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青海省第三次文物普查新发现文物系列报道
http://www.socang.com   2010-11-17 11:21   来源:

  关注我省三普新发现文物系列报道之一:秘境青海历史的无声诉说

  这里是彩陶的王国,灿烂丰富的古代文明在这里繁衍生息。

  这里孕育了卡约文化、诺木洪文化……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在这里交融共生。

  这里是汉唐时期的军事要隘,“海藏咽喉”颇有一夫当关的气势。

  ……

  这里就是秘境青海。

  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简称三普)中,我省新发现文物点有两千四百多处,它们无声地诉说着秘境青海的历史。就让我们跟随文物普查队员的脚步,倾听历史的回声。

  新发现的时代最早的文物点

  位于海南藏族自治州的上下塔买化石点,是此次文物普查新发现的时代最早的文物点。上下塔买化石点处于山坡地带,因河水浸没露出地层剖面。此处,考古队员采集化石的种类有中华鼢鼠、乳齿象、三门马、披毛犀等。

  化石是古生物学的主要研究对象,它为研究地质时期的动植物生命史提供了证据。根据古生物化石研究,上下塔买化石点地质时代为中更新世。更新世亦称洪积世,是地质时代第四纪的早期。地球历史上的更新世和考古学上的旧石器时代相当,更新世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

  岩画,古代人类的艺术表达

  岩画是古代人类在漫长的岁月里运用写实或抽象的艺术手法,在岩石上绘制和凿刻的图画,它记录了古代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察汗特买图岩画位于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在一座由东北向南延伸的山体上,由三块大小不等相对独立的岩石作为载体刻绘的,其中一号岩石上刻有四峰骆驼、四头鹿、一名手执弓箭的猎人;二号岩石上刻有三头牦牛、一只猎豹(或者雪豹);三号岩石上刻有一峰骆驼、一株菩提树。这处岩画动物形象概括抽象,制作手法简练娴熟,极具艺术观赏性。据了解,这处岩画可能最早绘制于青铜时代,最晚在唐宋之后,多为先民祭祀之用。

  盐场,原始工艺的传承者

  玉树藏族自治州囊谦县多伦多盐场,位于娘拉乡多伦多村察卡社。盐场坐北朝南,总面积42857平方米,是一座古老的保持传统制盐工艺的民族轻工业作坊,至今依然保持着原始的制盐工艺。盐场蕴涵着丰富的盐矿资源,产量颇丰,产品主要销往西藏昌都、四川西部和云南西北部边远地区。从古到今,这个盐场为当地和周边地区的人畜用盐提供了便利和保障。

  烽火台,昔日金戈铁马的见证者

  林日则烽火台,位于果洛藏族自治州班玛县,在四川、青海省交界处,友谊桥林场东南角山顶上。烽火台北面为旦乃村,其余三面为班友公路和玛柯河。烽火台呈正方形,东西长5米,南北宽5米,面积为25平方米,剖面为梯形,残高约12米。墙体有射击孔,据初步断定为明末清初修建。山体呈三角形,烽火台底大上小,均由页岩石垒砌而成。除北侧墙体局部塌陷外,其他三面墙体保存完好。

  上草褡裢湖遗址,远古人类的生活地

  上草褡裢湖西遗址位于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县上草褡裢湖西岸,东北方向距甘子河乡10公里,西面距青海湖3公里,东面距尕海湖6公里,地理位置与大水塘遗址、峡里脑湖遗址等多处新发现的环湖遗址紧密相连,与上草褡裢湖东遗址东西相望。遗址范围较大,地势、布局、构造奇异,地形上依湖岸因地制宜略呈弧形;遗址布局内自东向西,清晰可辨的人工堆积的墙体长约1100米,高5米至8米,多处暴露石砌地基;遗址地表分布大量不同时代的碎陶片、兽骨等,陶色以灰色、红色、黄色为主;纹饰以素面为主,有少量指甲纹;陶片布线排列紧密,材质薄厚不一;暴露有大面积的灰坑和灰层,文化灰层厚度有20厘米至100厘米,这处遗址目前尚未核定为文物保护单位。草褡裢湖为淡水,以前因人畜饮用湖水,遗址内频繁遭到踩踏,加之高原寒风的肆虐,表面暴露较多碎陶片,现在周边群众家安装了自来水,草场多处沙化,极少有人畜经过,遗址保存完整。

  民居、古村落,一部建筑的史书

  有人说,“建筑是一部重要的史书”。建筑写就的史书是客观的,很忠实地记载着各个时代人们的生活。住宅是最基本的建筑类型,它们遍布各地,凡有人烟处便有住宅。人们生活在千差万别的自然环境与历史文化环境之中。于是,住宅便要适应千差万别的自然条件、社会状况和文化传统。自然条件、社会状况和文化传统是通过人,也就是通过人的建造和人的使用来传达给住宅的。

  年先村苏先文土族民居,位于海东地区互助土族自治县东沟乡年先村的苏先文家。民居宅院大体呈长方形,南部无房屋,保存完整,具有土族民居的显著特点。此民居由土木结构二层楼房一栋、北房一栋、东房一栋等组成。宅院大门为南门,北屋、东屋为平顶土木结构平房,西为二层土木结构楼房,一楼面阔三间,进深一间利用地形,将二楼改在一楼后半部分的土崖上。一楼次间有楼梯通向二楼,二楼面阔三间,进深三间,木护栏为悬梁吊柱式样木雕,明间栏板有三组木雕,左为大象图案,中间为狮子滚绣球,右为龙图案,次间六组为暗八仙图案。明间为神堂,次间闲置。宅院南北宽19米,东西长25米。据调查,此土族民居始建于清代。

  要什道古村落,位于果洛藏族自治州班玛县。这个村落建在灯塔乡政府西侧第二台地上,南北为山谷地带,西为大山,东为灯塔乡政府,村落分布面积约12000平方米,南北长400米,东西宽300米,民居有三种建筑方式,即木头结构、石木混合、石头结构。村落内建筑皆为藏式建筑,一般为三层,也有四层,石木结构,下层为畜圏,二层为居住房,三层为储藏室。外有走廊及厕所,柳条编制围栏,一方面作为装饰,另一方面透气、防潮,主墙体由页岩石垒砌而成。一至三层阶梯为独木梯,四周窗户内大外小,用于防潮,房屋方向一般为坐北朝南。这个村落始建于清代,已有二百余年的历史,此类建筑在玛柯河流域多有分布。

  关注我省三普新发现文物系列报道之二:历史深处走来的辉煌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分类原则划分为六类,包括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及石刻、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等。

  我省第三次文物普查共登记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三百多处,这些近现代重要史迹见证了青海的辉煌。其中,地中四井、石油烈士纪念碑打破了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冷湖行委无文物的记录。

  英雄地中四,天下美名扬

  “英雄地中四,天下美名扬;东风浩荡时,油龙逐浪飞”。上世纪50年代末期,时任青海省副省长的李芳远陪同铁道部现场会议参观团到冷湖参观,他亲自为冷湖五号构造“地中四井”树碑,从此英雄的“地中四井”成为青海油田的骄傲!

  “地中四井”位于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冷湖五号构造一高点,东为五号老基地,南和西为高原荒漠,北面约15公里处为冷湖镇,该文物点以往未记录或登记过,系此次普查新发现。冷湖油田在上世纪50年代是青藏高原重要的产油、供油基地,在当时我国石油产量低下、国民经济处于暂时困难时期的情况下,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20世纪50年代初,地质部632地质队一分队到柴达木盆地寻找石油。地质队员跋山涉水,穿越茫茫戈壁。他们最初的落脚点是在一个小小的淡水湖边。这个湖很美,湖水很凉,蒙古族群众叫它“昆特依”,翻译成汉语就是冷湖。

  经过初期勘察,地质队员发现这一地区有成片的地质构造,于是地质队员从湖畔开始,自北向南一边勘探,一边按顺序命名为冷湖一号、二号……七号构造。1958年8月21日, 1219钻井队开始在冷湖钻井。9月13日,当钻头钻至650米深时,“地中四井”发生井涌,继而出现井喷,原油激情澎湃地射向高空,喷势如脱缰的野马,连续畅喷3天3夜,初步估算日喷原油高达八百吨左右。由于没有储油设备,出井的原油一时拉运不出去,探区指挥部只好组织人员筑堤储油,将喷出的原油围堵成了一片“油海”。

  “地中四井”的喷油,预示着一个新的高产油田的诞生,展示了柴达木盆地的石油工业具有广阔而灿烂的前景。闻讯冷湖喷油的喜讯后,远在玉门的“石油诗人”李季激动万分,他饱蘸笔墨,当即赋诗《一听说冷湖喷了油》:人人争把喜讯传/盆地原是聚宝盆/柴达木是祖国的大油田……喷油的消息和诗人的诗作传出后,全国各油田的建设者为之振奋,紧接着各路勘探队伍逐渐向冷湖集中。

  1959年2月20日,随着第一车原油从冷湖外运,柴达木盆地的运油车便络绎不绝。浩浩荡荡的油车如长龙一样,给这片沉寂的土地带来了勃勃生机。1959年春夏,时任石油工业部部长的余秋里和副部长孙敬文、康世恩先后到冷湖油田视察,望着一派繁忙景象的井架和不断涌出的滚滚石油,几位领导异常喜悦,同时明确指示开采队:“拿下冷湖油田,为柴达木石油工业大发展打下基础。”

  青海石油管理局党委随即决定,集中力量,猛攻冷湖油田,于是在集中人力的同时,相关单位陆续抽调四十多部钻机,在冷湖展开了轰轰烈烈的石油大会战。一时间,冰冷的冷湖沸腾了,戈壁滩上,红旗招展,人声鼎沸,机声隆隆,沉寂了千年的荒野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热闹景象。到1959年年底,冷湖油田年产原油近三十万吨,约占全国的12%,成为继玉门等油田之后的第四大油田。当年年底,冷湖炼油厂炼制的成品油开始运往西藏各地。

  之后的20年,“地中四井”累计产油达到32704吨,直到1978年1月才停产。

  “地中四井”使冷湖迅速崛起,并成为一个初具规模的石油城镇,犹如大自然在浩瀚的戈壁沙漠上展露出一个亲切而迷人的笑容。冷湖由于成为闻名全国的石油基地,也为了方便指挥作战,1959年,青海石油勘探局从大柴旦迁至冷湖,相继在冷湖成立了钻井处、采油处,建设了炼油厂、水电厂,局地质处、器材处、运输处、职工医院、社会服务处等,科研后勤单位也从茫崖、大柴旦迁至冷湖。

  将军楼,戈壁上的第一座楼房

  将军楼位于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尔木市,将军楼的建成成为戈壁上方圆千里之内矗立的第一座楼房。

  将军楼目前在将军楼主题公园内,四周为园林环境,遗址向南约二百米为格茫公路,遗址东南侧约一百五十米是天路纪念塔,向西约二百米为格尔木河。遗址包括主楼(办公楼)、附属楼(生活楼俗称飞机房)、大门三个组成部分,主楼为二层,砖瓦结构。附属楼(俗称飞机房)为砖瓦结构,附属楼中三个房间有木质地板。主楼上下各有三个房间,附属楼为生活楼,分布有客厅、书房、卧室、储物间、伙房等功能房9间。

  1954年春节刚过,慕生忠将军带领他的运输总队经过五天跋涉,来到了格尔木河畔。这里到处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却没有街道、树木和房屋。将军带领部队在这里安营扎寨,在荒原上建起了一间间窝子。1956年,人们才开始打坯,烧砖造房子,建造了这座将军楼。从此,格尔木告别了古老的蛮荒,有了改天换地的伟业。格尔木由茫茫的戈壁,变成了今天“半城绿树半城楼”的青海第二大城市,戈壁滩上的海市蜃楼终于变成了现实。

  中国鱼雷发射实验基地

  中国鱼雷发射实验基地,建造在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青海湖南岸151景区以北1000米的湖面上。这是我国第一个鱼雷发射基地,始建于1964年,1988年移交当地政府。鱼雷基地在出色完成历史使命后光荣退役,往日神秘的军事禁区如今成为旅游景点。现在这里只留下一座三层小楼,孤立在湖面上,建筑面积约五百平方米。中国鱼雷发射实验基地曾起到重要作用,据当地人讲,当时从青海湖南山瞭望,从发射台发出的鱼雷呈两条白线,向湖内延伸,场面十分壮观。

  关注我省三普新发现文物系列报道之三:青海文化惹人醉

  “青海文化艺术的形成,经历了一个错综复杂的发展过程,由于青海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它一方面受内地文化艺术的熏陶,另一方面又受西域等地多种文化的影响,在东西文化的长期交流融合中形成了鲜明的多元特色。”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乔虹说。

  我省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新发现的两千四百多处文物点,无疑为青海文化的多元性提供了最好的佐证。

  民族与文化密不可分

  青海在历史上就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当地的许多民族在中国民族史舞台上发挥过重要的作用。从西汉开始,各族人民就频繁交往,出现了交错杂居的局面。历代大批汉族通过从军、屯垦、任官、移民、经商等多种途径,从内地进入青海民族地区成为新的居民,青海少数民族也通过各种途径与汉族杂居。

  在青海的历史上,民族间的和亲、通贡、互市的史事,至今为人们所称颂。各民族在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密切联系中,互相依存,共同发展。各民族人民共同开发了青海大地,共同创造了灿烂的高原文化,为维护伟大祖国的统一和中华民族的兴旺发达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多元文化验证灿烂文明

  考古证明,早在新石器时代,青海先民的文化艺术活动就已相当活跃,并且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1973年,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上孙家寨村出土的舞蹈纹彩陶盆,内壁绘有3组5人连臂舞蹈图;1996年,在同德宗日又出土同时期舞蹈纹彩陶盆,内臂绘有两组分别为12人和13人的连臂舞蹈图。

  在青海的许多山岩上,先民还为我们留下了无数千姿百态的岩画,内容包括各种驯养及野生动物,狩猎与战争场面,武士形象及其他符号等,显示了渔猎和游牧文化的特征。

  汉代,青海开始接受中央王朝的统治。西汉汉武帝曾开辟古湟中地区,设立郡县。

  汉代以后,中原文化和鲜卑文化等进入青海地区,特别是随着南丝绸之路的开通,及其后吐蕃东进、唐蕃间的密切交往与联系,汉文化、吐蕃文化、西域文化及印度文化在这里与传统的羌人文化会聚融合,出现了多元文化并存和相互吸纳的特点。

  隋、唐两代佛教文化在青海迅速勃兴,佛雕、泥塑、石刻、砖雕等艺术品应运而生。元、明以后,寺院周边一时出现了许多以塑造佛像、绘制壁画、装饰寺院为主要职业的民间艺术家,寺院中也出现了专门从艺的僧人。

  多元的文化向我们诉说着这片土地上曾经的辉煌。

  追寻历史的脚步——我省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小记

  “实地调查是文物普查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普查工作最艰苦的部分。”有着36年考古工作经验的李国林说。

  作为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室的一员,李国林参加了我省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2009年3月至6月,李国林在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指导普查工作。当年4月初,调查小组一行5人,去海西的蓄集调查当地的文物情况。从德令哈出发时,下起了雪。“那个地方基本上没有人烟。我们到了那里天差不多也黑了,就露宿在了蓄集,第二天开展调查工作。”李国林说。

  “像这样的情况,对我们普查队员来说很普遍。”李国林介绍,“车上都带着露宿的装备,我们随时准备着风餐露宿。”

  正因为有了像李国林这样的普查工作人员,文物普查才能扎实推进。

  我省文物普查实地调查从2008年7月开始,到2009年12月结束,涉及地市级行政区域8个,县级行政区域43个,一线普查人员216人参与了工作。

  首次使用GPS定位仪等先进设备

  “这一次文物普查,我省首次使用了GPS定位仪等先进设备。”青海省文物局三普办公室的张元介绍。

  省“三普”办为各州(地)、县(市)普查办配置了手提电脑、照相机、GPS定位仪、扫描仪等仪器设备。各州、县根据本地实际需要,配置了台式电脑、扫描仪、移动硬盘,个别州、县,如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玉树藏族自治州、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还购置了“三普”专用车。经费和设备得到保障,确保“三普”工作的顺利进行。

  为确保文物普查质量,提高“三普”人员技术水平,2008年年初,省“三普”办在西宁市举办了为期8天的全省“三普”培训班,邀请全国文物普查办公室业务指导组专家乔梁及省内历史、考古、古建筑等方面的专家讲授普查的相关基础知识和技术规范等内容。

  为保证我省“三普”工作的顺利推进,根据人事变动及工作需要,省“三普”办及时调整充实省“三普”办工作人员。为确保“三普”工作的科学性、规范性,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不间断向全省8个州地市派出业务指导员对各地“三普”工作进行现场指导。

  普查日记,记录工作的酸甜苦辣

  为了确保文物普查工作的顺利开展,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要求普查队员们以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每天工作的点滴。“普查日记,不光普查队员们要记,我们的指导员也要记。”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贾鸿键说。

  “2009年8月6日,星期四,晴。今天我们继续到角加村调查备战电台。经查访,村民杨元明(男, 69岁)、学校蒋老师对此处了解甚多。据杨老回忆,此处是青海广播电台的备战电台……学校东面有一平房。进入洞内,漆黑一片,什么都看不见,我们只能靠手电筒开展测量。山洞内用于建机房和其他设备的安装。1.平房内朝东:洞口长10米,宽2.5米,高5米。2.拐弯朝东南:宽5.3米,高5米,长30米,用来安装电台。3.分岔洞,出口朝南:宽1.5米,高2.8米,长40米。地下挖有宽1米,深1米至1.5米的槽沟,原是向洞内装电缆用的。洞内原来装有换气机,因为洞内安装的机器多,运行时产生的热量散不出去,又闷又热,里面的工作人员如在蒸笼里一般,便用此来进行换气散热。4.教学楼北面山脚也有一洞,铁门紧锁。据村民讲,里面曾是煤油机和柴油机机房,用于特殊情况下的应急之用。洞里有十几个变压器。5.GPS测点……此处登记完毕后,我们又向另一个地方进发。”这是海东地区平安县文化馆25岁的任继英写的一篇普查日记。

  “像这样详尽的日记,几乎每个普查队员都有一本。”平安县文化馆馆长许显成说,“对于文物普查工作,我们每一名队员都非常认真,不但圆满出色地完成了普查任务,还通过写日记的方式给自己留下了一份详尽的参考资料,对今后的工作很有帮助。”

责任编辑:本站编辑
  • 推荐关键字:青海 文物普查
  • 收藏此页 | 大 中 小 | 打印 | 关闭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中国收藏指数网的立场,也不代表中国收藏指数网的价值判断。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已有0条评论)
昵称: 匿名发表:
内容:
南艺美院专家学者访问台湾艺术大学(图) 南艺美院专家学者访问台湾艺术大学(图) 新国博免费开放6大展 新国博免费开放6大展 “后母戊鼎”改名后首展出 魂在淡彩浓墨间(图) 魂在淡彩浓墨间(图) 中翰清花将拍卖可能出自圆明园里的燕子罐(图) 中翰清花将拍卖可能出自圆明园里的燕子罐(图) 紫砂茗壶 紫砂茗壶 文人雅韵(图) 瀚海、天宝楼联合推出春季拍卖“燕京八绝传承人艺术精品”专场(图) 瀚海、天宝楼联合推出春季拍卖“燕京八绝传承人艺术精品”专场(图) 旅欧日记——陈立勋欧洲水彩写生展(图) 旅欧日记——陈立勋欧洲水彩写生展(图) 先锋绘画、先锋音乐对决在激情雨中——井士剑、谢海近作展开幕 先锋绘画、先锋音乐对决在激情雨中——井士剑、谢海近作展开幕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服务条款 |  法律声明 |  隐私声明 |  诚聘英才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版权所有 中国收藏网 ©2002-2010 浙B2-20080195 E-mail:web@socang.com 客服热线:0571-87068182 客服QQ:328271981 业务合作:0571-87020040/28057171/87242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