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建成的珠海渔女石雕像
本报珠海讯(记者 陈治家 通讯员 胡立摄影报道)提到文物,很多人想到的多会是些老“古董”。昨日记者从珠海市文体旅游局获悉,1982年建成的珠海渔女石雕像和1984落成的九洲城近日正式被列入珠海市第六批文物保护单位,这是该市的改革开放标志性建筑物首次被列为文物进行保护。另外,药线灸、粤曲、七月三十装路香三个新的市级非遗项目前日也惊艳亮相。
最年轻的文物出炉
2008年开始启动为期三年多的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珠海市首次根据文物新标准将改革开放初期建设的标志性雕塑珠海渔女纳入普查范围。据介绍,前两次全国文物普查界定标准都要求是民国以前,符合的才能说是文物。第三次文物普查相对于前两次的范围和内容有所扩大,更把时间范围放宽至近现代乃至当代,强调将具有典型价值的近现代工业建筑、金融商贸建筑、文教医疗卫生建筑等行业性质文化遗产,以及各种风格、流派、形式的近现代代表性建筑也作为普查重点。珠海渔女雕像、九洲城等首次作为改革开放初期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标志物被列入其中。
昨日,记者从珠海市文体旅游局获悉,近日珠海市政府已正式发文,公布了珠海市第六批文物保护单位,包括20处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不可移动文物。这些新的文保单位,结合了珠海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成果,经遴选、踏勘和论证确定。新科文保单位中,三处改革开放文物尤为引人注目,包括1979年的斗门区莲洲镇西安码头泵站、1982年的珠海渔女石雕像、1984年的九洲城。
此次公布最古老的文保单位是位于横琴深井村的赤沙湾遗址。此外,古元故居、卢慕贞故居、蔡昌故居等及去年发现的徐诚斋墓都名列其中。
可扩大景区渔女不可动
珠海市博物馆文物研究人员表示,按照过去的标准,虽然珠海渔女具有重要的地方代表价值,但因“年龄”不够,始终和文物不搭干系。但新的标准将拉近市民同文物间的距离,产生更多“现代文物”。新规定淡化时间概念,说明我国文物认定的标准越来越宽,对文物的保护意识越来越强。珠海市文体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晋升文物后,除了对文物本身的永久性保护外,今后在城市规划和建设时,就连周边改造也得优先考虑“渔女”的保护方案。
此前曾有人大代表提出《打造珠海大型渔女旅游景观的建议案》,具体的设想是,借鉴澳门观光塔和上海东方明珠的成功经验,先将珠海渔女以及其底座一起提出来,在原址及其周边填海,构建平台,与此同时,周边建造大型、与海岸线风格相符的景观灯,最终建成建筑面积为1.5万~2万平方米,集休闲、购物、娱乐于一体的经典大型旅游休闲渔女广场。
珠海市文体旅游局负责人也曾表示,随着珠海旅游业的不断发展,渔女区域的交通、停车、消费、摄影、安全等方面已经日益暴露出缺陷,不能满足市民、游客日益增长的旅游消费需求。因此希望市政府进行相关规划,将渔女周边区域建设成一个公共服务更加完善的旅游综合区,未来的渔女区域,不再“只是一个改革开放初期简单的城市标志”,而是能够成为“一个美轮美奂的国际景区”。
昨日珠海市博物馆有关专家杨长征表示,现在“珠海渔女”像被列为文物,改变“渔女”本身的任何形式均不可能,但整合周边资源仍是可行的。
三个市级非遗项目亮相
前日,珠海市还公布了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包括传统医药类的药线灸、传统音乐类的粤曲、民俗类的七月三十装路香等三个非遗项目。至此,珠海市现有的市级非遗名录将增加到23项。
据介绍,农历七月三十“装路香”这一民间风俗广泛流传于四邑、中山,和斗门的上横、横山、六乡等地,在斗门当地已流传260多年。据了解,两百多年前黄杨山以北的先民以打鱼为生,居无定所的他们,为了在丘山、草滩开荒耕种和发展养殖业,族老就号召村民向“地状皇”(地方话对“地藏王”的称谓)祈求风调雨顺。他们选择每年的农历七月三十即传说中“地状皇”的生辰为“装路香”日,每户人家自觉在门口烧香祭奠,村道遍插香,祈福地藏王。260多年后,原先的海洋已经成为陆地,虽然沧海变桑田,但风俗始终未易。
链接:
珠海渔女雕像1982年建成,高8.69米,重量达10吨,用花岗岩分70件组合而成。珠海渔女这座由全国著名雕塑家潘鹤先生设计制作的大型石雕,已成为珠海市的象征、改革开放初期的标志性建筑物,也成为珠海重要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