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所长林留根在宿迁市泗洪县梅花镇顺山集考古现场透露,此地发现了江苏境内新石器时期最早的人类遗址,距今已有8000年。这一发现将江苏的文明史向前推进了1500年。
意外发现,将江苏文明史提前1500年
2008 年夏,泗洪县博物馆馆长江枫接到报告,称梅花镇顺山集村民在一个小山包上挖沙时,发现地下3米多处有大量碎陶片。很快,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所长林留根被请到当地,一个不起眼的陶支座引起了他的注意,这个陶支座,表明遗址的年代至少在6500年以前。长达3年的考古工作证实了这个推测。方圆几十平方公里内,共发现20个新石器时代遗址,距今均在4000年以前,顺山集和韩井两地的遗址则可上溯至距今8000年,将江苏文明史向前推了1500年。如果说当时中国文明仍在蹒跚学步,那么顺山集遗址就好比江苏史前文明的“摇篮”,并且为后来的河姆渡文化、北辛文化和大汶口文化找到了部分源头。更重要的是,淮河下游的新石器时代一直是中国史前文化研究的空白,而泗洪的发现表明这里的史前文明绵延不绝,各地文化类型在此融汇交流,中国史前文明的谱系因此变得更加完整和丰富。
梅花镇顺山集挖掘现场
中华第一灶,折射失落文明的独特个性
在顺山集遗址,考古队共取回2000多麻袋陶片,可是要拼接起这些文明的碎片则极为艰难。到目前为止,修复成功的器物只有40余件,但足以呈现出一个失落文明的独特气质。其中最吸引眼球的是一种夹砂陶釜,形状与现代军队的钢盔极为相似。更令人惊喜的是,考古队员还发现了中国迄今为止最早的陶灶,高约10厘米,呈方形,按年代计算,这是当之无愧的“中华第一灶”。在为稻类食物脱壳时,其他同期文明使用的是长条形的磨盆和磨棒,而顺山集人则使用圆形的磨盆和磨球。这些都表明,这里曾活跃着一个既与其他文明密切沟通、又保持着鲜明特点的远古文明。
千米环壕,工程难度不亚于南京明城墙
环壕是遗址周边的深沟,顺山集遗址发现了长达千米的环壕,深度在1.5-3米之间,宽度在6-24米之间。“按照8000年前的生产力水平,这1000米环壕的工程量,不亚于明代在南京建明城墙。”林留根告诉记者,“这是整个淮河流域发现的时代最早、规模最大的环壕,15万平方米的遗址,有一半处于环壕的包围和保护中。”
从年代上分析,这个环壕使用了大约1000年,大概7000年前被废弃,在此后相当长时间里,没有人在此生活、居住。这里的人们去了哪里?是因为自然灾害被迫迁徙,还是在部落冲突中被消灭或掳走?考古提出了问题,但它不一定能给我们答案。
原始艺术,先民追求“美”的生活
通过出土文物,考古人员大致还原了七八千年前先民们的生活状态:那时还处于母系社会,女性是部落的领导者。虽然当时技术还很落后,但遗址出土的陶器和石器,无论方圆,均形状规则,线条优美,表面打磨得平整光滑。虽然生活艰辛,但先民们已开始追求更精致的生活。因为几千年来的水土流失,这片遗址就浅浅地藏在地下二三十厘米处,农民的深耕都会造成不可挽回的破坏。为保护顺山集遗址,泗洪县和梅花镇政府今年5月划定了20万平方米的保护区,禁止深耕、栽树,并将一座规划中的大坝重新选址。如今,这处遗址已破格晋升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