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当代艺术界里,“周春芽”是一个特别容易被误会成艺名的真名,因为很少有艺术家的姓名所能勾起的联想会如此贴合他的画作。1955年,当周春芽的父亲在春天为自己的儿子取下“春芽”这个名字时,没有预想到它已经昭示了儿子的成长与艺术。
幼时的周春芽除了和小伙伴们玩闹,最大的兴趣就是在作业本的背面涂涂画画,还打上格子自编连环画。1977年高考重开,周春芽考入四川美院。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中国在文化上出现了断层,一切以政治为中心,既割裂了传统纽带,又关闭国门把西方先进知识拒之门外,因此即便国内的当代艺术刚出现萌芽,西方风起云涌的一波波潮流还没有大肆进入中国,走在当代艺术前列的美院也依然波澜不惊。1981年周春芽和张晓刚一起去了四川省的若尔盖草原,这期间他画了《藏族青年肖像》、《剪羊毛》、《若尔盖的姑娘》等作品,由此成为当时刚刚发轫的“乡土美术”的重要代表。
1986年,刚过而立之年的周春芽只身前往西德的比勒弗尔德大学进修。在德国留学期间,周春芽参观了德国的众多美术馆博物馆,时值德国新表现主义在世界上的强盛时期,他看到基弗尔、巴塞利茨、彭克、里希特等当代艺术大师的绘画占遍了德国各大美术馆的正厅,他浸淫其中,创作深受这股风潮的影响。与此同时,另一个问题也引起了他的思考。因为先进的社会运作体制把竞争放在首位,西方个体之间处于敌对关系,他们在精神层面实际上是不幸福的,而中国传统文化的温和与中庸更具备人性的温情,这也使得周春芽在两种文化的对照中体会到母文化独具魅力的一面。由此,借由自身在两种文化撞击中的个人体验,周春芽开始对传统文化萌发了兴趣。
1988年回国后,周春芽对中国古典绘画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元四家”、“明四家”、“四僧”、“四王”,尤其偏好八大山人和黄宾虹。八大山人以象征手法书写写意,画花、鸟、鱼、石造型奇特,擅长大面积留白以凸显空间感和造型感,黄宾虹画风“黑、密、厚、重”,其笔下山水气势磅礴,惊世骇俗,周春芽之后的创作很大程度可以在这两者中找到根基和来源。
从1990年至今,周春芽创作了一系列让人广为称道的作品,从山石到红人,红石到太湖石,之后又有绿狗、桃花以及桃花红人,每一系列都既充满浓浓的中国古典书写审美情趣,又洋溢着张扬恣意的当代体量感和速度感。
周春芽(b.1955) 山水精神
布面 油画 1992年作 100x80cm
出版:《Zhou Chunya》——周春芽40年回顾展,P451
展览:“1971—2010”周春芽艺术四十年回顾展,上海美术馆,2010年。
创作于1992年的《山水精神》是周春芽由德国新表现主义转向中国传统意趣创作的关键作品。大笔触的恣意涂抹,张扬强烈的对比色,表现的却是充满中国传统山水画意境。远近高低的丘壑山林,和若有似无的林间小径与行人,纵横的线条在布面上任意而行,将画面割碎,西方的表现主义笔触和东方意境糅合成了一种极具当代感和艺术家个性的美学,创作手法和主题内容之间的矛盾感让画面充满了奇异的张力。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山水绘画传统,古人笔下的山水追求物象之外的心象,依据各种技法的运用来表达艺术家内心的体悟。中国传统山水画是文人精神世界的真实写照,同时又是儒释道哲学思想的凝结。不同于西方的造型艺术,它是中国特有的艺术创作手法,也是哲学思维的可视化、形象化,我们且称之为山水精神。这一脉至近代山水大师黄宾虹发挥到极致,又有林风眠、关良继承衣钵,大胆走出国门,在传统之外学习西方绘画艺术,两者互相融合,为中国山水注入了全新的能量。其后,在西方现当代艺术潮流的冲击下,中国开始了大量学习西方现当代艺术的过程,中国自古以来的山水绘画被搁置一旁,西法大行其道,传统的东西似乎和当代断裂了。这一期间,周春芽学习了当时西方最先锋的德国新表现主义,因缘际会,他重新认识了中国山水精神的内涵,并以表现主义的语言叙述了中国山水中藴含的哲学理想。这种语言既具有当代大胆飞扬的性格,又是独属于中国传统最精华的声音,可以说,周春芽是继林风眠、关良之后,牵起传统文化线索、搭上中国山水精神脉搏的当代艺术家的第一人。而《山水精神》就恰好在这样一个位置上。
周春芽独特的艺术魅力不是凭空而来,除却他作为一名艺术家的自觉追求外,本民族的生活经历以及个人认识都参与架构了他的整个艺术体系。而这其中,更重要的是中国传统文化在补充、对照、融合上多方面地起作用。他身上秉承了中国千年以来一脉相承的文化性格和习气,这些表现在他的画笔下,成为另一种美学意义上的矛盾感。这两种矛盾感不仅仅是创作层面的问题,它更是传统文人和当代文化人的对话,或者说历史与当下的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