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的现代意义
http://www.socang.com   2011-12-27 10:26   来源:解放日报
  昨天,解放日报报业集团第50届文化讲坛走进中国国家博物馆。
  这个充满文化厚重感的所在,让本届文化讲坛的主题——民族文化的现代意义,拥有了意味深远的具象与凸显。
  带着当天上午韩美林艺术大展在国家博物馆开幕所感受到的审美与心灵的震撼,各位嘉宾们在文化讲坛上的演讲,激情洋溢。
  但正如同艺术的经验最终是要抵达某种理论,由韩美林的艺术出发,嘉宾们从不同角度进行阐述,最后指向宏大的命题:今天,我们的民族文化该如何焕发意义,走向遥远?
  昨天的文化讲坛由央视主持人敬一丹主持,9位专家学者与现场观众分享了他们的思考。
  真正的艺术是有生命感染力的
  艺术到底有没有标准?怎样的艺术作品才是优秀的?
  在昨天的文化讲坛上,首位演讲的嘉宾、著名文化学者余秋雨对此作出自己的回答:“气魄宏伟,充满生命力。这种生命力是这样的:不管是哪个国家的人看到都会震撼,不管是懂不懂艺术的人看到以后都会眼睛一亮,这就是一种强大的艺术生命力。”
  余秋雨举例说:“二战刚结束,很多欧洲人就衣衫褴褛地进音乐厅听音乐会了,听的是贝多芬的音乐。他们没想到,贝多芬其实和希特勒是同一个民族的,一个民族的败类深深地创伤了他们,而这个民族的伟大艺术则让他们恢复了心理的健康。现在世界上对德国的误会很少,我认为这很大程度上和他们有歌德、贝多芬等等大师有关。”
  那么,艺术的感染力来自于哪里?
  首先是来自于民族文化的深厚积淀。比如,韩美林在文化讲坛上这样吐露心声:“我一切一切的成绩,都来源于我的祖国。深厚积淀的中华文化带给我极大的影响,赋予我创作上的灵感。”当国际化、全球化成为时代趋势时,韩美林依然坚信并坚持,艺术是绝对不能国际化、不能全球化的,“我们绝对不容许一些人指指划划,要拿西方的一些有限的东西,来替代我们民族自己的东西。”
  近年来,我国艺术作品的数量在爆炸式增长,然而,其中具有生命感染力的艺术作品却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了。令余秋雨喟叹的是,人们经常会在一些空洞的、外行的文化思维中,把低俗、世俗的东西和伟大的艺术混为一谈:“我们并不否定很多世俗的作品,但是千万不要把世俗的东西等同于伟大,更不要用世俗的作品来否定伟大。”
  在他看来,“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我们往往只有一些概念、一些说教,而没有用感性的文化作品感动其他民族的人、感动我们的后代。所以,说再多的形容词也没有用”。
  在国际范围内,很多的交流隔膜,其本质就是文化隔膜。因此,当面临被误读、被误解时,余秋雨主张,我们不应该一味地责怪,而是应该反思为什么我们的艺术创造还不到位,反思为什么让我们的先辈颔首点头、让我们的下一代接受、让外国人能够欣喜的作品还太少,“如果中华民族的艺术能够以更多感性的力量,让大家真正受到震撼,中华文化就会迎来一个好时代。”
  艺术家的变法之道是创造的核心
  近年来,艺术品市场兴旺发达,但是,热闹之中不乏隐忧。
  昨天,面对文化讲坛的观众们,国家博物馆副馆长陈履生直陈当代艺坛存在的弊病:“现在,我们见惯了很多声名显赫、拍卖拍出高价的名家们,几十年如一日地画他一以贯之的题材、造型、线条等等。许多人安享于已有的盛名中,将艺术置之脑后,以不变应万变。”
  与此类似,有些“变”,其实质仍然是“不变”。在天津美术学院院长何家英看来,某些画家总是难以割弃对中国文化符号的崇拜,一味沿袭古人的艺术标准,表面上看似创新,其实不过是在抄袭古代。
  因循守旧,从来都是艺术创造的大忌。除了人类惯有的惰性之外,其中也有一部分是以流水线、标准化为标志的工业文明给文化创造带来的负面影响。因此,若听之任之,则将形成“艺术止步不前,市场兴旺发达”的怪现象。
  面对当下现状,并针对“民族文化的现代意义”这一主题,陈履生的看法很明确:这个“现代意义”中就有传承发展中的创造,而创造的核心就是艺术家的变法之道。
  在中国艺术界,韩美林所表现出的创新能力令人感慨。“韩美林该‘玩’的类别都已经玩过了,但仍然不断有新的品种出现。”用著名剧作家魏明伦的话来说,“他一年一招,或者一个阶段一招,不断创新,从形式到内容。”除了绘画、雕塑、陶艺,韩美林推出了“天书”系列,然后又有了“岩画”系列。之后,人们又看到他的琉璃作品,此外,在紫砂领域也有属于韩美林式的创造。
  何家英以韩美林为例,分析了艺术家的创造力究竟自何而来。他认为,源源不断的创造力首先源于艺术家对艺术、对美的发自内心的钟情和热爱。这种热爱出于艺术家本性中的善良,此外,作为一位艺术家,应该具有自觉的文化承担和民族感情:“他不仅仅把自己当作一个 ‘小我’来展示个性、实现自我,其实他内心所要担当的是我们民族兴亡这样一个重大的课题。当一个人有着这样的觉悟时,就能从民族文化巨大的宝库里不断挖掘、汲取营养,而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地有所发现,有所创新。”
  个性与民族性水乳交融才是东方现代艺术
  毫无疑问,传统文化只有具有了现代意义,才是活的文化、优秀的传统。因此,“现代性”成了本届文化讲坛上被经常提起的一个词。
  现代艺术起源于西方,但并不是西方的专利。什么是现代艺术?现代艺术的标准是什么?不少人对此困惑。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王镛说:“外国现代艺术的理论也没有给出标准。我到很多国家考察,还联系中国古代文化和艺术理论进行了比较,我自己设定了两条标准,就是‘强化个性’与‘简化形式’,我认为拿这个标准来衡量,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都符合这个标准。”
  王镛进一步解析说,“强化个性”的核心就是要表现艺术家自己的个性情感,要摒弃单纯的模仿;“简化形式”的重点是要凸显作品的内在结构,删除烦琐的细节,追求丰富的单纯。简化不是简单,而是追求一种丰富的单纯。“强化个性”与“简化形式”,是现代艺术的两大特征。
  优秀的现代艺术往往有着鲜明而迥异的个性,而这种个性不仅可以是单向度的,也常常是多面向的,在不同的人眼中有着不同的解读。
  以韩美林的艺术创作为例。在著名文艺评论家仲呈祥眼中,韩美林不同于一般艺术家或多数艺术家的特点在于,韩美林的审美创作的全过程中自觉地注入了哲学层面的思维,这使他的创作绝不是纯粹的形象思维和感性思维,而是将理性思维消融到审美创作的过程之中;在中国文化研究所所长刘梦溪看来,韩美林的作品,尤其是书法创作,体现了自由和秩序的和谐统一——既能看到生命的恣意表达乃至狂欢,同时又有一种深切的结构性的秩序感;而在王镛和著名演员王铁成的一致理解中,韩美林作品的特点就是始终保持一颗追求真善美的童心。在昨天的文化讲坛上,著名作家陈祖芬更是以生动感性的语言,讲述了韩美林这个“大男孩”在艺术之旅上的风光与艰辛。
  尽管对韩美林艺术创作的个性见仁见智,但与会嘉宾们一致赞同,韩美林的作品既有强烈的个人特点,又具浓郁的民族特色。在韩美林的艺术中,个性与民族性水乳交融,个性已经融入民族性,民族性已经内化为个性。
  可以说,在艺术创作的领域里,个性可以丰富民族性,民族性可以强化个性。对此,王镛解释说:“中国的现代艺术和西方不一样。西方的现代艺术崇尚个性,不太强调民族性。比如毕加索是西班牙人,他主要的艺术发展是在巴黎,而且影响是国际性的。西方的现代艺术是崇尚个性,注意个性与国际性的一致。而东方的现代艺术重视个性,往往更加强调民族性,提倡个性与民族性的统一,这可能因为东方文化传统比西方更古老,更深厚……”
责任编辑:本站编辑
  • 推荐关键字:民族文化
  • 收藏此页 | 大 中 小 | 打印 | 关闭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立场,也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价值判断。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已有0条评论)
昵称: 匿名发表:
内容:
2011西泠秋拍即将开始----拍卖圈贺岁档本周三上演 2011西泠秋拍即将开始----拍卖圈贺岁档本周三上演 油画修复暴露中国油画难传世(图) 油画修复暴露中国油画难传世(图) 125艘中国古船模型遗忘比利时 125艘中国古船模型遗忘比利时 含各省古船规格(图) 张同禄、熊建军联袂力作《吉祥中国》珐琅尊问世 张同禄、熊建军联袂力作《吉祥中国》珐琅尊问世 芭芭拉-赫普沃斯雕塑作品于伦敦公园被盗(图) 芭芭拉-赫普沃斯雕塑作品于伦敦公园被盗(图) 男子诉央视鉴宝专家售赝品败诉 男子诉央视鉴宝专家售赝品败诉 中國近現代書畫拍品綜述(图) 中國近現代書畫拍品綜述(图) 媒体评论:给世界一个看得懂的中国 媒体评论:给世界一个看得懂的中国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服务条款 |  法律声明 |  隐私声明 |  诚聘英才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版权所有 中国收藏网 ©2002-2010 浙B2-20080195 E-mail:web@socang.com 客服热线:0571-87068182 客服QQ:328271981 业务合作:0571-87020040/28057171/87242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