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称洛阳盗墓行为失控 监管部门被指不作为
http://www.socang.com 2011-07-01 09:57 来源:新闻晨报
晨报特派记者 李晓明 洛阳报道
核心提示
洛阳,古中原文化盛极之地,十三王朝建都之所,历朝以来,王子皇孙,达官贵人,连同他们的尸骨和财富长眠于此,让洛阳“几无卧牛之地”。
盗墓,一项古老而神秘的行当,一种文明的自毁现象。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历代盗墓者将文明掘成碎片,“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当古都洛阳遭遇疯狂盗墓,一场场涤荡文明的悲剧无可避免。
晨报记者历时一周,在洛阳深入调查。现状令人触目惊心:炸药开顶、化墓为田、腹底藏棺、荒草丛生……在洛阳连日所见,尽是文物惨遭破坏之状,令人痛心。古都洛阳在近乎“全民盗墓”的疯狂盗掘下,早已千疮百孔,十墓九空。更为可怕的是,盗墓在当地几乎处于失控状态,相关监管部门基本采取“无为而治”的态度,这究竟是一场怎样的盗墓谜局?又有着怎样不为人知的内幕? “洛阳盗墓风云晨报调查”系列报道将陆续为读者拨开迷雾。
地点:洛阳市郊3公里处
整整一个小时,盗墓贼对过往车辆视而不见
小李村边的一片空旷地。一辆摩托车载着两名男子飞驰而来,后座上的人扛着一副长长的工具。两人下车,来到空旷地中间,用工具向地下挖掘,一边挖一边翻看掘上来的泥土,挖掘良久,一名男子拿出手机打电话,通话结束后两人上车离开。整个过程持续近1小时,路边间或有车经过,但他们视而不见。
“他们都是盗墓贼,这块地不知道已被多少人挖过多少遍了。”附近居民告诉记者,这块地在去年秋天被一家企业征用,说要建一个物流园区,但到目前仍没开工,于是成了盗墓贼的乐土。“从去年到现在,经常可以看到有人来挖,晚上挖白天也挖,反正没人管。”
这块近500亩的空地上,场中间垒起了一个个黄土堆。“每一个土堆就代表着一个盗洞。”记者走近细看,土堆的中央果然都是洞,大小、深浅不一,有的洞口已结了一层蜘蛛网。从洞里翻上来的土堆中,还不时能找到瓦砾残片和碎骨残片。
“土垒起来的是盗洞,周边小的是探洞,都是用洛阳铲挖出来的。”记者的脚下,密密麻麻全是小洞,直径约6厘米,纵横有序。整个空地上盗洞有五六十个,探洞数百个,用“千疮百孔”形容一点不为过。
地点:邙山上
每个皇陵都有盗洞,现在用定向爆破
一望无际的麦田里,耸立着一个个圆锥形的土堆,当地人告诉记者,“那些都是皇陵。”“生在苏杭,死葬北邙”,历朝的皇子皇孙生前尽管向往苏杭天堂般的生活,死后仍执着葬于风水宝地邙山。
记者攀上一处皇陵,在陵墓顶端赫然发现一个直径超过80厘米的大洞,原本比较平坦的皇陵表面也开始向这个洞口凹陷。“这个洞是炸药炸出来的。”洛阳刑警老李一眼就看出名堂:“你看洞口边还残留着火药的痕迹。”据他介绍,现在盗墓的手段越发高明,以前主要靠挖,但是费时间,尤其是遇到保护措施很好的皇陵,后来便开始用火药炸。
“爆破需要专业的技术,不然一容易伤人,二容易伤墓。”老李透露,盗墓贼炸皇陵,首先要勘查好墓室的位置,选好爆破点。然后再用竹子或洛阳铲将火药一层层地送进去,垂直定向爆破。“呯”地一声爆炸,一个盗洞就形成了,然后人再钻进去盗墓,上面的人还要用鼓风机给墓里面的人送氧。
在邙山上记者实地调查了四五座皇陵,发现每座皇陵上至少有1-2个盗洞,绝大多数盗洞依然裸露着,没人去填平。“盗洞造成皇陵土层破坏,容易塌陷。下雨的时候,雨水倒灌进去,里面还有文物的话,基本上是一种毁灭。”
地点:送庄乡庄稼地里
秋天玉米杆半人高时,盗墓进入黄金季节
成片的小麦早已收割,只余下满地的秸秆,金灿灿很耀眼。“看,你脚下有个探洞。”走在小麦地里,老李突然冒出的话让记者冷不丁地吓了一大跳,低头一看,在小麦杆子旁边,果然隐藏着一个探洞,圆柱形的黄色泥土证实又是洛阳铲的杰作。在这个探洞附近,又陆续发现了其他几个探洞。“这附近肯定有个盗洞。”老李一边说一边在麦田里探寻,多年的刑侦经验让他坚信前方一定还有新的发现。记者跟着他在麦田里循着探洞的痕迹搜寻,走了二十多米后果然发现了一个大的探洞。这个探洞一眼看不到底,用卷尺绑了手电放进去,竟然有十米深,而且从土层的新旧来看,显然是近期才挖的。“等到玉米杆子长起来的时候,盗墓就进入活跃期了。”在田里劳作的村民告诉记者,现在小麦刚收,田里空荡荡的没个遮拦,探洞只是盗墓贼前期勘察时打下的。接下来地里要种玉米,等到秋天玉米杆子长到半人高的时候,盗墓贼就会进到天然的青纱帐里挖墓了,因此秋天也是盗墓的黄金季节。“只要不是在自己田里挖,看到也不说;发现在挖自己的田,对方会赔个百来元钱,然后把洞填上就行了。”村民说。
地点:平乐镇妯娌村
“大冢”已十墓九空,被村里人当做停尸房
一座座圆锥形土堆伫立在麦田里,孤零零的很是醒目。当地人把它们叫做“大冢”,盗墓行话称其为“封土堆”。
记者看到,这些大冢四周几乎全部都有大洞,一些洞口还被用砖头或者沙袋堵住,透过缝隙,可以看到某些大冢里藏有棺材。记者从一个较大的洞口钻进一个大冢,进入大概有七八米深,在洞内发现,整个大冢四面都有一个洞口,通向中央。洞里结满了蛛网,地上多是麦秆残渣。
在另一个大冢里面,记者进入后发现空间更为宽阔,洞穴一角赫然摆放着八口棺木,七大一小,另一边则堆满了一地的农药瓶子。除了横向的几个洞口通向外界外,洞里面还有一个垂直向下的洞口,深近5米。
大冢里究竟藏着怎样的秘密?
村里老人告诉记者,这些大冢里大多葬着皇亲国戚,但是位置醒目,历朝都是盗墓者的明靶子,被盗不计其数,基本“十墓九空”。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人将这些大冢改造成了堡垒,所以有几个出口。现在,村里人将它们当成了停尸房,里面放的棺材,基本上是夭折或者横死之后,还不能入祖坟的人。至于大冢里向下挖出的洞,就是盗墓者留下的盗洞。
国家级保护文物邙山陵墓群只剩1/3
这样一片千疮百孔的墓穴群,竟然是国家级保护文物!
记者了解到,2001年6月,邙山陵墓群就被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片保护区域覆盖到洛阳市、孟津县境内东西长近50公里、南北宽约20公里的邙山。包括了孟津和偃师以及洛阳市的西工区、老城区、洛龙区等5个区,涵盖了20多个乡镇,360多个自然村。
当地文物部门2003年开始对邙山陵墓群进行普查,到2007年结束,原先有的960多座封土墓,仅剩下330多座,三分之二都消失了。2007年之后,文物部门再复查发现,古墓正在以每年七八座的速度消失,“工业生产、百姓生活、自然破坏都是原因。”比如老百姓为了耕地,将大冢一点点地“蚕食”,仅朱家仓村一村,原有的100多个墓冢骤减至10多个。
破坏只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则是保护不力。一名知情者向记者反映,国家级保护文物每年都有专项维护资金,但基本没见有什么保护措施,连每个陵墓的主人都没法查明。“几年前在大冢上种了些树,维持水土,种了也没人管,几年下来大半都死了,上面仍是光秃秃的,杂草丛生。”
盗墓工具洛阳铲满大街有卖还可定制
生产破坏只是伤其肌肤,而盗墓破坏却是毁其根本。在洛阳的当代盗墓史中,处处可见洛阳铲的身影,这个原本为考古发掘而制的专业工具,却成了盗墓贼手中攫取文物的作案工具。
洛阳附近的小李村,据传大名鼎鼎的洛阳铲是该村一名叫李鸭子的村民发明的。走进村口,一眼就看到“老葛探铲”的招牌,旁边还有一家“孙记洛阳铲”,都附了电话号码。探铲就是洛阳铲,走进店铺,大小形状不一的铲刀和拉杆堆满屋子。老葛说,8寸探铲25元,12寸90元,15寸120元,更大的上百元不等,50厘米的木拉杆15元,钢筋螺丝杆每米20元,“如果你搞批发还能便宜。”
除了大小尺寸俱全,更方便的是还可以定制。老葛称,可以根据客户的特殊需要,制成特制的洛阳铲,“一切都是为了挖掘方便。”他告诉记者,在洛阳,盗墓基本上是半公开的行当,洛阳铲也属于公开售卖工具,在洛阳盗墓界,流传着口号“拿起洛阳铲,发家去盗墓,致富靠文物”。来这里买洛阳铲的可不是什么文物工作者,很多都是干盗墓这行的。
责任编辑:本站编辑
- 推荐关键字:“盗墓”
- 收藏此页 | 大 中 小 | 打印 | 关闭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立场,也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价值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