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定是指掌握一定行业和科学知识的人,利用其专业知识和专门技术检验手段,对客观事物的真伪、状态、功能、成分和结构等属性,进行检验和评断,以及为此从事的一切近现代文物鉴定,主要是指文物博物馆工作者以及收藏者、爱好者,根据他们掌握的近现代史知识、物品知识,在一定理论方法指导下,目鉴和利用科学仪器,对近现代器物的真伪、物属、型制、结构、性能和价值等进行全面分析评估,以及为此所从事的一切精神和物质劳动。
近现代文物鉴定,是社会科学知识与自然科技知识相结合的运用活动。鉴定的对象是近现代生产和使用过的一切物品,包括不可移动的遗址、事迹、纪念物等,但主要是近现代人类生产和使用过的器物,这些器物一般是可移动的、价值较高的、当前还存在的器物。
当前的近现代文物鉴定,还处于原始起步阶段,诸多问题尚未明晰,其中首要的是,必须明确鉴定的项目与内容。
窃以为近现代文物鉴定的项目与内容有以下几方面:
一、物品正名
所谓物品正名,就是给被鉴定的物品、器物定一个正确的、公认的、法定的品名,也就是物品、器物的统称。要做到这一点是很不容易的,因为物品、器物的命名,没有章法和规则,存在着许多混乱现象:一是直到现在还弄不清有的器物叫什么,也不知道原始功能,也没有记载,请多少人也说不清楚,尤其是工艺品一类的器件。二是今昔异名,异地异名。如收音机,过去叫话匣子,现在称半导体、无线电。北方称自行车,南方叫单车,学名脚踏车。三是一物多名,一名多物。如改锥,又叫螺丝刀、铲锥、一字锥。吊子,北京烧开水的小水桶,陕西搓绳用的重垂物,河北烧饭用的砂锅,猪下水菜汤,还有很多物品叫吊子。四是中外名混用,学名、土名、别名混用。如汽车,叫巴士、面包、依维柯。为弄准一个品名,就要翻阅大量资料和请教有关专业人士。
至于给文物定名更是复杂、麻烦的事情。给文物定名就是给文物一个科学的、准确的、公认的、唯一的、简洁的名称。这个名称要求,一物一名,一名一物,决不允许有完全相同的名称;某物就是某名(称),某名(称)就是某物,不能重复。这个名称包括六大要素:时间、地点、物主、质料、型制和统称(品名),让人一看名称,就掌握文物的基本状况。统称(品名)仅是不可少的要素,其他要素可以省略和涵盖,如西安事变,就不一定写1936年12月12日了。给文物定名是最后鉴定结果的体现之一,也是文物鉴定要干的内容。
二、辨明真伪
辨明真伪至关重要,是鉴定的前提与基础。如果是假冒伪造物,就应当否定,不收藏,也就无须再进行确定物属、评估价值和纠正偏差了。但必须讲清楚为什么是假冒物,假在何处,假的种类,依据是什么。如果是真正的近现代文物,也要讲清楚,根据什么,用什么证明,然后再进行确定物属、评估价值和纠正偏差,以及再填写一系列表格。
因此辨明真伪是项细致、繁杂、琐碎的事情。
鉴定工作者必须具备深厚的近现代史知识,广博的科技理论,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先进的思想方法,重要的掌握近现代器物的知识和运用仪器辨伪的理论与方法。辨伪的方法有很多种,如求疵法、比对法、排除法、反证法、归纳法等逻辑推理、情理推断等方法,具体的还可以从使用留痕、残旧程度、存放方式、结构造型等物体形态去判断。古代文物在分类辨明真伪方面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值得参考借鉴。
三、确定物属
物属指的是自然界与社会给予物体的性质与特点,因此大致分为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自然属性是自然界(包括人)直接作用于物体,所表露出来的时间、地点、质料、成分、造型、工艺工序、残旧程度、重量体积等特点。社会属性是人作用于物体,物体无法表露出来的内涵性质,是谁制造的、创作的、贩卖的、谁用的、经手人都那些,起过什么作用,作用有多大,多大价值,采用的是什么工艺,设计思想是什么,所有经手人特别是制造者与使用者的身份、地位和能力等,器物作用的范围和区域等等。
确定物属就是把这些性质与特点确定下来,当然不是全部,而是根据实际情况和需要来定具体的内容。如一张画的真实作者必须确定清楚,因为有的画是冒名的,一只钢笔就不用确定制造者是谁了。
四、评估价值
评估价值是确定物属的基础上进行的。“价值”是一个抽象、有多种解释的概念,我们把近现代文物价值定为“凝结在近现代遗物、遗迹中的一般人类劳动,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和历史进步的标志”。为了便于理解和具体操作,简单化为两项内容:一是评定等级,二是估算价格。
《文物保护法》规定文物分为一般文物和珍贵文物,珍贵文物又分为一、二、三级,评定等级就是给文物划定级别。近现代文物级别规定,国家文物局颁布了《近现代一级文物藏品定级试行标准》,一级品由国家文物局组织专家组进行评定。二、三级品由各省评定。
近现代文物价格的评定,还没有统一标准和规定,处于盲目随意状态,尤其拍卖活动兴起和电视《鉴宝》节目播出后,更是混乱无序。在文物交换、调拨、借用过程中和确定保险金时,又切实需要价格。笔者设想采取模块基分加权,然后相加,再乘以当量比值的方法来计算,简单说来,步骤如下:
1、先确定文物几大模块,质料、型制、工艺、物主、年代、存世量等,用A1、A2、A3、A4……An表示。
2、评定每个模块的基分,最高100分,可以零分,用A代表。
3、加权每个模块,加权就是每个模块所在整体中百分比值,用P表示,P1+……+Pn1。
4、模块加权再相加AP1+A2P2+……+AnPn。
5、撷取当量值D,即取当前拍卖成交的同类物或近似物的平场值。
6、加权总值再乘以当量值,D(A1P1+……+AnPn)
计算结果总是低于拍卖价值,拍卖价格是虚拟价格,是市场承受度的表现;又不脱离现实,参考了拍卖价格;其中A与P的数值是可调的,具体操作时,可灵活掌握。
五、纠正偏差
所谓偏差,指的是物品本身与物属方面的不实之处。纠正偏差就是将不符合的地方、错误、偏颇纠正过来。
物品的偏差是多方面的,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没有对上述鉴定的具体项目的考查、证实、研究,是无法发现偏差,更谈不到纠正的,所以说纠正偏差是鉴定的结果,也是鉴定水平高低的体现。
在自然属性方面,实物中有主体残缺,部件更换、变形变质,部件移位、分离、肢解,甚至于锈蚀残破面目皆非等现象;文献中常出现形象变异、拼凑、篡改,内容漏遗、更改、补填,文字上出现笔误、错别字、印制差错等现象。
在社会属性方面,提供者提供的情况,可能与实际情况差异较大,制作者不对,使用者不对,使用范围与时间、地点相差甚远,流传经过误传,情节错位,作用大小不相同等等,几乎每件文物都有偏差。只不过偏差有本质与非本质的区别罢了。
纠正偏差也是不容易的。首先要看一看是本质的偏差,还是非本质的偏差。如果是本质性的偏差,那就要否定,该物就不是真正的文物了。如果是非本质性偏差,再继续去进一步纠正。纠正方法很多,限于篇幅,不再赘述了。
总之,近现代文物鉴定的项目,无非这五项,而具体内容却是丰富多彩,叙述不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