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霍晓蕙
由汉字、篆刻及印石组成的中国印,历来是文人墨客的收藏雅好。而近年来随着各大拍卖公司相继推出名家篆刻专场,印章从小众收藏渐入收藏主流。在西泠印社理事、山东印社社长范正红先生看来,中国印的确有难以名状的永恒魅力,“成为收藏热点是再正常不过的。”
一方中国印就是一个承诺的记号
记者:印章并非中国独有,但中国印的文化内涵特别厚重,也只有在中国,它和诗书画联系在一起,成为传统文化的代表性符号。即便如此,如今普通读者对印章的认知并不全面,何为印章?其发展演变的历程是怎样的?
范正红:印章的历史不比我们现在能够看到的最早的系统化的汉字———甲骨文的历史短。中国的印章现在有一种通俗的说法叫中国印,与其他国家、民族的印章相比,其性质、特征都有所不同。1940年,于省吾先生在他的《双剑誃古器物图录》中,曾著录过三枚印章,据说是殷墟出土,虽然印章的内容现在还不能确切辨识,但根据越来越多的考古资料以及不断的学术探讨,今天已公认为商代的遗物,从印章的属性上来看,已属于完备的印章了。
为什么要盖一个印呢?“印者信也”。印章的内涵和它最基本的意义就是它代表着凭信,它是一个承诺的记号,诚信的标志,信誉的一个载体。中国是信义之邦,因此印章特别发达。在印章发展过程中,当承诺和凭信的意义转化为官方的时候,就成为一种权力的象征。历代君王包括各级官员,都是用印章来宣示行政效应的。我们以往也有俗语说“印把子在人家手上我们有什么办法”,什么是印把子,就是权力。
随着金石学的发展,古人对印章的文化内涵又赋予新的内容:象征长久永固,所谓金石永铸,还衍生出了富贵吉祥的寓意。实际上从先秦一直到现代,印章文字内容除官私用印外都是吉祥的话语,古人有时还把印章当作辟邪的物品佩戴在身上,这也是印章所衍生出来的文化内涵。
印章在其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发展到了元、明时期,逐渐形成了与中国的书画紧密相关的一门艺术———篆刻。
“印宗秦汉”
记者:常听到“印宗秦汉”这样一种说法。秦印和汉印与其他时代的印章相比,到底有什么特点?
范正红:“印宗秦汉”是篆刻艺术形成体系所追寻的“坐标”,并逐渐成为篆刻艺术最根本的传统,秦汉印对篆刻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先秦的印章,“玺”,不是后人命名的,而是印章本身的文字就叫“玺”,如“某某之玺”。到秦统一中国的时候,秦始皇自己的印叫“玺”,其他人就都不能用了,所以改叫“印”。其后“玺”成了帝王印章的专用名,其他的人则称“印”称“章”。实际上这个状态恰恰也成了我们区分先秦和秦汉以后作品的一个最基本的常识。
在明人“印宗秦汉”的旗帜之下,篆刻学习秦汉印成为强烈的风尚,但今天看来当时的人们受历史的局限并不能将古玺和秦汉印分得清楚。我们所看到的先秦印章,功用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是“物勒工名”,比如在陶器上盖上印章作为记名;另一个最重要的作用是“封缄之用”,这是纸张出现之前中国印章最主要的使用方式。
秦印对后世的影响,一个是在文字上的影响,一个是在形制上的影响。秦印有个显著的特点,大多带格,有的是“日”字格,有的是“田”字格,日字格是长方的,正方的是田字格。它的文字的使用趋于一致,秦印基本上是用小篆。印章在汉代经历了历史上一个鼎盛时期,量很大。汉印继承了秦印制的状态,但是它有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取消了格,所以汉印一般是不带格的。
魏晋南北朝的印基本上继承了汉代的形制,只是在表现方面显得比较粗率。魏晋之后,纸基本上代替了简帛成为一种书写载体。纸代替简帛的过程中,附带着印章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方面出现了印泥,加盖时要蘸朱红色印泥往纸上盖,而不是将印直接钤在泥上了。另一方面,印面扩大,由白文印为主转为以朱文为主。
印章的发展有着鲜明的自身特点,“印宗秦汉”是篆刻创作的传统皈依,进而一度成为艺术准则,一直到今天,还是从事篆刻创作的一个重要法则。
“三桥派”“雪渔派”篆刻创作开山鼻祖
记者:篆刻作为艺术化的印章,最著名的有哪些流派?
范正红:据记载,元朝著名文人、画家王冕,曾经找到了一种叫做花乳石的石头刻印,今天用科学的概念来说,当属于叶蜡石,软硬程度是比较适合于用手直接来刻印的,这为文人、书画家直接介入印章的创作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前提,一些有艺术思想的人就开始思考这件事———把印按照自己的审美观和价值观,亲自做得更加艺术化。苏州人文彭号“三桥”,历史上将他的流派叫做“三桥派”,何震号“雪渔”,历史上称“雪渔派”,被后世尊为中国篆刻流派的开山鼻祖。从此以后,文人握刀刻印蔚然成风,于诗书画之外再添一“印艺”,一时之间流派纷呈,如浙派、皖派等,再如,邓石如、赵之谦、吴昌硕、黄士陵、齐白石皆为开宗立派的大家。
每一方印章都是独一无二的
记者:据说在清末及民国时期,印章的收藏曾形成一种热潮,藏家辈出。您认为印章有着怎样的魅力,让那么多大家名家钟爱?
范正红:印章收藏古已有之。这是因为,即便在篆刻艺术还没有形成系统之时,印章也均是当时有高超技艺的人精心制作的,而且印章文字都具有相应的史料、文物、学术价值,因此在宋代金石学兴盛时,印章就成了很重要的收藏对象。而作为篆刻艺术的载体、书法艺术的浓缩,明清以来印章更是深受文人及收藏家的青睐,清末民初,印章收藏热潮进一步兴起,尤以山东为盛,如晚清潍县陈介祺“万印楼”所藏古印在海内外影响巨大。
好的篆刻艺术的确有难以名状的魅力,且每一方好的印章具有的艺术价值都是独有的。举一个例子———1962年邮电部发行的梅兰芳舞台艺术小型张,发行量大概数万枚,现在已经成为我国珍邮之一,这是印量极少的品种,价值连城。但邮票是印刷品,即便是珍品,这个世界上一模一样的邮票也是很多的,而每一枚印章或篆刻都是独有的,世界上无此二件,即便是同一个艺术家创作的同样文字内容和形式的印章,也不会完全相同,何况篆刻的刻制比起书画艺术的创作量要少许多。从这种角度来看,印章自然就更加可贵。
印章的艺术性是综合的,还有其客观上的诸多象征意义和文化意义,符合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心理,成为人们收藏的热点是很正常的。
许多印章收藏者,本身对艺术就有较好的感悟力,譬如爱好书画的人就容易对印章产生感情。在他们看来,小小印章堪比闪闪发光的钻石。印章的价值,也在诸多的逸闻趣事中表现出来。如一方玉制汉代“婕妤妾娋”印章,文字纤巧精美,被世人视为异珍,谁要见一见都是很难的,很多达官贵人皆欲不惜万金购买,据说张学良也曾想花重金买下来送给赵四小姐呢。
一方好印价格不应次于一张好画
记者:近年,印章市场行情不断攀升。“收藏当其时”的说法是否合理?您是怎么看待印章的市场价值的?
范正红:篆刻创作和书画创作是相似的,或更复杂些。在拍卖市场上,两者的流通方式和过程也基本是相同的。一方好印其价值不应次于一张好画或一幅好的书法。但现在情况有很大不同,虽然近七八年以来,特别是奥运使用“中国印”之后,现当代篆刻家的作品也创造出斐然的成绩,但比起书画来,还有很大距离。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印章的潜在价值是巨大的。而且印章本身的寓意及其自身的许多优势,使其作为高端文化艺术礼品较之书画更具有优越性,其流通性在迅速扩大。“收藏当其时”的说法是符合实际的。
印章收藏最重文化内涵
记者:收藏印章,有人以石为主,有人以印为主,两者在收藏中分别要注意哪些问题?
范正红:古印以铜质为主,玉、金、银皆为稀有,篆刻创作则以印石为材,寿山石、青田石、昌化石、巴林石被称为“四大印石”,寿山石中的田黄,昌化石中的鸡血等本身都具有很大的收藏价值。早在清代就有“一两田黄三两金”之说,现在好的田黄石的价格已是黄金的数十倍了。
从这些年看,印石价值翻番迅速超乎想象,仅从增值的角度看,单纯收藏印石也是不错的选择。但印石本身的功用都是为了展示篆刻艺术的,如果它是空白的,那也是遗憾的,这种收藏似乎还缺少相应的文化品位。最好的收藏,是既有珍贵的印石,又有相应的篆刻家雕刻的内容,那样才是完整的收藏。比如说,宣纸近年来升值很快,也是很值得增值保值收藏的,但如果一个人仅仅收藏宣纸,其收藏高度和深度则是有限的。而如果收藏字画,那么其艺术价值和收藏的品位就不可相提并论了。
印章收藏可以作为一项投资来进行,但需要较为深厚的文化知识和修养作为支撑。真正的藏家,主要是从篆刻的艺术角度出发的,很多藏印的行家本身就是书画名家,他们在收藏中更多是为了研究古文篆刻,从中体会到别人感受不到的乐趣。对于普通藏家而言,切忌盲目跟风、人云亦云,应该关注印章背后的文化内涵,提升文化修养。这样才会有基本的价值判断眼光,才能理性审视其独特的美学价值以及附加的文化投资价值。毕竟,印章本身的艺术性、学术性就是其最大的价值所在,这才是收藏的本质。摄影陈文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