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妙赏——2011西泠秋拍中国首届明清竹雕专场(图)
http://www.socang.com   2011-12-02 09:39   来源:西泠拍卖

  历代文人士夫常有喜竹之癖。竹,外直中空、凛凛有节、修竿标挺、翠色琼洁,真有天地清华之美。制而为器,笔筒、臂搁、各类赏玩又别具一格,殊于他物。

  在中国工艺美术史上,竹雕艺术在众多门类中,器物造型最为丰富,笔筒、毛笔、砚台、臂搁、笔山、水盂、各种摆件,仅就竹器便可构成一个别致的文房系统。

清·竹雕采药老人 

高:5.6cm 长:8cm 宽:4.8cm

  竹材莹润如玉,于笔筒、臂搁即是天然画屏,而竹人持刀如执笔,于竹材上可刀笔纵横。此次2011年12月30日至2012年1月2日在杭州举行的西泠印社秋拍,将推出中国首届明清竹雕专场。其中云樵山人邓渭制兰亭序书法笔筒,如唐人灵飞经飘逸灵动。而王永芳的阳雕陶渊明诗文笔筒则全如十七帖纵横阔拔,气势如虹。其他如王梅邻制《爱莲说》书法臂搁,俊秀可爱亦称佳作。周芷岩诗心悠游,得南宗绘画的文脉,以诗入画、以画入刀,刀纯如笔,将书画的皴擦点染展现得淋漓尽致,《竹石诗文笔筒》便是他的写意之作,竹石倚风而动,竹叶扭转,上下相应。“琼节高吹宿风枝”的意蕴顷出。竹旁之石,数刀而就,纯写胸中逸气。竹石旁陪以诗文,可解芷叟诗心之妙。

清·三松款竹根雕松石牧牛山子

高:7.5cm 长:11cm 宽:5.1cm

  竹肌厚润,可深浅雕镂,细至毫发、犷至山石,皆可熠熠生辉。若得竹根天然巧怪之形,略加雕饰,便得天成妙逸之趣。如一件《竹雕山子》,小巧别致,观物于手,层层叠叠,竹纤维有细微起伏、肌理佳美,层迭转折处包浆厚重,使人想到巨然万壑松风的矾头点点、淡笔清白,竹山子上的肌理如披麻皴的淡然,气格清雅、意境幽远。

清·王世襄题吴之璠制二仙渡海竹雕笔筒

高:10.2cm 口径:4.3cm 

  堪称竹雕大家的还有吴之璠,其作有吴道子“吴带当风”的神采,所雕人物如龙门造像般展现出一种由内而外的气格。王世襄亲笔题字的《吴之璠制竹雕二仙渡海笔筒》,可全面地看出这位竹刻大家的神采风韵。每一个面部结构都处理精准,每一处衣纹之处理都婉转巧妙、流动自然,甚至衣服贴身处与因风鼓气飘动的部分都经深思熟虑、考虑到其内部的联系。

  竹雕作品从明代开始逐渐从实用器转化为品赏之物,诸多文人也参与其中。许多传统题材的竹雕作品,如“西园雅集”、“夜游赤壁”、“二乔并读”,在文人参与下成为一种约定成俗的符号化设计,唤起观者难以抗拒的抒情共鸣,指向所示的时空,将时下的思绪与过往的诸多文化情景相联系。

清·竹根雕白菜

長:14.5cm 

  在中国工艺美术各门类中,没有任何一种像竹雕艺术一样对材质的巧妙运用有如此丰富。竹材天然的质感与肌理,古雅沉着、毫不张扬,经过时光的摩挲,肌理又显出另一种别致的美感,使人爱不释手。竹材有种内在的生命力,许多竹雕别致之作,无非是巧匠慧心唤醒藏于其中的内在生命冲动。一件清代《竹雕白菜》便能让观者进一步领略竹雕的魅力。菜叶叶脉丝丝分明、变化有度,叶片边缘卷褶自然,数处虫蚀的空洞也惟妙惟肖。白菜顶部的处理非常困难,材料总是有限,如何让一个平坦的截面显得自然而然、毫无拘谨是颇有难度的。作者将此处展现为半张未张的包卷叶面。巧思妙想使得有限的材料发挥出无限的美感。其上的纹路、转折、起伏、以及竹材本身的纤维质感是如此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彷佛天成一般。置于掌中端视,菜叶上端竹纤维所显出白菜绿叶部分那种凹凸不平的质感,只得借助于手中摩挲的触觉,在爱不释手的把玩中进一步品得真味。

  相比书画名家之数,竹艺大师实在是少之又少。虽然过往的许多竹雕艺人在今天完全可以领受大师的称号,但他们的姓名及创作中的种种情思、意趣大多湮于史闻。每当有机会品赏他们用尽心血所创造出的一件又一件感人至深的艺术精品时,我们都会默默地被吸引、感染。每一刀都蕴含了艺术家一生高超技艺的积淀、每一刀都酝酿于感物于怀的真情灼感,他们用心去感受自然与文化的延展,然后塑造出竹艺瞬间的灵韵,从而留下永恒的艺术佳作。

责任编辑:本站编辑
  • 推荐关键字:西泠秋拍
  • 收藏此页 | 大 中 小 | 打印 | 关闭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立场,也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价值判断。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已有0条评论)
昵称: 匿名发表:
内容:
“花·境——刘伽郡作品展”开幕 “花·境——刘伽郡作品展”开幕 中拍国际2011秋拍即将举槌(图) 中拍国际2011秋拍即将举槌(图) 那一缕神秘的沉香紫烟 那一缕神秘的沉香紫烟 一夜点香品香花掉4万元[图] “洗练如生——汪诚一油画作品展”在杭开幕 “洗练如生——汪诚一油画作品展”在杭开幕 绝对有眼福!看世界最棒的沙雕(图) 绝对有眼福!看世界最棒的沙雕(图) 古籍修复:与时间赛跑拯救文物(图) 古籍修复:与时间赛跑拯救文物(图) 明代十两砝码银锭赏鉴(图) 明代十两砝码银锭赏鉴(图) 昔日阿房宫今朝变身文博宫(图) 昔日阿房宫今朝变身文博宫(图)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服务条款 |  法律声明 |  隐私声明 |  诚聘英才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版权所有 中国收藏网 ©2002-2010 浙B2-20080195 E-mail:web@socang.com 客服热线:0571-87068182 客服QQ:328271981 业务合作:0571-87020040/28057171/87242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