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杭州西湖全景。
天下西湖三十六,就中最美是杭州。
杭州之美在西湖。今天,“西湖文化景观”成为世界文化遗产。记者走近西湖文化的研究者、建设者、记录者,倾听他们讲述西湖成功申遗背后的故事——
眼中山水之湖
“这一天,我整整盼望10年了!”杭州老房子研究专家仲向平今夜无眠。与西湖打了半辈子交道的仲向平,亲眼目睹了“西湖西进”多项改建工程。“自然山水,是西湖景观的自然载体和组成要素。”在仲向平看来,每一株小草、每一棵老树、每一幢老房与堤岛、桥涵、亭台、楼阁交融渗透,共同构成了西湖景观山水优美、人文荟萃、内涵丰富的特点。包括那些主要分布在灵隐、天竺、吴山以及孤山一带,有着300年以上的香樟、枫香、苦槠、银杏,还有珊瑚朴、龙柏、沙朴、腊梅、花楸、黄连木等数十个品种,这些古树名木也共同见证了西湖周边在历史时期植被茂盛、植种丰富的良好自然生态。
而那些历经风雨侵蚀的老房子,则更多地见证了西湖申遗的每一天。这些年,在对环湖周边老房子的寻找研究中,仲向平先后出版了《杭州老房子》等6部著作。西湖的整体发展过程大体可分为6个发展阶段:自13世纪成型以来,其遗产价值主要体现在整体空间布局和6大类景观价值要素上,包括:西湖自然山水、城湖空间特征、两堤三岛景观格局、“西湖十景”题名景观、西湖文化史迹、特色植物景观,分布于杭州城市西部的西湖及其周边群山共33.22平方公里的范围内。这些布局和要素展现了景观的演变过程,佐证了重要历史事件的发生和重要历史人物的活动,是有机演进的活遗产。
心中人文之湖
“西湖虽是一个自然湖,更是一个人文湖。”在浙江资深旅游专家何思源眼里,西湖的自然美折射出中国传统哲学、美学、人文、建筑等诸多文化理念,而它的人文美则渗透了许多自然的、物候的意象。作为自然和文化高度复合的产物,一千多年来西湖一直保持着历史的原真性,其基本元素和符号既没有被湮灭,也没有被改变。
“也正是这一点,西湖才有别于其它的自然湖泊,每年吸引着数以万计的海内外旅游者纷至沓来。”何思源说,西湖的唯一性和独特性,用通俗的话来表达,就是与世界上以自然景观著称的湖泊相比,西湖的人文景观是最多的;与世界上以人文景观著称的湖泊相比,西湖的自然景观是最美的。西湖是自然美与人文美完美结合的典范。
“西湖申遗成功,实现了浙江世界文化遗产零的突破,意义重大。”曾是西湖申遗专家组成员的林正秋教授感慨万千:申遗难度之一,也就在于西湖的一大优点——靠近城区。因为离城区越近,西湖周边环境越容易受到影响。就像世界遗产——威尼斯和泻湖,也有保护难题。好在杭州一直努力平衡城市发展与西湖保护的关系,申遗启动后,西湖保护力度不断加强。
林正秋评价,连续10年的西湖综合保护工程,对西湖周边环境的整治,对西湖历史文化遗迹的保护,成效明显。在保留西湖景观完整性、真实性的基础上,改善了西湖水质和生态,古色古香的湖岸景观也得以恢复,更好地衬托出自南宋遗存至今的西湖独特山水文化景观。
镜中梦幻之湖
西湖申遗历程逾十载,有一个人则用了三十载,追寻镜头里的西湖梦。
这个人就是64岁的杭州摄影家郑从礼。“听到西湖申遗成功,很是激动。我和杭州的西湖梦都圆了!”
郑从礼与西湖结缘的故事很神奇。1973年,在上海当兵的郑从礼在探亲途中路过杭州西湖。虽然只在西湖停留了短短一日,却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那一天,这位已在上海摄影界颇有名气的年轻人暗自下了决心,为了拍好风光旖旎的西湖,一定要来杭州定居。1981年,郑从礼终于如愿以偿调动到了杭州,开始拍摄西湖。
走进郑从礼的书房,书架上摆满了拍摄西湖得来的荣誉——他的西湖风光摄影作品成为《西湖文丛》等众多图书的封面照片,印上了西博会的收藏门票,斩获首届郎静山摄影金像奖……30年寒暑交替,不变的是对西湖的守望和热爱。2000年,为了能抽出更多时间拍西湖,工龄已满30年、只有52岁的郑从礼,提前8年退休,专心摄影。
西湖文化景观中的最重要元素——创始于南宋的西湖十景,当然也是郑从礼最重要的摄影内容。为了捕捉到中秋夜最完美的“三潭印月”夜景,他花了十多年的时间。“2003年中秋,我才拍到最满意的作品,当时人和相机都差点掉进湖里。照片里,一轮皎皎明月、烛光闪烁的石潭以及水中的倒影形成完美构图——上千年前定下的西湖十景如今依旧经典耐看。”提起拍摄往事,老郑依旧着迷。“现在我正在写一本《西湖梦圆》的书,回顾我拍摄西湖的历程。但愿西湖作为世界文化遗产,成为更多人梦寐以求的地方。”郑从礼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