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泠印社社长印象:吴昌硕被公推为首任社长
http://www.socang.com 2011-06-17 13:59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西泠掌门人 幽兰满庭香——西泠印社六任社长印象
作者:王佩智
西泠印社,于1904年由丁辅之、王福庵、叶为铭、吴石潜等金石篆刻家在杭州发起、创立,是中国第一个专事篆刻艺术的全国性社团组织。人以印集,社以地名,故名西泠印社。它以“保存金石,研究印学”为宗旨,凝聚起一大批海内外著名金石书画大家,是世界印人心中的艺术圣地,历来被世人誉为“印学重镇,园林精华”,有“天下第一名社”之誉。一方小印连天下,秦篆汉隶述古今,西泠印社风云国际印坛百年。2009年,西泠印社入选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1913年至今,西泠印社历经六任社长举旗掌舵,文脉相传,风雅绵延。
吴昌硕:艺坛巨擘展魅力
经过十年营建,西泠印社声誉鹊起,1913年,吴昌硕被公推为首任社长,撑旗领路,社会影响日渐广远。
吴昌硕(1844—1927),浙江安吉人,初名俊卿,初字香朴、香圃,又字苍石、仓石、昌硕、昌石,号缶庐,寓居上海。其诗、书、画、印被世人誉为四绝,他博采众长,自成一家,门生弟子遍布天下。他书法笔力遒劲,气势磅礴;篆刻钝刀直入,苍劲雄浑。他将书法、篆刻的行笔、章法、体势融入绘画,形成独特的“大写意”画风,在清末民初海派画坛占据突出地位。
吴昌硕对西泠印社有着特殊的感情,热心参与社址文化建设,他多次来印社创作、交游,留下大量墨迹。从1913年他担任社长到1927年故世的15年间,正逢民国初年社会变革、军阀混战的动荡时期,偏居孤山一隅的西泠印社,恰恰是基本建设规模速度最快的时期,兴土木,建亭阁,凿岭开道,植竹布梅,大致成型。西泠印社层峦叠翠,错落有致,尤其在亭阁间、摩崖上,吴昌硕留下的墨迹,别有风韵。他先后两次为西泠印社书写篆书“西泠印社”匾额,为观乐楼留下“印讵无原读书坐风雨晦明数布衣曾开浙派;社何敢长识字仅鼎彝瓴甓一耕夫来自田间”的长联,遁庵“天帱地载;山高水长”联对,并书写“返朴精庐”、“金篆斋”、“馔籕簃”、“岁青岩”、“潜泉”等苍劲擘书。他撰写了《西泠印社记》、《隐闲楼记》、题襟馆《研林诗墨》壁刻、仰贤亭《印人画像》壁刻等题记。1915年他创作国画《西泠印社》。1921年,印社将日本著名雕塑家朝仓文夫所塑吴昌硕头像筑龛藏于“小龙泓洞”,取名“缶亭”,暗喻甘于清贫,潜修金石书画之意。1923年春,吴昌硕题画“送子观音像”石刻。西泠印社大量以吴昌硕所撰的楹联、匾额、铜像、石刻置为文化景观,如画龙点睛,客观上扩大了西泠印社的社会影响。
对西泠印社的未来社团建设,吴昌硕提出了明确的指导思想:“顾社虽名西泠,不以自域。秦玺汉章与夫吉金乐石之有文字者,兼收并蓄,以资博览考证,多多益善。”他以开放的恣态,拓宽印社的发展视野,团结、聚合国内著名书画篆刻家,引进海上题襟馆书画会入驻进行互动。积极推动与日本书画篆刻界的交流,发展吸收日本社员,确立了西泠印社的国际地位。西泠印社以金石文字为主的文物收藏、印学论著的收集整理工作,伴随山川雨露图书室、福连精舍等专门建筑设施的建成而全面展开,特别是收藏的出土于浙江余姚客星山的“浙东第一石”——“汉三老忌日石”碑,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字研究价值。1921年秋,该石碑被日本文物商从杭州外运之际,在吴昌硕的影响和带动下,西泠印社发动浙沪两地政要、名流、社友集资将其赎回杭州,并成为镇社之宝。吴昌硕作《汉三老石室记》,以志其事。此后,西泠印社又逐步收藏有魏、周、唐、宋、元、明、清等时代的碑刻及汉画像石、仿石鼓等,对印学研究、文字考古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吴昌硕这些富有远见的建社指导思想,在今天仍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吴昌硕对西泠印社园林建设也提出过具体指导意见。1927年夏天,84岁的吴昌硕最后一次来西泠印社,在观乐楼小住。他看到规模初具的西泠印社园林觉得美中不足,便对主持社址建设工程的叶为铭说:最好有个后山门,有路通到里西湖,既方便游人进出,也能体现西泠印社的儒雅大气。于是,印社成员便在杂树丛生的山坡上,披荆斩棘,开辟了后门通道和石坊,西泠印社的外部形象为之一变。
西泠印社的文化活动,因为吴昌硕的参与而备受世人注目,使人们在了解西泠印社丰富的文化内涵时,也为一位艺术大师个人的艺术魅力所感染,从而使西泠印社在不足六亩的地盘上,在较短的时间里得到迅速发展。西泠印社可谓光艳照人,声名远播。
马衡:艰难时期撑大旗
吴昌硕逝世后,西泠印社之社长一职空缺近20年,主要原因是20世纪30年代后,社会动荡不安,日寇占领杭州,民不聊生。西泠印社这片文化绿洲也难幸免,活动无法开展。1947年秋,在西泠印社补行成立40周年纪念会上,由西泠印社创始人之一的王福庵提议,推举远在北京的马衡担任社长。
马衡(1881—1955),浙江鄞县人,字叔平,别署鍴庐、凡将斋。他出身官宦之家,寓居北京,为现代著名金石书画家、篆刻家、印学家、鉴赏家、考古专家。早年,马衡曾任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考古学研究室主任,1924年参与清室善后委员会点查故宫物品,1933年起任故宫博物院院长。1952年,马衡辞去故宫博物院院长一职,专任全国文物整理委员会主任。
马衡是西泠印社的早期社员,他与西泠印社的交往可追溯到1910年。这一年,他向西泠印社捐赠50块大洋、磬式茶几四张、背靠一字椅八张、大方几桌一张、圆桌面一张,参与了创建时期的活动。他同四位创始人志趣相投,均有交往,几十年没有中断过,且与王福庵私交最笃,两人在京杭两地多有来往共事。因为这层关系,社中遇有难事,人们多向马衡讨主意。1928年,宋美龄在杭州巡游至孤山时,向地方政府提议把孤山改为中山公园。听到这个消息,丁辅之立即驰信在北京故宫博物院供职的马衡,商量自我保护的措施和办法。马衡此时正参与成立“全国古物保护委员会”,恰巧1929年杭州正在举办第一届西湖博览会,西泠印社、俞楼、广化寺等处被辟为卫生馆,到10月20日闭幕,有半年之久。一段时间后,待西湖博览会结束,西泠印社立即挂起“全国古物保护委员会浙江分会”的牌子,巧妙地处理了这个棘手问题。后经多方协商交涉,仍保留西泠印社的地盘,避免了被去名的危险。1930年夏,马衡因参与检举军阀孙殿英盗窃集团,受到被通辑的威胁,遂化名“无咎”,连夜经天津到达上海。在沪期间,他曾转道西泠印社小住近三个月,同其间来访的印友切磋篆刻之艺,刻过不少印章,安全度过那段隐居的日子。可见,其与印社、印人的关系,非同一般。
马衡是一位金石学大师。他在金石学方面的著作有《金石学概要》、《中铜器时代戈戟之研究》、《新嘉量考释》、《石鼓为秦刻石稿》、《汉石经集存》、《中国书籍制度之研究》、《凡将斋金石丛稿》等,篆刻有《凡将斋印谱》、《鍴庐印稿》、《凡将斋印存》等。郭沫若对他的学术成就有过中肯的评价:“马衡先生是中国近代考古学的前驱。他继承了清代乾嘉学派的朴学传统而又锐意采用科学的方法,使中国金石博古之学趋于近代化。”他是“中国金石学第一人”。马衡虽远在北京,但他的等身著作、他在印学领域的卓越成就,以及他与西泠印社的亲密关系,决定了他在西泠印社处世艰难时期的旗帜地位。
自1947—1951年初夏,西泠印社虽历经战争的硝烟及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社会环境整治,但有远客京师、遥领社职的马衡撑旗,有印社同仁的相互信任与默契,社中的春秋雅集、艺术创作仍艰难地维持了下来。(未完待续)
责任编辑:本站编辑
- 推荐关键字:吴昌硕
- 收藏此页 | 大 中 小 | 打印 | 关闭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立场,也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价值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