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个名为“河洛文化节”的文化活动引来不少质疑,有报道称:“在河洛文化节中,河洛文化身影难寻,反倒是10多个外国表演团唱起了主角,此外,类似于房地产、名车博览会、苹果节、采摘节等也赫然跻身于表演序列之一。”
许多年来,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一直都被诸多学者、评论家们批评,但是如今,在这一个要“深度挖掘河洛文化的博大精髓”的活动中,文化连搭台的角色都失去了,只剩下纯粹的商业行为。
在今天,文化产业大发展的时代,全国各地每天举办的文化活动无数,但是有多少真正和文化有关?究竟是什么,让文化活动越来越没有文化?
文化不是逐利的借口
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从最初的一种探索,到现在已成为一个社会问题。文化是不是仅仅只是一个理由和借口,以文化之名来行逐利的事实?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文化教研部教授李兴国说:“《易经》曰‘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化首先是化人,它是关乎人们的精神需求的,而不是逐利的理由。”
李兴国说:“我们一直都在做城市文化研究。就功能上来说,城市都是差不多的,交通、居住等公共设施,他们之间的不同,其实就是文化的不同,比如巴黎和罗马,正是因为它们有各自独特的文化,才有两个风格不同的城市。”
在今天,太多的城市举办各种各样的文化活动、文化节,但是这些文化活动很多成为人们诟病的对象,或千篇一律,或名不副实。李兴国说:“地方政府愿意举办文化节,这是好事。但是这个好事也有需要注意的地方,很多地方存在过于商业化,或者过于追求政绩的问题。过于商业化,那就不能叫节,而应该叫集,实际上过去的集也有文化,人们赶集也不仅仅为买东西,也有娱乐的功能。第二,过于追求政绩,就会劳民伤财,短期内或许可以,但是没有文化的内涵,就没有长久发展的能力,最终成为鸡肋。”
文化大发展 评估需跟上
那么究竟是什么让无数的文化节在纷起的同时,又都失去了文化内涵,变成一个个怪异的商业活动?
李兴国说:“其实还是GDP至上主义,GDP体现着官员的政绩,但是幸福指数这种东西仅仅是写在纸上,登在报上的东西,并没有纳入官员的考核体系。长久以来,过于追求经济效应的潮流让社会陷入浮躁,也让浮躁成为这个时代的特征之一。”
社会的浮躁并非是某些人特意而为的,GDP追求也并非仅仅是官员的问题,李兴国说:“浮躁是社会性的,是制度性的,并非就是官员觉悟不够,也并非老百姓对文化不感兴趣。没有人愿意造假,但是当造假能够获得利益,并且造假的风险很小的时候,那么造假就会失去控制,变成普遍的手段。所以,真正的问题,是社会环境和评估体系还没有跟上。所以,在今天文化大发展繁荣的时代,评估体系也需要同步跟上,否则,一手软一手硬的局面就很难改变。”
这是一个文化的时代,但是真正让文化重新获得应有的地位并不容易,几十年经济为唯一目标的社会现状,让文化的回归分外难为。李兴国说:“算上各种各样的节日,现在全国有不下一万个节,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每天都有地方在过各种节,有的办得不错,能获得老百姓的欢迎,有的纯粹是劳民伤财。怎么样让节日都能够喜闻乐见,是文化的问题,也是体制导向问题。”
以文化之名谋利非成功之道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这个原本最基础的哲学原理,在当今社会,却正经受着艰难的考验。以文化为名的文化节,背后隐藏的,多半是经济目的,究竟是不是一定要有经济,然后才能谈文化的问题呢?
李兴国认为并非如此,他说:“经济好了,文化才好,这是一个误解。比如说随地吐痰的问题,有人觉得人们随地吐痰是因为城市比较脏,在红地毯上肯定就不吐了。实际情况呢?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类似于红地毯上吐痰的现象也不少见。文化和经济不能脱离,但也并不是只有先搞好经济才能搞好文化,两者之间是相得益彰、相互促进的。”
实际上,以文化之名,行赚钱之实,并非是一条成功的通道。李兴国说:“文化,有产业、公共文化事业,也有非物质的,有能赚钱的,也有需要国家养起来的。比如说服装节、汽车节等,确实是可以赚钱的,但是另外还有一些,古筝节、戏曲节等,并不是需要卖东西的。所谓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在初期的时候,可能是一种探索,但是在今天,已然成为一个需要重视的问题。不管是什么样的节,不管是什么样的文化,最重要的是名实要相符,不能做欺世盗名的事情,以文化为名,实际上却没有什么文化内涵,目的是赚钱,是获得政绩,不仅于文化无益,也很难达到赚钱或者赚政绩的目的。”
文化发展离不开人
发展文化事业,推动文化产业,其根本在于文化,而非产业,正如有学者所言,先有文化,才有产业。而没有文化的文化产业,不可能展现出一个城市的特色,更不可能成为一个民族的精神家园。
李兴国说:“文化既然要化成天下,要化人,最终还是要老百姓喜闻乐见才成,要让老百姓能够主动参与才能长久。我所见过的比较好的文化节,比如潍坊的风筝节,很多老百姓主动参加,大家一起玩儿,娱乐的同时,也能实现经济效应。再比如光棍节,这个节不洋不土,纯粹就是人们自发形成的一个节日,它证明人们有这一方面的精神需求,所以潜移默化,变成了这么一个节日。据我了解,仅仅在光棍节这一天,一个商业网站就有数亿的销售,这也是经济效应。”
文化永远不能离开人。李兴国说:“文化事业有自己的特点,有它独特的发展规律。有的地方办文化节,不仅和群众无关,甚至还怕群众参与,这种态度显然不是发展文化应该有的态度。文化的载体和传播者不是钱,是人。脱离了群众,不遵循文化发展的规律,不可能有什么文化事业。对于一个城市来说,也永远不会有自己独特的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