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明古钱辞典》云:“此钱制作异常精湛,楷书,钱文仿瘦金体,俊逸秀美,内外廓整肃峻俏,系我国古钱佳品中之佼佼者。”金代文学家元好问亦对金世宗汉书钱文造诣大加赞许,有“承平旧物霓裳谱,宝气辉煌映千古”之句。从古至今,这枚钱被泉界誉为美泉,受到广大钱币爱好者的青睐。
这枚钱就诞生在古代名城──代州。明《山西通志》中称:“‘大定通宝’独出山西代州”。这是有史以来历朝历代迄今发现的在忻州地区惟一的一次铸钱。
金朝是两宋时期我国境内女真族建立的政权,行政120年(1115年至1234年),金世宗完颜雍(1123年至1189年)是金朝第五位皇帝,国号“大定”。大定十八年,在代州(今代县)设立阜通监铸钱,钱名“大定通宝”,是金朝继“正隆通宝”之后的第二次铸钱了。
史书上有一段金世宗铸“大定通宝”的故事。
公元1178年,金世宗命震武军节度使李天吉、保德军知事高季松为正副监监铸,因二人疏于职守,监管不力,铸钱不佳,“斑驳黑涩”,被金世宗怒斥,削官职两级,杖高季松八十。后改令工部郎中张大节、吏部员外郎麻王圭监铸。大定二十年阜通监一员正五品,以节度使兼领,设副一员正六品,以州同知兼领,设一员正七品以观察判官兼领,设勾当官二员从八品给银牌,命副监及承轮流经理。新铸之钱质地精良,边廓整肃,胜过金海陵王完颜亮公元1157年所铸“正隆通宝”,受到金世宗的赞赏。《代州志·金石志》记载中也说:“代州之监至令宰相监铸,故其钱独精好。”据考证,金所置代州阜通监旧址就在今代县城西大街武君庙内,大定钱停铸后才改建为武君庙的,此庙是祭祀战国时期名将李牧而设置的。铸钱的场地则在县城西北街城隍庙后冯家西花园北侧,占地面积百余亩,据附近居民延传,过去这里存有大堆废渣,后来夷为平地改建民房时,仍可见到铸钱的铅锅碎片和炉渣残留,可惜这些历史遗亦已被人们随意破坏,只能传言了。
古时代州开采过铜矿。大定钱的铜源就来之于代县南山的张仙堡一带。现在还能看到铜窑沟内残存的废矿井,出土过曾开矿用的镢头,照明用的灯盏等物。
“大定通宝”共铸行10余年时间,铸钱最多的时期是在大定二十九年前后,每年铸钱达14万贯之多,接近南宋时期的铸数。
但是,由于官府投资不足,采矿、运矿财力不支,便强令乡民摊款补偿,官吏也借机大肆勒索。同时,铜源贫乏,官府迫使乡民毁掉铜器补顶。阜通监岁耗钱80万贯,而岁收入仅为14万贯,国库亏损,难以维持,终于在大定二十九年(公元1189年)停铸。
“大定通宝”钱文直读,背分无文、穿上下分别铭“申”、“酉”字样以及星月纹等数种,“申”、“酉”释为地支纪年,亦有按阴阳五行说解释的。“申”、“酉”为金以昭示金国者,传世以“酉”为最佳美。一般小平钱径2.5厘米,重3.5克,折二阔沿径约3厘米,重9克左右。大定钱铜色泛白,传含微银,尤以折二为甚。 《代州志·金石志》说:“世宗十八年代州立监铸钱,文曰大定通宝……史谓其料微用银作,乃 也,古钱之精者烧之皆可得,质类水银。” 者,即今之锡铅合金,非银。
金灭北宋,徽钦二帝被俘受辱,死于非命,这是历史事实,徽宗赵佶临终曾写下许多悔恨、凄凉的诗句:“彻夜西风撼破扉,萧条孤馆一灯微,家山回首三千里,目断山南无雁飞。”钦宗赵桓死得更惨,被俘后,乱马踩死。如此深重的家仇国恨,为什么金世宗在铸“大定通宝”时还采用仿宋徽宗“瘦金体”钱文呢?原来金世宗爱好书法,对汉书情有独钟,写得也很好,其孙完颜景称帝后,是为章宗,尊孔读经,置弘文院,译写经书,下令将女真字直译汉文,喜好汉文化,遍搜图籍及名人书画。章宗更擅长书法,尤工汉书,效彷宋徽宗“瘦金体”,能诗歌,被誉为“帝王知音律”者第一人。金章宗如此酷爱书法,效仿瘦金体,亦受其母亲的影响。据说,章宗之母是宋徽宗某公主之女,自幼教其汉书章法。他还学习宋徽宗的花鸟墨竹,大量收集宋代书画名品,他为顾恺之《女史箴图卷》所题的跋,就是仿瘦金体,被后人津津乐道。
“大定通宝”钱,铸造时间短,铸量少,历经沧桑,已存世极罕,纪年“申”、“酉”钱更少,折二钱已凤毛麟角,不得一见。大定钱的探索与研究,对了解古代代州的社会经济状况,铜矿来源、冶炼情况的进一步考证,以及大定钱铸造的形制、工艺、钱文书法的赏析,有重要的历史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