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文化景观遗产范围如何划定?西湖最具代表性的史迹有哪些?西湖文化景观又是如何形成与演变的……昨天,由杭州市规划局(杭州市测绘与地理信息局),联合西湖风景名胜区管委会,制作的首张《西湖文化景观及相关遗存分布图》新鲜出炉。西湖凭什么能申遗成功?大家通过这张图就能一目了然。
1500份西湖文化遗产图今天免费发放
“这是一份专题性地图,是公益性的,免费发放,市场上暂时还买不到。”杭州市规划局一位负责人说,如果有需要,以后可能还会出版英文版等各种版本的地图。
从今天上午9点起,市规划局将免费发放1500份《西湖文化景观及相关遗存分布图》,大家可以前往杭州市城市规划展览馆(钱江新城市民中心裙楼L座)、西湖博物馆(南山路89号)领取,这两处各发放750份,一人只能领取一份,领完为止。
西湖文化景观是如何形成与演变的
西湖文化景观究竟是如何形成和演变的,大家可以在地图上了解大概。
西湖文化景观的整体发展过程可根据起普世价值的形成过程分为6个发展阶段。
唐宋初创时期(9—12世纪),西湖文化景观在唐代白居易与宋代苏东坡的直接作用下,伴随着与杭州城市发展直接关联的历次西湖大规模疏浚工程与造景活动,融合了五代佛教禅宗和唐宋文学艺术的文化因素,景观格局和要素初具规模。
南宋成型阶段(12—13世纪),南宋建都临安(杭州),西湖景观随着都城的建设进程和经济文化的繁荣,获得了巨大的发展。以13世纪“西湖十景”四字景目系列题名景观的产生为标志,“杭州西湖文化景观”这一在景观设计、有机演变、关联特征上具有代表性价值的中国江南大型山水园林景观在此期形成。
元代维系阶段(13—14世纪),蒙古统治者视西湖为祸国尤物,对之“废而不治”。西湖因缺少疏浚和景观建设,淤塞严重。在此背景下,西湖景观依然发挥着精神家园的作用,成为文化人寄托复杂的思想感情、享受精神审美的场所。
明代复兴阶段(14—17世纪),明代的文化发展具有强烈的“唐宋文化复兴”倾向,南宋成型的西湖景观因此受到文人和画家的关注,相关的营造和诗文活动逐渐兴起,对西湖景观的设计营造和文化内涵阐释逐步复苏到原有的水平。在明代修建而成了西湖景观中几处标志性的景观要素:三潭、小瀛洲、湖心亭、锦带桥等。
清代鼎盛时期(17—19世纪),杭州继续为浙江省会,在康熙、乾隆等皇帝多次巡幸、题咏西湖的影响下,西湖及其周围寺庙道观得到了全面的疏浚与修葺,西湖景观达到全盛,“西湖十景”正式获得了皇家钦定。
近现代振兴阶段(20—21世纪),西湖被认定为重要的国家文化遗产,景观的真实性、完整性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和管理,其精神栖居功能继续传承和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