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开放4年来,观众年年都有140万;藏有曾侯乙编钟、越王勾践剑等稀世珍品;连国外知名博物馆、艺术馆,都被引得接连送来“顶级”油画展出……坐落于东湖之滨的湖北省博物馆,拥有馆藏文物26万余件,总量居全国省级博物馆前列。
近日,湖北省博物馆又传来好消息三期扩建工程启动在即。日前,省博常务副馆长万全文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省博5年内将成为一个集收藏、陈展、科研、保护、教育等功能于一体的博物馆群。
青铜器藏品是王牌注重教育功能
免费4年一直“人山人海”
长江商报:“十一”期间,每天有近万名游客冒雨逛省博。省博免费开放后,是不是一到节假日就“爆棚”?
万全文:2007年11月6日省博免费开放后的几个月,观众人山人海,“爆棚”这个词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使用的。
之所以会“爆棚”,一是省博新馆开馆,很多新展览面世,观众新鲜感很强;二是观众有疑虑博物馆免费开放究竟能维持多长时间?尽管当时承诺是永久性的,但观众并没有吃下“定心丸”。
长江商报:现在来省博参观的市民依旧火爆,好像成了“常态”。
万全文:对,这种“常态”不仅是在人数上。2008年至今,博物馆的年观众量基本保持在140万人左右。一到周末、节假日就会“爆棚”,除极端天气外,观众一般在6000人以上。同时,博物馆展览的淡旺季变得模糊,从周二到周五,常年保持较大的人流量。
更可喜的是,一改过去单位、学校组织参观的单一观众结构,现在以家庭为单位的观众越来越多。
八大馆藏文物亮“王牌”
长江商报:去过省博的人,都流连忘返。与全国其他城市的博物馆相比,省博馆藏有什么优势?
万全文:湖北省博物馆的馆藏极具优势:一是青铜器。曾侯乙墓出土的一批战国早期青铜器群,是中国先秦时期青铜文化发展第二个高峰期的代表,国内任何一家博物馆的馆藏都没法比。还有盘龙城出土的商代早期青铜器群、西周时期的曾国青铜器,以及越王勾践剑、吴王夫差矛等都极具代表性。这应该是省博的一张“王牌”。
二是漆木器。省博馆藏的漆器包括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漆器,秦汉时期的漆器。楚漆器有工具、生活用具、葬具、兵器、乐器、装饰品、工艺品等,涉及生活各个层面,彩绘丰富多彩。而省博独特的饱水漆木器保护技术,保证出土漆木器得以展出。
三是简牍。目前出土最早的简牍,是曾侯乙墓出土的战国早期简牍。尽管只有200多根,却是记录陪葬品的珍贵资料。其他包括楚墓、秦墓、汉墓出土的大量简牍,如郭店楚简、云梦睡虎地秦简,既有文献价值,又极具书法艺术价值。
四是玉器、金器。收藏有史前时期的屈家岭、石家河文化遗址,商代盘龙城遗址和墓葬、曾侯乙墓、楚墓出土的玉器、金器、料珠等。曾侯乙墓出土的十六节玉佩等玉器,达到先秦琢玉技术巅峰。
五是明代藩王墓出土的文物。除了梁庄王墓出土的金器、玉器、珠宝等5000多件,还有郢靖王墓出土的元青花梅瓶等。
六是瓷器。郢靖王墓出土的两件梅瓶四爱图梅瓶、龙纹梅瓶,都是元青花,让馆藏瓷器的地位显著提高。
七是古人类头骨化石。1989年和1990年,先后在郧县发现的2具人类头骨化石,距今约100万年。
八是书画。馆藏有4000多件书画作品,也是一大特色。
上面这些构成了湖北省博物馆的基本馆藏,是办展览、进行文化交流的基础。
免费开放最终旨在“教育”
长江商报:2007年省博在中西部率先免费开放,是什么促使省博“第一个吃螃蟹”?
万全文:博物馆有收藏、展示、教育的功能,但最终落脚在教育上。2007年,曾侯乙墓等12个展览全新亮相,展览多、观众容纳量较大,具备了免费开放的物质基础。
此前,中宣部、文化部、教育部已联合发文,博物馆对60岁以上老人、中小学生免费开放,全免的趋势也势不可挡,湖北省博免费开放,应是水到渠成。率先免费开放,在全国尤其在中西部起到了示范作用。
长江商报:对市民“零门槛”这几年,给省博带来了哪些变化?
万全文:省博这几年,首先是社会责任感进一步增强。这几年,我们在现有条件下,不断提升改造基本陈列,增加临时展览,每年保持在10个左右,并从国外引进高水平展览。同时,与每个展览配套的讲座,成为一种特色。不但在馆里做,更走进校园、社区,尽量将其社会效益最大化。例如现在正在进行的巴洛克画展,讲座就有20多场。同时,还利用假期培养小小讲解员。这些举措,让观众真正享受了文化,得到多方面的教育。现在,越来越多的父母带着孩子来看展览,这就是观众开始重视博物馆教育的一种体现。
20多年三次扩建
将建成博物馆群
“没想到三次扩建如此快”
长江商报:省博如今建成4万多平方米的馆区,一路走来经历了哪些阶段?
万全文:1953年,湖北省博物馆筹备处成立,但藏品有限,展览大多很简陋。随后,筹备处接收了中南文化部、文史馆等单位移交的一批文物,几度更换办馆地点后,最终于1957年“扎根”东湖之滨。
1960年,省博建成首栋陈列馆,由董必武先生题字,加上此前建起的库房,三栋楼加起来仅8000平米。
随着馆藏文物越来越多,到上世纪80年代末,省里决定按“一主两翼”的设计方案扩建博物馆,首先建造编钟馆。
长江商报:有了扩建计划,省博迎来快速发展时期。
万全文:作为博物馆人,没想到几次扩建来得如此之快。1999年元月,编钟馆建成对外开放。2000年,省博物馆被国家发改委纳入“建设资助”名单;2001年启动第二期扩建包括楚文化馆、综合馆。投资2.3个多亿,楚文化馆2005年12月27日建成开馆,综合馆2007年11月6日对外开放。现有建筑包括附属建筑在内,共4.2万平方米,规模在省级博物馆中处于中等偏下水平。
不过,因没有观众服务中心、文物保护楼、科研楼,省博功能并不完善。2010年元月,李宪生、李春明、张岱梨等省领导在省博调研时,提出省博物馆作为湖北一张靓丽的名片,要进一步扩建,完善功能,建成真正的博物馆群,成为文化惠民的平台、对外文化交流的窗口、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基地。
三期扩建投资预期达十个多亿,扩建5.8万平方米,使省博总建筑面积达10万平方米。
未来5年将建成博物馆群
长江商报:如今,美术馆、艺术馆等都逐步走向全面开放。您认为这一举措,将如何影响湖北的场馆建设?
万全文:到目前为止,湖北的博物馆、纪念馆达到130多座,而且这个数字还在不断增加。就博物馆来说,省内各市、州都在加紧建新馆。作为一个城市、一个地区的历史文化载体,博物馆的发展壮大是必然的。
长江商报:省博物馆三期工程将开工建设,未来5年后会是怎样一幅景象?
万全文:省博物馆三期年内有望启动,在十二五期间完成扩建,将建成5.8万平方米的南主馆、文物保护中心、观众服务中心等,这里将成为一个集收藏、陈展、科研、保护、教育等功能于一体的博物馆群。
长江商报:十七届六中全会刚刚闭幕,您怎么理解构筑精神文化高地、建设“文化之魂”?
万全文:我觉得不仅仅是喊口号,而是要有实际行动。博物馆是非常实在的、能够打造的文化高地。博物馆是弘扬民族精神,传承民族文化,展现民族形象的一个平台。博物馆、艺术馆、美术馆做好展览,提升文化传播功能,就是将建设文化高地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