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距离接触华光礁1号
http://www.socang.com 2007-05-17 14:21 来源:
历时55天的发掘,近万件宋代文物如梭般走过800多年,经西沙水下考古队员艰辛地水下作业,来到今世。我们得以与宋人一样近距离欣赏这些精美的古代陶瓷。13日,记者随海南省博物馆负责人第一次走近它们。
文物库房:国家一级风险单位安防
在海口市某居民小区地下仓库,这批文物暂时被安放在这里。库房外表虽不起眼,但国家一级风险单位安防水准,足见这批文物的珍贵程度。走过三道岗,记者来到一扇看似普通的防盗门前。“这是防弹门,一个就要一万多块。”省博物馆馆长丘刚一边按门铃一边向记者介绍。经库房内工作人员确认,我们方可进入。“在这里谁也没有特权,一切工作都是为了安全。”丘刚说。
据了解,这批考古文物分三批运抵海口,这里就是这批文物暂时的“家”。
记者看到,二十多平米库房里,装文物的塑料筐满满地排了三层,每层由木板隔开。省博物馆保管部负责人高文杰说,每个筐里的文物清理完毕后还要装进原来的筐里,便于日后整理研究。“脱水脱盐”,防水下文物受损
库房内十分潮湿,海咸味扑面而来。原来,在一间不足30平米的工作间,摆满了大水盆。省博物馆考古部主任王明忠介绍,这是用于浸润文物的。
王明忠说,经海水浸泡800多年,瓷器中的釉在盐分的侵蚀下变得脆弱、易碎,当这些瓷器出水后,釉中的盐分与空气中的水分相遇后会发生化学反应,使釉的表面发生收缩和膨胀,损坏这些珍贵的瓷器。因此,瓷器在西沙一出水,就立即被逐个放入淡水中清洗,去除其中的泥沙。在室内进行的是脱盐脱水的处理,“脱水脱盐”就是把出水瓷器放到淡水中浸泡,把盐分置换出来。近万件文物主要是福建民窑所产
这次考古发现陶器、瓷器占绝大部分。据国家博物馆水下考古学研究中心陶瓷专家孙键介绍,这次出水的陶瓷产品按照釉色主要有青白釉、青釉、褐釉和黑釉几种。器型主要为碗、盘、碟、盒、壶、盏、瓶、罐、瓮等。其中,有的小碗上面绘着仙人、仙鹤,并且镶有小龟,具有浓郁的中国特色。
孙键说,当时为宫廷烧制陶瓷的是五大官窑,官窑烧制陶瓷往往只求质,不求量,对烧制出来的次品,必须打碎填埋,不能流入民间。而这批出水的陶瓷质地比较粗梳,多数器物的胎体表面有明显跳刀痕,釉层也不够均匀,刻画纹样略显随意、草率,与当时五大官窑烧制的瓷器相差甚远。
此外,南宋时期,正值福建古代窑业生产鼎盛时期,数量众多的窑口烧造了大批陶瓷器,除了一部分供应市场,其他大部分供出口外销。由此,孙键推断出,此次华光礁1号沉船遗址出水的陶瓷器,主要是福建晋江、德化、南安等民间窑址所生产的陶瓷品种。海上丝路南海段航线轨迹更加清晰
省博物馆馆长丘刚说,这次西沙考古发现文物之多,证明了海南曾为海上丝路的重要中转站和停泊港。特别是对新10处遗址发掘,更充分证明了海上丝路对外贸易在隋、唐、宋时期的繁荣程度。随着更多文物被发掘,海上丝路南海段的航线轨迹会更加清晰。
国务院已下达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的通知,这次西沙考古也为南海区域水下考古调查奠定了基础。省博物馆计划与国家博物馆合作开展西沙文物保护项目。
省博二期将集中展示水下文物
“省委、省政府对南海文物保护高度重视,已经为省博二期--南海博物馆预留了土地,近8000平米展馆面积规划已经有关部门通过。水下文物展示是该馆重要展示内容之一。”丘刚说。
据了解,南海博物馆将建成南海文物的展示和研究中心。丘刚说,海南省管辖200多万平方公里的海域,有着全国最为丰富的水下文物资源,这是其他沿海省份所无法比拟的。
丘刚介绍,待省博物馆一期建成后,这次发掘的部分文物,预计明年将能与市民见面。
责任编辑:
- 推荐关键字:华光礁1号
- 收藏此页 | 大 中 小 | 打印 | 关闭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中国收藏指数网的立场,也不代表中国收藏指数网的价值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