统艺术为主,包含的是哲学思想,而回到架上创作是对传统的一种认同。
我坚持绘画能回到本质上去,往回走,而不是往前走。
问:
追本溯源,这种回归可能恰恰是找到自己的一个方向。
画家孙文刚:
我在国外看博物馆的画,越往后看越有意思,可同时我也感到很茫然,法国浪漫主义,再往前文艺复兴,越往早期绘画上看,往往那些作品在人性上比现代还要深刻。所以我一直坚持走具象绘画的道路,其实是想在这个领域里找到一些更能够体现深刻内涵的东西。
问:
具象绘画主要理论来源于古希腊的哲学思想,从亚里士多德以来,就有不同的看法。如亚里士多德认为模仿是人的本能,但他不主张按照事物应有的样子去模仿。
画家孙文刚:
没错,绘画使用传统的工具,反映出来的是对事物独特的理解。
问:
你对那种用显微镜放大进行绘画创作的超写实的绘画创作是怎样理解的?
画家孙文刚:
艺术是需要各种形式创作的,超写实的作品给人的视觉冲击力很强烈,它拓宽了一种视觉的角度,画家选择画就如同选择照片一样,它也是经过筛选和考虑的,反映一种特有的思考。
问:
为什么选择特米斯艺术馆作为合作伙伴?
画家孙文刚:
首先来讲我比较喜欢这种建筑,古罗马式的穹顶。对中国的建筑特色也比较喜欢,但是这种风格的建筑跟油画有本质的联系,你们的展馆也很有格调和特色,也很适合我的作品在这里展出。我觉得画廊的运作不可急功近利,就像这次展览,它不是一个纯商业的运作,还是以尊重学术这个角度出发的。如果只考虑眼前利益就会短视,一个成熟画廊是需要很长一段时间培养和运作的,首先是从一种爱好出发,其次从经营的角度考虑,当然只要坚持下去,他的后续效果是不可估量的。
采访画家崔全成
问:
这次参加特米斯的新具象十人展带来了哪些获奖作品?
画家崔全成:
《家居荣华富贵地》,参加第三届中国油画展的一幅作品。
在中央美院获过中央美院王嘉廉高等学院奖的二等奖,河北省油画金奖,获得过很多奖项。
问:
这幅作品的表现性和视觉冲击力都很大。
画家崔全成:
是表现农村题材的,吸收了民间的很多东西,不是学院派的写实的那种比较深沉的画法,调子打得很高。
问:
很符合那个时代的暴发户的一种生活格调。
画家崔全成:
没错,他们富有后喜欢表现自己,盖新房、贴那种颜色非常鲜艳的大瓷砖,骑着大摩托车。那种喜悦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
问:
它代表了八十年代改革开放的成果,虽然他们暴发得比较快、比较浮躁,但是确实代表了一个成果的东西在里面。
画家崔全成:
没错,也记录了那个年代比较真实的东西。
问:
能否从新具象的角度谈一下您的创作风格。
画家崔全成:
我八九十年代画一些非常写实的东西,两千年以后风格就变了,跟咱们这个主题是吻合的,也就是新具象的表达方式,因为什么,当代的题材不能用旧的方式表达,因为有很多因素、符号在里面,必须从造型、题材和色彩上跟当代这个特点相结合。不能脱离这个,所以这次办的新具象展很好。
问:
具象绘画大师贾科梅蒂有一句话 :“传统和写实只是在摹写一只杯子放在桌上的样子”。在新具象画家看来,应该是“你所摹写的永远是某一瞬间所留下的影像,你永远不可能摹写桌上的杯子,你摹写的只是一个影像的残余。” 我们所理解的新具象绘画是艺术家对心灵和艺术的直觉把握,其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坚定绘画是以一种纯视觉形式去理解世界。
画家崔全成:
对,这个“新”体现在对当代艺术的一种表现,表现当代的东西要用新的语法、题材和色彩,比如我的很多作品用特别艳的颜色表现农村的题材。就像《皮影人》,是想呼吁一下,在当代西方文化冲击我们国家的同时,传统文化不能丢。就像歌曲大赛,以前从来没有过的原生态的东西,现在也拿了出来。现在都在往回找。这个皮影人搞了一辈子的皮影,现在就很冷落。这位老艺术家也很无奈,作品里有样板戏阿庆嫂的形象、日本兵和古代的人物,都是很早的皮影戏里的人物。
问:
是呼吁民间的东西,民族文化,像京剧、样板戏、黄梅戏将来都是需要保护的。
画家崔全成:
对的。
问:
能谈一下您对特米斯的印象吗?
画家崔全成:
我们这几位大部分从美院毕业的,这些画不是为应付这次展览而作的,我的画有些是2001年创作的,包括一些毕业创作的作品,它们都不是行画。为什么选择特米斯艺术馆,因为艺术馆还是够品味,从硬件到软件都是一个具备一定格调的规范化的艺术机构。要不然我们不会拿那么大的画。
问:
这次参展的部分作品是在美术馆举办的《今日美术大展》和《精神与品格》等国家级展览中的入选作品,我们也非常有幸邀请您过来。
画家崔全成:
我也非常荣幸,其实就是兴趣相投的人在一起,有一个共同的兴趣和爱好,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情。
采访画家张力
问:
能谈一下《大井》这幅作品的创作背景吗?
画家张力:
这幅画是我的毕业作品展的三联作品的一个局部,因为我从小长在山西,我的朋友本身就是下坑的,也是因为我经常下乡,对这些也比较熟悉,我的画家朋友有些直接就是在一线的,在坑下工作。他们每个人表情、服饰都不一样。因为在坑下,大热天就穿着工作服,一年四季如此,由于潮湿的环境很多人患了关节炎,生活状态非常艰苦,在这里我也有意识的将人物作了一下变形,调子也比较暗,从色彩和构图上都与题材比较统一,其实都是直观的反映矿工的工作生活状况的。
问:
您除了创作矿山题材的作品还有什么题材的作品?
画家张力:
风景画,我想表现的是心中的风景。
至于本次展览所提到的新具象这个概念,我觉得具象、新具象其实不重要,重要的是只要是你心目中表达出来的真情实感的东西,至于归结到什么流派上去并不重要,它是画家在创作过程中根据每个人的创作经历和成长环境的不同,自然而然形成的一种特色。
问:
我觉得您在创作中对体验生活这个环节的把握上非常重视,形成了您的一个创作优势。
画家张力:
这也是我的一个创作习惯,今后我也这样继续会下去,比如说我想到一线去体验矿工的生活环境,虽然暂不允许,将来我会想办法创造这个条件,因为这里还是有许多可挖掘的需要表现的东西。
问:
为什么参加这次展览?
画家张力:
我们大家平常在一起探讨绘画,自觉不自觉这个创作路子比较接近,所以希望能够在一起举办这样一个展览,也感谢特米斯艺术馆带给我们这样一个良好的展示氛围。我们的这种新具象的技法和风格也是不自然的流露出来的,之后形成自己的艺术语言。将来一定会继续发展下去,形成自己特有的风格,这也是很自然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