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墓质疑声背后的利益纠结 专访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刘庆柱教授
http://www.socang.com 2011-06-23 14:12 来源:东方收藏
编者按:2009年12月27日,河南省文物局在北京举行新闻发布会宣布:安阳县安丰乡西高穴村抢救性考古发掘的一座古代墓葬,经专业考古学家、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体质人类学家等多学科专家最终确认,认为是魏武王曹操高陵。2010年1月13日曹操高陵考古发现被中国最高的哲学社会科学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的“考古论坛”评为2009年度中国六大考古发现之一。与此同时,围绕曹操墓真伪的质疑声连绵不断、此起彼伏,并由此演变成了一起2010年的社会文化事件。此后,2010年6月11日,曹操高陵考古发现又被评为国家文物局主持评选的2009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本来一场围绕曹操墓的争论可以尘埃落定,但是从“质疑”到“造假”,关于对“曹操高陵”的否定越来越“升级”,当泡沫吹到一定时候就自己走向其另一方面。现在可以说,曹操高陵的考古发现已尘埃落定,但由此引发的一些社会问题却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思考:原本一个并不复杂的学术问题,为何有如此多的人介入?这场质疑声背后隐藏着怎样的个人利益及地方利益?今后再有类似曹操墓的历史名人墓葬或故里的问题出现争论时,该如何正常开展学术性的探讨?近日,本刊记者在上海就此采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考古学家刘庆柱教授。
本刊记者:刘教授您好,自2009年12月27日河南省文物局新闻发布会宣布在安阳发现曹操墓后,质疑声一直持续不断,一个学术性问题演变成了社会事件。您怎样看待这件事?
刘庆柱教授:历史终究要恢复到它本来的面目,作为一名考古工作者,我是深信不疑的。
本刊记者:曹操墓的发掘原本是一个学术问题,但是却演变成了一个激烈的社会事件。您认为是什么原因造成如此众多的人介入到曹操墓的争论中?
刘庆柱教授:围绕曹操墓发生如此大的争议,我认为是有一定原因的。历史上曹操不仅是一名卓越的军事家,还是出色的政治家和文学家,这在中国的历史上是独一无二的。同时我们还应该看到,作为历史人物的曹操,在历史上的形象反差也是最大的一个。在宋代以前曹操还是正面的形象,比如在《三国志》中所描绘的曹操应该是个英雄形象;唐太宗征高丽路经曹操高陵时,还专程祭拜曹操墓;北宋初年,赵匡胤专门修缮了曹操墓。以后情况发生了变化,程朱理学的流行,正统观念的推崇,与此相悖者被予以否定。曹操恰恰就被当成了正统观念叛逆与叛臣贼子的代名词。曹操的奸诈已经从生前的“阳间”发展至“阴间”,曹操为自己设立了“七十二疑冢”是其集中反映。
本刊记者:我们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即在后期的历史中,曹操的形象在民间受关注的程度却是非常高。
刘庆柱教授:是这样的,这是一个很有趣的现象,也正是曹操的个人魅力所在。在古代的说、拉、弹、唱等民间艺术形式中,都有描绘曹操的,可见曹操在民间的形象是深入民心的。在历史谜化曹操,诗化曹操,冷热反差变化非常大,也说明了历史上曹操的形象独一无二,如此评价并不为过。至于现代影视对曹操的演绎更是数不胜数。
本刊记者:自从曹操墓发掘后,我们注意到这本是一个学术性的问题,却演变成了一个涉及到法律等一系列复杂性的社会问题了,您认为深层次的原因是什么?
刘庆柱教授:曹操墓是2009年年末确认的。而近年来社会公信力下降,假药、假酒等事件层出不穷,必然影响到学术领域,而此前的“周老虎事件”,也使学术的权威性受到损害。
本刊记者:有人说争论的根源都是因为有经济利益在背后驱使,您对此怎么看?
刘庆柱教授:从科学发展的视角,对一些历史遗迹进行讨论,我认为是必要的、无可厚非的。但是这首先要建立在遗迹真实的基础上。也就是说如果这个历史遗迹是人为制造的,那么从商业角度来说已经侵害了消费者的利益,消费者可以向消费者协会投诉,批准的相关部门的行为将是违法的。如果说历史遗迹不是假的,而被无端地说成假的,那么说假的人就要承担相应的责任。
本刊记者:有些媒体报道称,曹操墓从“疑似”到宣布“确认”仅仅发生在两个小时之内,在对待曹操墓的确认问题上很轻率,违背了科学的严谨性。事情的真相是怎样的?
刘庆柱教授:在这里我要借《收藏快报》和《东方收藏》澄清一些事。2009年12月27日上午11时之前关于曹操高陵考古发现新闻发布会宣布曹操高陵的考古发现,中央电视台中午12时午间新闻播出了此消息。但是此前两小时却在当天上午10时电视台播出了安阳考古发现“疑似曹操墓”的消息,这就给一些人造成了确认曹操墓过于仓促的印象。其实这与考古发掘单位和新闻发布会毫无关系,应该是相关安排方面的一些问题。
本刊记者:在这之后关于曹操墓真假的争论就层出不穷,其中深圳某电视台播出了马未都先生的质疑,认为将盗墓者手中的文物当成鉴定曹操墓的依据,是没有科学道理的。他的说法代表了当时反对派的一种观点。
刘庆柱教授:其实实际情况并不是像上面说的那样。曹操墓自2005年起就多次被盗,墓室也受到了严重损坏。考古发现墓里出土了7个刻铭“魏武王常所用”石牌,加上盗墓者交出从该墓盗掘的一个“魏武王常所用”石牌,一共是八个,新闻发布使用的是考古出土的资料,绝不是仅仅依据从盗墓者那里得到的石牌,这是误解。12月29日,有媒体称“业内人士”认为,曹操墓里出土文物“太新”。但是那位“业内人士”不清楚,对文物的辨识不应完全从新旧上去进行判断,因为文物保存环境会形成文物的不同“品相”。
本刊记者:所以您说出了“业内人士要说业内的话,不是专业人士说任何话都可以”,专业人员有义务作好解释。您的话被一些媒体描述成“刘庆柱与XX专家的PK”。
刘庆柱教授:是的,我说过这话。我的本意是作为一名科学工作者,所说的任何话都必须是建立在严谨的科学调查、研究基础上的。只有这样才能够对受众负责,对科学负责,对自己负责。同时我想说的是,要探讨就必须在科学的基础上进行,否则说再多的话有何意义?
本刊记者:民间学者倪方六等二十多位民间专家开会,认为掌握了很多证据,证明曹操墓是假的。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还发现一个戏剧性情节,即有一个以“闫沛东”为名,以您的相片为背景的博客建立,使这起争论变得更加扑朔迷离。您知道这件事吗?
刘庆柱教授:我是后来从朋友那里知道的,我认为学术探讨就是学术探讨,搞这么多的花样不太好。从整个事件来看,我感觉是不是有人在误导媒体、借机炒作自己?
本刊记者:对于曹操墓的争论,就像一部连续剧总有新的剧情发生。您曾想到这些事情的发生吗?
刘庆柱教授:我没想到事情会发展到这个局面,这是令人很无奈的,我只能说学术争论不需要这样。现在曹操墓的争论已经加入了太多非学术因素,其性质已经不是什么学术讨论了。媒体发布消息时要对社会负责,对公众负责,一些文化人在媒体发表学术言论要对科学负责,对自己负责,这是我一直坚持的看法。
本刊记者:此次安阳发现曹操墓后,一些地方也称发现了曹操墓。比如,安徽亳州也召开了一个曹操墓研讨会,就认为曹操墓在其辖区内,您认为他们的说法如何?
刘庆柱教授:有些人认为,因为安徽亳州是曹操的故乡,所以他去世后墓地应该在故乡,理由是中国人有“叶落归根”的习俗。但是事实是,中国古代历史传统不是这样,因此决定了曹操墓并不在亳州,曹操死后也绝不会葬在故乡的。
本刊记者:您为什么这样肯定?
刘庆柱教授:朱元璋是凤阳人,他去世后也没有葬在凤阳,而是葬在了南京。中国历代君王都有天下“莫非王土”的观点,整个天下都是他的,所以他们去世后只会葬在首都。
本刊记者:目前,这起曹操墓的学术争论也好,争吵也罢,都将随着国家文物权威部门的最终确认而告一段落。在经历了这场纷争之后,您对今后再出现类似曹操墓的热点问题时,有什么好的建议?
刘庆柱教授:首先,对于历史名人的墓葬地或故里的探讨应是学术性问题,学术问题要尊重科学,在必要学术规范中进行;其二,对于历史名人的墓葬地或故里的态度,不应以地域来模糊事情的真实面貌,而应建立在科学考证的基础上;其三,讨论历史的前提应是尊重历史事实、尊重历史规律,不应加入一些其他非学术因素,比如经济因素等等;其四,参与涉及上述文化遗产的学术研究,要尽可能充分掌握考古资料、历史文献资料,要对相关学科的发展有较为全面、深刻的了解。
编后:曹操墓的发现本是一个很单纯的学术问题,却“八卦”一般演绎出了如此多的“故事”,着实令人慨叹。在探究历史事实的真相时,我们是否该有足够反思?在对待民族历史文化上我们的态度是否严谨?我们的出发动机是否经得起历史的考验?毋庸置疑,在历史事件争论的背后,国家有关专业部门的态度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依据充分,态度鲜明,将是引导学术良性探讨和“平息”无聊纷争的重要一环。作为大众媒体,要以社会公信力作为自己的职责,而不应以找“噱头”炒作,更不应受经济利益的驱使。今后,中国还将不断出现类似曹操墓的事情,在探讨这类历史热点事件时,我们可以进行社会性的讨论,但是同时更应该注意科学性、学术性的探讨,否则加入了众多个人利益因素的探讨,最终将演变成“一锅粥”式的无聊争执,影响到的将是中国文化的最终确定性。
责任编辑:本站编辑
- 推荐关键字:曹操墓
- 收藏此页 | 大 中 小 | 打印 | 关闭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立场,也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价值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