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的步行街
贵州遵义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南宋淳熙三年(1176年),十二世播州安抚使杨轸将治所由白锦堡迁到穆家川(今遵义老城),从此,遵义便成为黔北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随着城市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加大对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力度,增添城市文化内涵,使城区景观建设与历史风貌相协调,是当前遵义市亟须解决的问题。
旧城改造让历史风貌受影响
城市文化遗产可延续城市记忆,反映城市特色风貌,促进城市和谐发展。然而,在城市开发建设过程中,一些影响遵义文化遗产保护的问题相继凸显,如由于缺乏对历史名城及其载体的保护意识而进行的拆迁违建、城市雕塑建设不当等。
上世纪末,遵义实施老城改造工程,破坏了老城的历史轮廓线,大量具有典型黔北民居风格的传统建筑均遭到严重破坏,这些传统建筑被改造成斜坡屋顶、砖混结构的单元式楼房,使建筑本身的历史元素消失。同时,一些已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历史建筑如江炳林祠、袁玉锡祠、黄齐生执教处等相继被拆除,甚至其周边的局部建筑也未能幸免,遵义老城区的整体环境、历史要素及其传统风貌均受到严重影响。
2009年,遵义老城对子尹路、法院街、洗马路进行“穿衣戴帽”工程,主要针对临街建筑物原有的雨阳棚、防盗窗等一些附属设施进行拆除,并按照黔北民居风格对建筑窗户进行了改造,增加了房顶屋檐,为墙体上了色,并对临街门面安装特制屋檐,力图改善城市面貌,彰显城市特色。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老城的生活环境,提高了居民的生活质量,却忽略了遵义老城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底蕴。另外,在对建筑瓦屋面的处理上,没有采用黔北传统街市建筑所用的小青瓦,而是采用筒瓦,使建筑整体不伦不类,影响了街区的历史风貌。
保留并体现历史文化信息
对于当前面临的问题,遵义市相关部门采取了统筹规划、整体协调发展的应对措施。在遵义市中心城区内,加强对郑莫祠、新华桥、狮子桥、普济桥、湘山寺、桃溪寺等文物建筑风貌的保护,并且,加强对遵义会议会址、红军总政治部旧址、遵义会议期间毛泽东等同志住处、遵义会议期间秦邦宪(博古)等同志住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旧址、遵义县革命委员会旧址等红军长征历史遗址、遗迹的保护,划定遵义历史文化遗产的具体保护范围和老城区的建设控制地带,严格依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对老城进行保护,将遵义城市的历史文化信息保留下来。
与此同时,遵义市在城市建设中注重体现城市历史文化信息。投入巨资建造红军街,其建筑运用了许多黔北民居建筑、街市建筑的历史符号;另外,兰海高速公路遵义及其南站、北站3个收费站的建筑,也体现了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遵义的建筑风格。
为做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遵义市专门编制了《遵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并于2005年审定通过。该规划旨在通过加强对名城整体历史文化环境、历史街区和文化景点的保护,整体保留遵义历史文化信息。这一规划的出台,为遵义名城保护工作提供理论依据,有效促进了遵义名城的保护。
加强城市文化建设
文化是城市的根和魂。城市越是走向现代化,就越需要文化的支持。保护遵义历史文化,留住城市历史文脉,激活城市发展的内在动力,可以提升文化“软实力”,推动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为此,加强遵义城市文化建设,势在必行。
首先,要更加注重历史文物的保护。对城区内的古建筑、古遗址、近现代史迹加大保护力度,该维修的要尽快维修,并严格执行文物修缮“整旧如旧”的原则。对已拆除的、已破坏的,甚至历史上曾有过的、有历史和现实价值的文物建筑,都应该逐一进行修复。同时,对于拥有民间传说、人文典故等利于增加遵义历史文化特色氛围的历史建筑,应根据市情、民情,采取借鉴、参考历史资料等办法,给予修复整治和保护。在整治过程中,要注意与新城区的城市环境、风貌相结合,让新城区也有历史文化景点,做到新中有古、古中有新。
其次,恢复历史文化街区的传统风貌。对于子尹路、杨柳街、市花园巷等传统文化街区的街面整治,应统一把已使用的筒瓦替换为黔北民居所用的小青瓦,将老城建筑的历史风貌保存下来。
最后,要加强遵义城市雕塑建设,体现城市历史文化风采。抗战期间,遵义人民纷纷投入抗战,许多将士捐躯抗日战场。然而,可桢桥上的石刻文字说明上却出现了“抗日战争胜利,遵义人民如梦初醒”的文字,与事实明显不符,严重影响了遵义老城的整体形象。城市雕塑是城市文化的重要体现,是城市规模、特色和整体形象的重要标志。应依循《城市雕塑建设管理办法》对老城雕塑进行妥善整治和严格管理,充分体现遵义的历史文化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