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首都博物馆免费对社会开放。
近年来,随着文化场馆的陆续免费开放,各地市民到博物馆、图书馆等过“文化节”的现象愈来愈普遍。参观人数大幅增加的同时,也带来一些管理等方面的新课题,需要更进一步探索提升服务公众能力的方式方法。
首博参观记:文化场馆成国庆热门去处
位于西长安街上的首都博物馆是一家独具北京特色的大型现代化博物馆。今年的国庆期间,中新网记者为了解节假日期间公共文化场馆的运行情况,对其进行了实地探访。
6日上午,记者抵达博物馆,一进门就在大厅找到了领票处。在报出预约时登记的身份证号后,顺利拿到参观票,过程中基本无需排队。
进入一楼“回望大明——走近万历朝”展区,节日的气氛迎面而来,到处是熙熙攘攘的参观者,其中不乏外国人和乘坐轮椅的残障人士。每件展品前,都围着不少人,还不时有人取出相机拍照。在利用多媒体展示定陵挖掘过程的放映区,很多人坐下来观看视频,站立者也不少。
在这一层的走廊展出的“华韵国服——百年中山装”,以大量珍贵的老照片,展示了中山装的诞生缘由和发展历史。
离开一楼展区后记者发现,其他楼层虽然参观者依然不少,但基本没有像一层那样的盛况。
五楼的“老北京民俗展”分为老年、儿童、婚俗等几个不同展区,但个别展区展品似有不够丰富之嫌,参观者人数也不多。“馆藏京剧文物展”效仿旧时戏园的形制,颇具匠心。戏台上播放的视频,亦吸引了不少观众落座观看。
三楼“北京文物精品展”的书法作品部分,展出了赵孟頫法书《大乘妙法莲华经·卷五》等精品。
二楼的“古都北京 历史文化篇”可谓最能体现首都博物馆特色的展区。这部分展览展示了从46万年前的远古时期至新中国建立这一漫长的岁月中,北京经历了从原始聚落形成城市,从北中国的政治中心跃升为大一统封建王朝的都城、再到新中国的首都,以至国际化大都市的过程。
参观过程中记者发现,博物馆在每一层都设有相当数量的座位,供参观者休息。此外,尽管人数众多,但在工作人员的维护下,厕所还是能够保证清洁卫生。
从参观者方面来说,基本上都能做到文明观展,尽管有带小孩的,却没有大声喧哗的现象。不过,整个过程中还是有一些不太文明的景象,比如在地下一层参观“梵高和阿姆斯特丹的画家们”时,有个别人对着画作拍照,无视“禁止使用闪光灯”的提示牌,令人颇感遗憾。
记者随后登陆首都博物馆官方网站发现,该馆所有展览免费向公众开放,国庆期间正常开放。和平时一样,参观者需提前预约,预约可以通过网络和电话两种方式,然后凭预约号领取参观券。
据该馆一名工作人员介绍,国庆期间该馆的参观人数可以达到最高限额的6000人,远超平时的预约人数。此外,由于老年人等人群无需预约即可入馆参观,所以实际的参观者数量还要高于网站显示的预约人数。
国庆期间参观者人数的暴增,并非首都博物馆一家的“专利”。据统计,十一黄金周期间,北京地区博物馆新推出了近50项临时展览和文化活动,共接待观众167.8万余人,约比去年同期增长23.2%,接待观众人数创历史新高。
中央在京博物馆接待观众约110万人次,其中外地游客平均超过70%,仅故宫就接待观众59.3万人次。故宫博物院、国家博物馆、中国美术馆、军事博物馆、中国航空博物馆等一批国家一级博物馆相继推出了以精品文物为主的展览或特色活动,吸引了大批旅游观众。
首都博物馆、北京自然博物馆、中华世纪坛世界艺术博物馆、北京民俗博物馆及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等一批北京市属博物馆,推出了20项文物展览和具有民俗及地域文化特色的活动。据不完全统计,北京市属博物馆接待观众约55万人次,其中首都博物馆接待观众近5万人次。
北京地区民办博物馆,节日期间也接待观众近3万人次。
黄金周期间到公共文化场馆参观,不光是北京一地的风景。据报道,长假期间,南京几大免费开放的重要文化场馆观众超过10万人次。天津、深圳、乌鲁木齐等多地都呈现出类似的文化景象。
南京博物院原院长徐湖平表示,文博场馆的数量和观众人数,是评价一个国家国民素质的重要标准。可喜的是,与前些年长假不同的是,越来越多的公众利用长假之机走进文博场馆,这是国民素质提升的表现。
文化场馆免费开放惠及民众 仍需进一步探索服务模式
各地文博单位的持续“火爆”局面,得益于政府文化部门近年来推出的一系列政策措施。
2008年初,中宣部、财政部、文化部和国家文物局四部局联合发出通知,要求全国各级文化文物部门归口管理的公共博物馆、纪念馆等全部实行免费开放。
这一举措让走进博物馆的中国人猛增。据国家文物局统计,在免费开放后的头一年,全国去博物馆的人数增加了五成。增加的人群中,多数是学生和低收入者等原来买不起门票的人。
截至2010年,全国免费开放博物馆纪念馆总数达到1893个。
2011年2月18日,文化部、财政部召开全国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全面部署免费开放工作。这是继2008年博物馆、纪念馆实现全面免费开放后,文化部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又一重要举措。
根据要求,2011年年底之前国家级、省级美术馆全部向公众免费开放;全国所有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实现无障碍、零门槛进入,公共空间设施场地全部免费开放,所提供的基本服务项目全部免费。2012年年底之前各级美术馆全部向公众免费开放;全国所有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的一级馆、省级馆、省会城市馆、东部地区馆(站)免费提供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质量和水平不断提升,形成2个以上服务品牌。其它图书馆、文化馆(站)实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健全,并免费提供。
“三馆”免费开放的消息一经发布,立即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到公共文化场馆参观的人数随之大幅增加。
中国美术馆免费开放之后,观众数量明显增加。目前平时的日参观量可达3000至4000人,周末及节假日的日参观量可达5000至6000人,相比免费开放前的1000至2000人的日参观量有明显增长。
有报道称,美术馆免费开放是向社会发出一个讯息:不仅最高艺术殿堂的大门向普通民众敞开,热情地期待全社会的参与,更重要的是“公众从此免费走进美术馆”这一历史节点,标志着国家现代文明的发展与社会公共意识的增强,实现人人享有平等的文化权益的社会理念。
国家图书馆2008年初推出基本服务项目免费,从2011年3月3日起,对部分现行服务收费项目再次进行减免,进一步扩大公益服务范围。调整服务收费的主要内容有:取消上网费;取消对缩微、影印、重印等善本古籍复制品收取的复制底本费;降低彩色复印费、打印费等非基本服务收费标准。这些举措自然也受到了读者欢迎。
有评论称,整个社会从这次“三馆”免费开放,看到了政府重视民生的视野,正在从物质生活层面扩展到精神生活层面,让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真正为民所享。
然而,在一片赞誉之声中也应看到,免费开放,绝非公共文化设施服务民众的终点。随着免费开放工作的逐步深入,博物馆等管理运行中的一些问题和深层次矛盾也日益凸显出来,譬如机制改革迫在眉睫、服务质量有待提升、文化产品难以满足观众需求等。
有专家指出,要满足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在加强财政支持之外,“三馆”自身的科学管理和服务水平尚需大力提高。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宋向光认为,免费开放只是一个手段,光靠保证博物馆的运作经费是不够的,博物馆还应该走出去,组织更多展览,才能让更多人享受文化公益服务。
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亦表示,美术馆、博物馆的发展,如果仅仅建立在免费上,肯定是不够的,应当逐步培养社会公众走进美术馆参观的文化习惯。免费开放仅仅是开头,重要的是通过此举提高全民素质。
观复博物馆创办人马未都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曾说过,现在有很多年轻人是喜欢去博物馆的,关键的问题是博物馆自己怎么去办,怎么完整有效地传达文化。很多年轻人酷爱我们的文化,但过去传达的方式不好,他们就会抵触。如果你换一种方式,以流畅、通达的方式向公众传达文化,就会吸引很多年轻人来。
综上所述,文化场馆免费开放让老百姓“无障碍、零门槛”进入,可谓中国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一大飞跃。不过现实也表明,有关部门和文博单位仍需探索新模式、新方法,进一步提升服务公众的能力,从而更好地实现文化惠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