虢国玉玦(华土觅珍)
http://www.socang.com 2007-10-08 14:44 来源:
|
鱼尾双龙纹 玦为环形,有缺口,为耳饰,中华大辞典的解释为:“璧有缺即为玦”。《广韵》释玦“佩如环而有缺”。在古代玦有断绝之意,如《史记·鸿门宴》“范增以手循示项羽”,再如“臣待命于境,赐环则还,赐玦则绝”,说明玦确实有这方面的独特寓义。其实早在7000多年新石器时代人们便开始使用,在河姆渡遗址,马家浜,松泽文化中都有流行,在中原地区殷代较多使用玦,西周时期仍然流行,尤其是虢国十分盛行。在中原战国墓中、小玦常成对发现于死者两耳旁边,可见是作为耳饰。虢国墓地出土的玦多为成对出土,纹饰以缠尾双龙、鱼尾龙形纹为主,纹饰线条有流畅感,玉质细腻,微透明,多为青玉,有少量黄玉,雕琢精细,做工十分精致,有的玦系旧玉改制而成,另外还有一些素面玦,多出于墓主人脑后正中处,头部左耳处及胸部、右耳下颈部,看来只是一种耳饰罢了,并非是“赐环则还,赐玦则绝”的意思,这种寓意可能是春秋、战国以后人们根据玦的形状而衍生出来的,至少在虢国时期即西周晚期还未发现有此种寓义的迹象。
另外,在虢国墓地还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就是国君墓中除了组合发饰中有玦外,其余均未发现,而在国君夫人、太子、大夫级墓葬中均发现有或多或少的玦,且多数作为耳饰存在。如果说玦有断绝之意,那么在虢国除了国君外,其余的人难道都是被赐死的吗?显然不是,那么在西周晚期即虢国时期的真正含义是什么呢?本人认为,它可能是当时人的喜爱和流行的一种装饰品,多用来随葬,但决不是礼器,因为在虢国墓地身份最高的国君墓中没有随葬玦。之所以在国君的组合发饰中出现,极有可能是为适应西周用玉等级制度的要求,为当时组合发饰的固定器型之一。
可见西周时期礼器在功能上的划分已相当的明确。至此我们很自然会想到一个问题,即然中原地区玉器文明在西周晚期已经达到了全盛,那么玦、管、珠等这些古老的器物按理说应该成为礼器,但遗憾的是这几种器物发展到西周晚期这个玉礼器鼎盛的时代,在许多器物都上升到礼器的情况下,也没能被提升到礼器,不过客观而论,这样小的器物,且又容易制作,到处都是,试想这样的器物怎么能够被当作礼器来使用呢?它不但不能使平民和奴隶臣服,甚至没有一点凝重感,所以说这些器物虽经过数千年的历史沧桑其功能和器形也不会有过大的改变,常常做为一种装饰品而被人们所忽视。其中玦的功能得到改变是到了汉代,人们根据它“有缺”器形赋予了一个它几千年来才等到的新功能,即“赐环则还,赐玦则绝”。 |
责任编辑:
- 推荐关键字:玉玦
- 收藏此页 | 大 中 小 | 打印 | 关闭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中国收藏指数网的立场,也不代表中国收藏指数网的价值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