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让非遗在活态传承中生生不息
http://www.socang.com 2011-10-14 09:13 来源:新华网
一曲嘹亮高昂的侗歌打破了贵州省黔东南州榕江县文化馆午后的宁静。循着歌声走去,在文化馆的一间培训教室里,十几位“学生”正在学唱侗族大歌——2009年9月,贵州侗族大歌申遗成功,被列入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随行的文化馆馆长杨远松介绍说,这些“学生”是榕江县各所中小学的音乐老师,他们学会了侗族大歌后,再回学校教学生,这是“民族文化进课堂”的一部分。
“歌声陪我长大。”前来参加培训的榕江县栽麻乡加所小学侗族教师杨秀忠说,“现在学校每周都有两节音乐课,我们侗族流行的歌,特别受学生欢迎。”
已经退休的前任榕江县文化馆馆长张勇说,榕江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民间传承,主要靠民间艺人;一种是把一些传承项目放到学校去教授。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榕江县就开始尝试让一些民族歌曲走进学校,现在已经编写出版了教材两部,培训师资120多人次。
黔东南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粟周榕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是对其保护的重要环节,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发展和延续的关键。
“一位民间文化传承人就是一个活‘图书馆’。”粟周榕说,“每一位传承人的去世,对民族文化都是毁灭性的打击。”
近几年来,黔东南州不断加强对非遗文化传承人的抢救。实施了“4个100”工程,即:每年选拔100名民间优秀的民族人才进入高等院校深造,使之成为高级的民族文化传承人才;每年对100名民族民间文化传承的人才给予补助;对100幢具有民族历史价值的典型建筑给予保护;对100个重点民族文化村给予保护。
丹寨县卡拉村47岁的王玉和2009年被评为“鸟笼制作项目”州级传承人,现在已经带过30多个徒弟。在他的带动下,卡拉村125户中有98户人家做鸟笼生意,产品远销云南、马来西亚等地。
“作为传承人,我有责任把鸟笼制作手艺传承下去。”王玉和说,现在产品供不应求,今年全村鸟笼产量预计要突破10万只,产值至少500万元以上。
记者从贵州省文化厅了解到,多民族省份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十分丰富。目前,全省有73个项目、125处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有省级名录440项,地级名录822项,县级名录3438项。
此外,贵州省还命名了198位传承人,其中46人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我们尽力要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中生生不息。”粟周榕说。
责任编辑:本站编辑
- 推荐关键字:非遗
- 收藏此页 | 大 中 小 | 打印 | 关闭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立场,也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价值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