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流失海外的国宝回家,是无数炎黄子孙和热爱中华文明的国际人士长久以来的心愿。随着中国国力日益强大,一些有实力的收藏机构和个人主动出击,透过国际文物市场购买流失的中国文物,形成一支民间抢救文物的生力军。
《纽约时报》10月19日以显著篇幅报导中国要求美国严格限制中国古董艺术品进口,美国务院表示至少将拖至明年初才作决定。这一报导再次引发国际古董界、收藏圈对中国流失文物及文物回流的关注,虽然何时实施禁令目前尚无明确时间表,但中美两国围绕禁令的争执仍在持续。
《纽约时报》指出,2004年5月,中国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在美国考察访问期间,向美方提出要求美国限制所有超过100年历史的中国古董流入美国。也就是说,民国之前的文物艺术品均在限制之列。
中国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之一,文化遗产丰富。但由于历史原因,一个多世纪以来的战乱、盗卖等,中国也是文物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各国博物馆保存的中国文物逾百万件。目前在全球47个国家的200多座博物馆中,纪录在案的中国文物就有167万件,而流散在海外民间的中国文物更难以计数,估计是这个数目的10倍,而且均是文物中的精品,它们大多是在1949年以前流失海外的。加上1949年以后,尤其是20世纪八○年代以后盗墓走私出境的文物,至少有数百万件文物流落异域。
单以闻名中外的龙门石窟来说,流落在海外、有据可考的各类石雕佛像,就高达103个,分别散落在日本、美国、加拿大、法国、英国等一些国家博物馆及个人手中。
杜绝走私风 藏宝于民
曾在中国陕西文物商店负责鉴定工作多年的文物鉴定专家丘小君表示,中国要求美国限制进口中国艺术品及文物,是因为中方认为美国的古董交易市场导致中国文物流失以及偷盗情况严重。自1949年以来,中国一直实施清乾隆60年(1795年)以前的文物一律限制出境。现在中国政府不仅将限制出口文物的年限扩大到民国之前,更重要的是,美国政府将要首次承担防止中国文物流失的责任。
丘小君说,中国此举旨在遏止日益猖獗的文物偷盗走私之风,但中国政府也应从自身做起,更好地完善国内文物市场体系,国内外互相配合,走私文物贩子没了市场,盗墓之风自然会消失,也更有利于藏宝于民。
许多古董商、收藏家都认为美国一旦应中国要求严格限制文物入境,将严重影响他们的生意及收藏来源。
不过,自九○年代开始在香港经营古董店的丘小君表示,当时香港古董商主要是将古董卖往海外。所谓“卅年河东,卅年河西”,今非昔比。随着大陆经济起飞,兴起全民收藏热,同时由于文物是一种具备避税功能的投资品,一批实力雄厚的私人企业家涉足收藏圈,不惜重金竞投拍品。有鉴于此,他目前主要是做“回流生意”,亦即是说在海外市场“淘宝”,再拿回大陆转手牟利。
丘小君说,虽然一旦美国限制中国文物进口,可能造成货源短缺的现象,艺术品价格随之攀升,但相对来说,大陆的行情也会跟着上涨,古董商仍有利可图。
收藏家邓仕勋以系统收藏宋元明清书画及近代国画大师傅抱石的精品画作著称。他说,由于他的藏品大多购自拍卖会,都是“身家清白”、流传有序,在著录上都有记载,所以美国一旦实施禁令,对他影响并不大。不过,对一些喜欢收藏高古艺术品的人可能会有一定影响。
邓仕勋认为,目前趋势是许多海外遗珍纷纷回流中国,像他以前参加拍卖会都是在海外,现在珍品回流大陆,有时一场拍卖会,几乎三分一拍品来自海外,他经常风尘仆仆从纽约飞回大陆竞标。
美分两大派 禁令难产
年轻的古董商丘安妮说,她认识的美国古董商群起反对美国同意中国的要求,咸认一旦限制中国文物进口美国的禁令实施,他们就会“没饭吃”,曾发动联署活动向白宫施压,要求暂缓或者否决中国的要求。
纽约、伦敦、香港及布鲁塞尔,是全球四大艺术品市场的集散地,其中以纽约为最。纽约曼哈坦的26街是囊括世界各地文物的古董市场。国际两大甩卖公司一年两度在纽约举行中国古董艺术品拍卖会;与此同时,纽约每年举办亚洲国际艺术博览会,吸引全球顶尖的古董商前来“大赶集”,对整个中国文物市场走向有主导性作用。
在中国要求美国严格限制中国艺术品和古董进口的争议中,不但引致包括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这些顶尖博物馆的出面反对,苏富比、佳士得也加入反对阵营。
《纽约时报》报导,苏富比总部此前已向美国国务院递交一份反对报告,表示此协议涉及内容过于广泛,足以影响他们拍卖中国艺术品的生意。与此同时,美国考古学家、文物保护主义者和古董商、博物馆等,形成泾渭分明的两大派,前者赞成通过“禁令”,以杜绝对文物考古现场的破坏;后者担心对自己的买卖或收藏造成影响。
汉代黑陶俑 险遭盗卖
事实上,纽约苏富比、佳士得在过去数年,均发生出现在拍卖图录上的中国古董艺术品,被证明是盗挖的出土文物而被中国方面成功追回。
2000年3月,纽约佳士得一件重要拍品五代彩绘武士大理石浮雕,被发现是从中国河北曲阳王处直墓出土的文物,经香港走私到美国。经中方交涉,佳士得最后撤销拍卖,将拍品交还中国。美国收藏家安思远从其它途径获得另一件浮雕,证实为同一出处,安思远慨然捐赠中国物归原主。
2002年3月,中国陕西省西安市公安部门破获一起特大盗窃古墓案,被盗掘的古墓为西安市东郊汉文帝霸陵的一个陪葬墓。据疑犯供称,这个墓“有一个篮球场那么大”,墓内有很多汉代裸体男女黑陶俑。当地公安机关表示,这是近年破获的偷盗古墓文物级别最高、规模最大的盗墓案。
正当西安公安从广州追回30多件汉代黑陶俑时,竟然发现在纽约苏富比3月20日春季拍卖图录上,出现六件一模一样的裸体黑陶俑,本来这是属国宝级的文物,但每件拍品预估价只有6000至8000美元,而且明确注明拍品出自西安。
据指出,这六件汉代陶俑均出自窦皇后的墓葬坑,具有重要的文物价值。它们大约是2001年4月到 10月间,被盗墓者从西安杜陵国家重点保护文物区盗走并偷运到美国的。
西安市公安局立即上报陕西省公安厅和中国国家文物局,提供文物被盗的证据,要求根据有关国际公约,向美方交涉制止拍卖活动,并向苏富比追索回失物。在中国驻纽约总领事馆的交涉下,在拍卖前夕,及时撤拍六件国宝。美方最后同意将这批汉代陶俑交还中国。
文物回流热 四处淘宝
近年来出现一股文物回流热。文物流动的规律是,战乱时代向安定的地方走,和平年代向富裕的地方走。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带动了大陆艺术品收藏市场的兴旺。随着大陆个体企业者的发财致富,新兴私人收藏家兴起,直接引发了艺术品收藏热,吸引流落异乡的海外遗珍千里迢迢踏上返乡路。
近几年不少中国买家到日本、美国及欧洲各国的古董市场四出寻宝,“淘宝团”络绎不绝于途。相对于“走出去”,流失文物的趋向是“送进来”。
1992年,中国开放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海外收藏家开始陆续把流落异邦的中国古董拿到大陆拍卖。2002年,新修订的《文物保护法》,明文规定允许私人收藏艺术品,海外文物回流出现高峰。
据媒体报导,近几年来,在内地重要拍卖会上创造高价的拍卖品,基本上都是从海外回流的文物,平均约占四成。其中引人注目的珍品包括《翁氏藏书》、《研山铭》及《晋索靖书出师颂》等,而流失国宝圆明园猪首等及清粉彩蝠桃橄榄瓶,也以捐赠方式回流。
中国文物协会常务理事鞠肖男用“千载难逢”来形容近年出现的海外文物回流趋势。他说原因有三:一是中国20年来的繁荣,国民实力增加;二是世界经济下滑,尤其是亚洲金融危机带来的机遇;三是国内外爱国力量合作,营造了一个很好的氛围。他强调,“这种机遇一百年不曾有,将来也不会多”。
过去海外收藏家有三个担心:一、文物拿回大陆拍卖,一旦卖不掉再带出来是否有困难;二、万一损坏有没有保险;三、成交后如何将钱带回居住国。中国有关部门针对上述顾虑作出适当的因应措施,例如,当物主从海外将古董艺术品携带入境时,在海关办理登记手续,届时凭此即可将东西再带出去。
中华社会文化发展基金会抢救流失海外文物专项基金会主任张永年对媒体表示,一种来自民间的力量,已经在海外文物回归中发挥作用。他指出,文物一旦进入了国外博物馆,就很难再追回来。只有流散在海外民间的文物才有可能回流,它们通常由收藏家拥有以及在艺术品拍卖市场流通。海外民间流传的中国文物,部分源自从前的买卖和近代的掠夺,收藏家获得中国文物的途径除了祖传和交换,大部分还是透过艺术品市场得来。第一级市场是古玩市场和古董店。如香港就有两条著名的中国古董街,分别位于中环荷里活道和上环的摩啰街,在这里可以淘到售价仅为拍卖价格四分之一的古玩。
张永年指出,作为第二级市场的拍卖行,是考察艺术文物市场重要的指标。中国文物拍卖中心几度转移。20世纪五○年代,中国古董在伦敦拍卖行应运而生。到六○年代,由于政治、经济势力此消彼涨,中国艺术品重心转移到纽约。七○年代随着尼克松总统的“破冰之旅”中美建交,美国的中国文物收藏热盛极一时。七○年代末到八○年代初,中国改革开放以后,香港凭借大陆文物走私狂潮,跻身为中国古董交易重镇。
在海外民间文物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来自走私,这也是海外中国文物不断增加的原因。张永年表示,最近几年文物走私情况未见好转,走私已经形成了“一条龙”作业,陕西、山西、河南等几个文物主要省份,“第一天挖出来的东西,第三天就到了香港”。因为香港是古董进出口不受限制的自由港,成为走私文物进入国外的主要集散地。
虽然中国文物在海外一直受到追捧,但文化上的隔阂,令不少外国收藏者并不知道藏品的实际价值。最著名的例子莫过于在2002年香港苏富比春拍中,以4150万港元创下高价的《清雍正粉彩蝠桃福寿纹梅瓶》,竟然被原主人用来当壁灯。2005年在纽约佳士得以393万多美元高价成交的明代永乐青花人物梅瓶,也被洛克斐勒家族在纽约上州的家用来作壁灯,而不知是中国国宝级的古董。
国宝要回家 道路崎岖
中国文物学会名誉会长罗哲文说,中国文物流失海外主要有四个渠道:一是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从中国掠夺;二是当时一些来华的外国人从中国偷带出境;三是一些外国人勾结当时的军阀和奸商,以极低价买下偷运出境;四是通过正常交易或赠送流出。
2001年,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文物回流出现数量多、质量高的新形势,2002年达到一个新高峰。当年全国拍卖市场中,海外回流的文物艺术品约占总成交量的34%。有的回流文物还被国有博物馆购藏。
为了抢救流散文物,中国国家文物局于2002年设立“国家重点珍贵文物征集专项经费”,当年就动用这项经费的2999万元人民币,购买流失文物精品宋代米芾手书《研山铭》。
由于资金有限,现阶段中国只能收购少量有代表性的、文物艺术价值极高的珍品,大量文物仍无力收购。
中国政府目前每年有5000万元人民币的“国家重点珍贵文物财政专项资金”,但远远不够。在文物无价的国际流通市场,这区区之数几如杯水车薪。
让流失海外的国宝回家,是无数炎黄子孙和热爱中华文明的国际人士长久以来的心愿。随着中国国力日益强大,一些有实力的收藏机构和个人主动出击,透过国际文物市场购买流失的中国文物,形成一支民间抢救文物的生力军。
法国人高美斯发起成立的“欧洲保护中华艺术协会”,今年4月10日无偿捐赠中国一件流失海外逾百年的“咸阳宫”战国青铜鼎。专家从青铜鼎上的铭文推断,该鼎为战国时期韩国所铸,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收入咸阳宫,汉灭秦后又收藏于汉宫。清末出土后,辗转流失海外。被对中国文物有很深造诣的高美斯发现,便以协会的名义买下来,捐赠给陕西省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
现阶段中国文物回流形式大致分为:依法索回、国家购买、民间购买和捐赠 , 但在流失海外的数百万件中国文物中,因有些政策不配套,有的民众不理解,回家之路崎岖曲折。
2000年5月,香港苏富比和佳士得,不顾中国政府的强烈反对,将四件1860年被英法联军掠夺出境的圆明园文物12生肖中的猪首、牛首、猴首及虎首公开拍卖。在此关键时刻,北京保利集团和北京市文物公司参加竞拍,以高价买回流失文物,虽然结束了国宝飘零异国140年的生涯,但由于成交价过高,一度引起非议。
从民族感情而言,被掠夺的文物还要自己花巨资买回来,确实难以接受。但从实际情况来说,文物归还涉及到非常复杂的历史问题,短期内难以解决。根据有关国际公约,其中一部分海外流失文物客观上已经很难归国,在无法用外交和法律手段索回流失文物的情况下,达到回归目的的重要途径就是购买。
因为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中国没有制定禁止文物出境的相关规定,许多国宝是在合法买卖中流失到海外的,现在只能用购买方式尽可能让其中有代表性的国宝回流。如张先的《十咏图》、宋徽宗的《写生珍禽图》及《研山铭》等一批国宝,就是采取这种方式回流的。
曾经有人算过一笔帐:假如现在海外流失文物有100万件,买回一件平均花费约1200万元 (人民币,下同),就需要12万亿元的天文数字。国家文物局每年的博物馆征集经费总共不过100万元,中国现有各级文物部门所属的博物馆约1200座,一些国家级博物馆一年也只有少得可怜的几十万元征集费,省级博物馆仅有几万元,连一件象样的明清官窑瓷器都买不到。
在这种形势下,透过民间渠道、利用经济手段实现国宝回归,成为越来越重要的可行渠道。2003年9 月,港澳著名企业家何鸿淼捐资购回流失海外140余年之久的圆明园猪首铜像;这是“国宝工程”启动后,运用民间力量抢救回国的第一件国宝。
2002年6月,英籍华裔陈俊将一件八国联军侵华时,英军从北京皇宫抢走的明代琉璃制品捐赠给中国政府。这件被掠走的文物,后来是以拍卖方式流入私人收藏家手中。当它再次被拍卖时,被陈俊夺得。有近三千年历史的西周青铜器“周宜壶”,也自海外回流,今年1月5日在上海崇源拍卖会中拍卖,以2640万元人民币成交,创内地青铜器拍卖最高价。“周宜壶”为清宫旧藏,高58公分,重16公斤,铸有铭文“周宜作公己尊壶,其用享于宗,其孙孙子子万年永宝用”。“周宜壶”的名字即从铭文而来。在台北故宫博物院也藏有一件类似的青铜器,器形和铭文等均与这件“周宜壶”相似,却没有壶盖,不及这件完整。
在大陆的艺术品拍卖市场,鲜少珍贵的青铜器现身。因为根据中国文物法规定,必须是在1949年以前出土的、有明确著录的文物才能拍卖。这件周宜壶出土已有200多年历史,并且早在清朝乾隆年间的《西清古鉴》就有著录。曾为著名甲骨、青铜器收藏家刘体智 (原上海实业银行行长 )收藏,在其著作《小校经阁金文拓本》中,对周宜壶有详细记载,由此证明“周宜壶”来源清晰和流传有序,所以能在上海拍卖会公开亮相。
从目前形势发展来看,“国宝回家”的热潮势不可挡。如 2005年10月22日,七件流失海外80多年的龙门佛首石雕像,回到“老家”──河南洛阳龙门石窟。这七件佛头像曾经“身首异处”,在异国颠沛流离,通过中国国家重点珍贵文物征集专项经费“象征性地付费”(据媒体报导,只是文物实际价格的“零头”)从海外回流。这批佛像被专家认为“堪称唐代佛像造像的杰作”,收藏者是现年79岁的美籍华人、雕塑家陈哲敬,他的梦想是“所有流失海外的中国国宝都能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