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国平(右)、吴伟峰(中)、黄启善在共同研究来南宁展出的越南文物。
“你看,这种铜鼓纹样,越南叫三角纹,中国叫翎眼纹。”广西博物馆研究员黄启善在纸上唰唰画出图案,却一时提笔忘字:“哎呀,‘翎’字怎么写?”
谁能仅凭“翎眼”的发音就确定是哪个字?在座的人都懵了。只有越南国家博物馆陈列宣教部主任阮国平不动声色地拿出手机按了几下,递给了黄启善。手机屏幕上是个大大的汉字“翎”。
“就是这个字,老弟,幸亏有你!”黄启善一拍大腿,竖起了大拇指。从阮国平的会心一笑可以看出,这两人的默契由来已久了。
自学成材的“汉语通”
阮国平的汉语普通话说得极其地道,让人想不到他是一个土生土长的越南人。
“我高中学的是俄语,大学学的是法文、英语,汉语完全是出于个人兴趣自学的。”1972年出生的阮国平,从小就喜欢中国文化。上世纪80年代末,在越南连学汉语的书都找不到,更别提有中文学校了。阮国平千方百计借到一本北京出版的中英对照的语法书,通过阅读英文搞懂了中文的句式、词汇。同时依靠听借来的中文磁带,硬是练出了一口流利的普通话。
从大学的考古专业毕业后,阮国平进入越南国家博物馆工作,从此开始了他热爱的文化交流事业。2002年,当黄启善带领的广西博物馆访问团到越南进行交流时,会说汉语的阮国平成了“大救星”。
“我们带去的那个越语翻译,安排我们吃饭、逛街没问题,翻译学术名词就卡壳了。”黄启善说,幸好有阮国平这个既懂汉语、又熟文物考古专业的人才,两馆的合作才得以迅速发展,大家也由此成了好朋友。
有人对阮国平会汉语拼音表示好奇,他还很惊讶:“不会拼音怎么行呢?打字用拼音快,而且拼音可以帮助纠正发音。”
越南来的“南宁通”
阮国平来广西博物馆看望好朋友们,馆长吴伟峰问他,要不要给你安排个住处?阮国平用手一指离博物馆不远的阳光100小区:“不用,我在那里买了房子。”
阮国平走过广西乃至全中国的很多城市,北京、成都、柳州、桂林……对广西的很多考古遗迹都很熟:顶蛳山、鲤鱼嘴、甑皮岩、大塘城……但自从2000年第一次以个人旅游的机会来南宁,他就喜欢上了这里。2006年,他让妻子到广西民族大学学中文,为了方便探望妻子,就在南宁买了房子。他说,南宁的生活习惯、气候环境都让他感到很亲切。
“以前南宁埌东一带冷冷清清的,现在每年来南宁,都发现有很大的变化。”对南宁的“吃喝玩乐”,阮国平了如指掌:“买衣服就去朝阳商圈啊。我特别喜欢去园湖路的花鸟市场买书,可惜今年拆了。那里的文物图册特别多,还很便宜……”
阮国平与许多南宁老友见面,已经不是客气地握手,而是像兄弟一样拍肩膀。“我喜欢去中山路搞点烧烤,来两瓶啤酒,简简单单,比在饭店吃要好。”他一面说,一面向吴伟峰和黄启善扬扬下巴,“老兄,走,搞一杯!”
越南文物的“广西知音”
黄启善与吴伟峰等一批广西学者和越南专家,在今年10月编写了《越南铜鼓》一书,旨在让世界更加了解越南的铜鼓艺术。
为了写这本书,黄启善等人历时3年,走访了越南北部很多个博物馆,选择了126面铜鼓,每一面都亲手丈量尺寸、拓印花纹、撰写说明,让中国读者首次能看到用中文直接记录的第一手的越南铜鼓资料,加深了两国人民的友谊和文化交流。
为什么会对越南铜鼓感兴趣?黄启善说,1984年,他还是一个普通的考古队员,当时他把广西出土的汉代玻璃资料拿到长沙的一个学术论坛去讲,没想到很受重视,随后又去北京、美国、英国做学术报告。他从此发现,如果不走出去,关起门来搞自己的研究,学术视野是打不开的,只能坐井观天。
后来,他的研究方向转到青铜文化方面。当时中国和越南在铜鼓起源上有学术争议,都说自己的东西“最古老”。他就想方设法通过广西博物馆专家蒋廷瑜的一个越南同学,联系到了去越南访问的机会。于是,2002年,广西博物馆第一次“越南之旅”成行了。他们走了越南10个省,看了很多文物,发现与广西出土的文物有很多文化联系,越南的铜鼓也很精美,从此在铜鼓文化的研究上提高了几个层次。
“如果两国各做各的研究,局限在自己的小圈子里面,只会各执一词,现在有了交流,就形成了一个区域性的文化讨论。铜鼓从而成为世界的文化遗产,受到国际关注。现在连美国、日本的学者也来研究,东方文明的能量就放大了。”黄启善说,文化只有通过交流,才能破除偏见。
随手就能画出越南铜鼓的纹样;为越南文物完善更为专业和详尽的说明;帮助解决一些考古方面的问题……黄启善可谓是越南文物的“知音”,但他还有遗憾:“我对越南文物有了解,但语言不通,这点比不上阮国平,后辈学者应该多像国平那样。”
博物馆搭起文化桥梁
由于有了阮国平、黄启善这些热心文化交流的学者,越南国家博物馆和广西博物馆之间形成了十分深厚的友谊与合作关系,为两国人民搭起了文化桥梁。近几年,两馆合作办了5个展览,越南河内的市民看到了广西的“瓯骆遗粹”文物精品;广西南宁的市民也在家门口看到了越南铜器、出水瓷器、海上丝路遗珍等等,饱了眼福。
“我们越南的第一批考古专家,很多都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中国培训的,回国后才发展起考古专业。”阮国平说,这也激励了他学习汉语,“文化方面要互相沟通,才办得成事情。”
“我们成了最好的朋友。”黄启善说,在越南,他们不仅看到了珍藏的铜鼓,还达成了多项展览交流协议。有的博物馆甚至打开库房,让广西专家挑选想要交流的展品。
逢年过节,阮国平和吴伟峰、黄启善等南宁好友都会互发跨国短信问候。有一年的中秋节,吴伟峰等人邀请他来南宁过节,大家一起坐在广西博物馆民族文物苑的苗楼上,看着明月,吃着月饼,共度佳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