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的瑰宝“和田玉”
http://www.socang.com   2007-09-19 14:14   来源:
 玉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像一颗明珠,在中国历史文化中放射出灿烂的光辉。玉是中华民族文化特色之一,在世界上独树一帜,誉满天下,玉在中国历史上久负盛名,流传久远,为人们所喜爱,被奉为宝物,不仅仅因为玉质优良,为世罕有,而且它在历代政治、文化、道德、宗教等各方面起著特殊的作用。因此,在中国人的心目中,玉有着民族传统的内涵,它是物质的观念,又是社会的、文化的综合观念。
  玉器经过数千年的继承和发展,从史前的古朴、雅拙到秦汉的雄浑豪放,再发展到明清的玲珑剔透、博大精深,经历了一个由"物-神-人-物"的发展历程,是不同时代、不同思想观念下的不同产物,长期以来,相辅相乘,取长补短,最终百川归流,殊路同归,共同构成七千多年璀灿夺目的中华玉文化。
  "玉"字的概念,即玉象形字初意三块美玉用一根丝绳贯穿起来,是"丰"型。也喻意古人用玉象征万物,"三玉之连"代表天地人参通。玉代表人间祸福的主宰。所以古人有"黄金有价玉无价,藏金不如藏玉",后世流行的"宝"字,是"玉"和"家"的合字,这是以"玉"被私有显示出它的不可替代的价值。古代玉价值连城,为了占有它,不惜去发动战争。如"完璧归赵","和氏之璧"。
  古代人们认识玉以后,继而赋予玉社会文化观念。儒家的道德观念比附玉物理性质的各种特征,"君子比德于玉",有十一德、九德、五德等。使玉成为仁、智、义、礼、乐、忠、信、德、道等社会道德的象征。宗教方面,用玉制作仪礼祭祀之器,并制定了严格的规定。《周礼》中规定:"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
在政治方面,玉做为权力的象征,身份的标记,财富的体现。正如"抽择玉之属性,赋以哲学思想而道德化;排列玉之形制,赋以阴阳思想而宗教化;比较玉之尺度,赋以爵位等级而政治化"。
  这一切为人们爱玉、崇玉、敬玉提供了精神支柱。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文化中,对玉的爱好, 是中华民族文化特色之一。 玉有著丰富的精神内容,它象徽著高贵、纯洁、友谊、吉祥、乎和、美丽。中国古代以玉为宝,中国古代有"宝,玉也"、"黄金有价玉无价"之说,可见宝同玉为同义语。玉非常珍贵:国家之宝,皇室之珍,连城之壁,皇帝之玺,都离不开玉。玉是友谊、和平的象征物。
  几千年来,玉联结了新疆与内地各族人民的友谊,也是诸侯城下之盟和战争议和的标记,更是民间广泛流传的信物。在中国语言文字中,玉成为美的同义语。从“玉”字的汉字有约500个,人们对美好事物的描述,许多都加了个“玉”字,如玉女、玉手、玉容、玉照、玉体……即便是为正义作出牺牲,也以“玉碎”来形容。"王颜"、"玉人"、"玉言"、"玉洁冰清"、"宁为玉碎"。不少人的名字也离不开玉。中国人佩玉以求避邪除凶,人们以玉为美为荣为贵,玉成为人们习俗生活的一部分。《礼记》中所说:"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在中国文学艺术中,用玉的故事写下了许多动人的篇章,如《红楼梦》中贾宝玉所佩的"通灵宝玉"玉佩,演出了一幕幕多么动人的人间剧。
  玉是如此神圣美丽的瑰宝, 因而在中华各族人民中流传著许多关於王的来历的动人传说。 玉作为装饰品,作为信物,作为法器,作为礼物,都是实用的,都与人类息息相关。玉的美感源于此,终于此。玉的美学追求歌颂的,是自然的象征,它是于、地、虹、日、月,是中国的宇宙观念。它是精神,是意念,是理想,更是中华民族对美的追求和升华。
  玉文化是中国深奥的一种特殊文化,它充溢了中国各个历史时期,有关玉的趣闻逸事,更是丰富多彩、光芒四射,让人目不暇接。
责任编辑:
  • 推荐关键字:“和田玉”
  • 收藏此页 | 大 中 小 | 打印 | 关闭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中国收藏指数网的立场,也不代表中国收藏指数网的价值判断。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已有0条评论)
昵称: 匿名发表:
内容:
南艺美院专家学者访问台湾艺术大学(图) 南艺美院专家学者访问台湾艺术大学(图) 新国博免费开放6大展 新国博免费开放6大展 “后母戊鼎”改名后首展出 魂在淡彩浓墨间(图) 魂在淡彩浓墨间(图) 中翰清花将拍卖可能出自圆明园里的燕子罐(图) 中翰清花将拍卖可能出自圆明园里的燕子罐(图) 紫砂茗壶 紫砂茗壶 文人雅韵(图) 瀚海、天宝楼联合推出春季拍卖“燕京八绝传承人艺术精品”专场(图) 瀚海、天宝楼联合推出春季拍卖“燕京八绝传承人艺术精品”专场(图) 旅欧日记——陈立勋欧洲水彩写生展(图) 旅欧日记——陈立勋欧洲水彩写生展(图) 先锋绘画、先锋音乐对决在激情雨中——井士剑、谢海近作展开幕 先锋绘画、先锋音乐对决在激情雨中——井士剑、谢海近作展开幕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服务条款 |  法律声明 |  隐私声明 |  诚聘英才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版权所有 中国收藏网 ©2002-2010 浙B2-20080195 E-mail:web@socang.com 客服热线:0571-87068182 客服QQ:328271981 业务合作:0571-87020040/28057171/87242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