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尼斯中国馆策展人彭锋访谈
http://www.socang.com   2011-04-07 11:34   来源:99艺术网
  嘉宾:彭锋(北大美学教授)

  采访:谷宁 整理:郝立勋

  编者按:中国艺术这几年已经在世界上取得了很大的影响,而这种影响在很大程度上还是迎合了西方意识和审美标准的前卫艺术,而具有中国传统文化底蕴和中国哲学思想的中国特色的艺术还没有引起世界太多的关注。本次威尼斯双年展的主题是具有中国味道的弥漫,可以说是与以往几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的主题和思想有了很大的区别,这个弥漫主题的提出又是具有怎样的时代和社会背景呢?它为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方向是否带来了一些新的思考和启迪呢?它提出了什么样的问题又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今日彭锋接受了99艺术网的独家专访,而本届双年展的策展人将会给我们一个什么样的答案呢?

  弥漫的究竟是什么样的中国味道?

  99艺术网:你现在作为一个具有重量级知名度的策展人,大家都非常关注,同时大家对威尼斯双年展非常关心,尤其是本届威尼斯双年展您作为策展人把中国馆的展览主题定为“弥漫”,这个主题产生的背景是怎么样的呢?

  彭锋:首先我一点都不觉得我是重量级,因为我自己的体重一直很轻,到现在还不是特别胖。我从来不认为威尼斯双年展对我来说是一个荣誉,而是把它当做一个任务来完成,甚至是一个压力,因为我这一代人是受国家免费教育的,我从小就不太要交学费,一直读到大学、读到博士都还拿工资,我觉得太庆幸了,接下来这些孩子就没有这么幸运,他们要交学费。我觉得这是国家交给我的任务,我一定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把它做好。其次大家知道我不是职业策展人,我是在大学教书。如果我来做这个展览,我没有想出一个好招、好点子、好概念我就不会参加,我早就放弃了。直到离最后截止日大概不到三天的时候,我终于想到了pervasion这个概念,本来我想到了另一个词叫Penetration就是渗透、穿透或者就是“透”的概念,但是Penetration太强势了,这个概念太硬了,后来我考虑了很久,我觉得还是用pervasion好,因为它比较柔和,翻译成中文就是弥漫。我刚开始是用英文进行思考的,后来才翻译成中文,因为参加一些室外活动的时候,我一般都是先找一个好的词、好的观念跟它能够对接。

  为什么用弥漫呢?因为这次威尼斯双年展的主题我们都知道是ILLUMInations,我当初接到这个邀请函的时候,那上面翻译成启发、启迪。我后来专门上威尼斯双年展的官方网站去查看。策展人把这个主题用两种方式来写,ILLUMI是大写的而nations是小写的。这里面有两个方面的含义:大写ILLUMI是光照的意思,跟光有关系的,小写nations是国家的意思,跟国家有关。所以,它可能会让我们思考这样一个问题,除了光照之外更多地思考的是全球化时代的问题,再一个是国家间的相互关系,这是我当初看到这个题目时的真正判断。后来威尼斯双年展官方给我们每个艺术家发来了一个问卷,就是每个艺术家必须回答五个问题,这里面其中涉及到你对国家的一个感受、感觉,我觉得我当初的判断是没有错的。

  我特别喜欢pervasion这个主题,一方面我觉得跟ILLUMInation是有关系的,如果我们了解西方文化的背景的话,我们会发现ILLUMInation是一个有基督教背景的概念,基督教里面特别强调上帝给我们的启发、启迪,后来的启蒙运动也强调光,光是西方人觉得一个人由愚昧走向文明的一个标志性的产物,所以西方人特别喜欢光。你看中世纪的艺术都用光,后来的艺术也都有光,这个光是神圣之光,不是自然之光。中国人对光没有那么敏感,中国人对味道比较敏感,中国人强调味,这个味道正不正、地不地道。我想为什么西方人偏近光,中国人偏近味,我觉得这是有更深层次的哲学根源的,因为西方人相信上帝是源头,是光,而中国人相信人是由气生出来的,气没有源头,上帝是有源头的。气虽没有什么源,但气可以弥漫、可以扭曲、可以拐弯抹角,光不行,光是直射的,一旦被挡住就消失了。所以西方人的思维方式是直来直去,而中国人却是拐弯抹角。所以我觉得用“弥漫”这个概念甚至比它的总主题要好,因为不仅具有中国文化、中国哲学的内在含义,更能传达我们对当前的国家间关系的理解。因为现在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国家与国家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的边界在不断被模糊。所以,pervasion没有ILLUMInation那么硬梆梆的,是比较柔软的,虽然柔软,它里面却有一股渗透的力量,味道、气味是有力量的,它跟光不一样,光被挡住就穿不过不去了,而味道却是可以无孔不入的,它有弥漫性、渗透性,用老子的话来说是就是是柔弱胜刚强。

  我想用这个概念来展现中国文化在这方面的一些特点,其实中国文化是比较柔弱的、阴柔的,它更加强调阴性,但是这个东西是有力量的,这是第一点。第二点就是表达我对今天全球化时代、国家与国家间的一个思考,边界会越来越模糊,以至于最后都不明显了。

  其实最关键的一点是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面临的一种挑战,因为中国场馆是一个油库,里面有很大的油罐,这个油罐里面还有油、是柴油,在中国馆里面我想像不出可以做任何形式的展览,想像不出如何展览绘画作品,想像不出如何展览雕塑。因为中国馆里面有那么大的油罐,那个油罐本身体量巨大并且锈迹斑斑,我觉得它本身就是一件作品,而且是一件特别刚性的作品。我觉得在这个馆里面做展览必须要有很好的创意,要不就别做,做了肯定是让人笑话的,当时我自己看了这个馆之后,我当时的感觉就是这样的。用什么东西来做呢?肯定是用软的,不能用硬的,你不能拿钻钻、拿刀切,你只能够用软的,什么是软的?味道气味是软的,气味和味道可以充满整个馆的每一个空间,所以它可以把空间全部利用起来,它是一个整体的作品。

  99艺术网:所以说这也是最大化的利用这个空间的一个想法?

  彭锋:我觉得中国馆面临的挑战早就存在,但是我不知道以前的策展人和艺术家有没有正面去回应这个挑战,我是想正面地回应这个挑战。

  99艺术网:您刚才也提到了“味道”,就是有代表中国特色的那种茶、酒、中药、香荷这样的东西。这个东西的选择是不是代表着一种大家默认的传统中国符号,或者说中国牌,打的这张牌并不意外,您怎么解释?

  彭锋:我始终不认为我是在打中国牌,因为这不是符号,这个东西是活的、这是生活的一部分。我们说的符号是指已经死掉了的才被称作符号,比如说我们用一个中国传统的符号,这个符号在今天社会不能使用了,这才可以叫做符号,但是我选择的这些不是符号,而是活生生的东西,是我们今天生活里还在用的,我们依然喝茶、喝酒、烧香、种荷花,所以我始终不认为这是一个像以往的一些艺术家用有中国标志性的东西去打中国牌这样的一种策略,因为我带去的这些东西是活生生的,我觉得不仅中国人可以接受,任何国家的人都可以接受,它是可以实用的,它是活的存在。

  从这个意义上讲,我跟以前用所谓中国符号的策展人和艺术家是有区别的,我希望把中国文化里面活着的东西能够展示出来。可以这么说,我想到用这几种味道其实有很多方面的考虑,首先它一定要表达的是现代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我举个例子,比如说我们喝的西方的红酒,我们不仅喝了红酒,而且还要学会西方人的生活方式,西方人告诉你倒酒不要倒多了,要晃悠晃悠,然后放到嘴里还要先晃两下,最后再吞下去。其实这是一种生活方式,茶、酒、中药、香荷这些东西的背后是中国人的生活方式,这些中国方式今天在中国社会里面依然存活着,是有生命力的,我觉得这点是我跟那些用中国符号的艺术家表现不同的地方。

  第二点、比如说我选择的这些味道:荷花、香、酒、茶、中药,因为这些味道既是物质性的味道,同时又是有精神内涵的,它是有形而上的意味的在里面的。鲁迅讲过魏晋的风度体现在酒和药里面,但是用酒和药这两种物质型的东西来体现。我选的这些东西有特别多的讲究,有人说我为什么不选葱姜蒜?的确中国人老用葱姜蒜,但它是形而下,立不起来的,我在用它做意义解释的时候,它的空间就不够了。有人说你可以用另外一种味道,中国最典型的就是墨香,诗书画里面的墨香太香了,这个最有中国文化的特点,但是我觉得这个太像文化了,不像生活,所以它没有生活性。

  我为什么选五种味道?因为我们传统文化讲的是五味俱全,我没有选四种,也没有选六种,我觉得要选中间这样的,不上不下,它是有可以往上拔的潜力,同时也接着地气,也跟生活发生着关系,它是有生命力的。太上面的东西都是有生命力的,太下面的东西没有产生的空间,所以这是我为什么选这五种味道的原因。

  什么样的艺术家才是合适的威尼斯双年展参与者?

  99艺术网:您刚才也介绍了关于味道的相关方面的阐释,我们再来谈一谈今年参展的艺术家,您在选择艺术家的时候,一个首要的条件是什么?

  彭锋:我有很多条件,第一个就是参展艺术家必须是从来没有去过威尼斯参加过任何形式的双年展。我想让更多的中国艺术家都有机会去威尼斯,因为中国的当代艺术跟世界上任何的国家都不同,中国的优秀艺术家实在太多了,我不希望这样的机会被极少数的艺术家垄断,当然不能用垄断这个词,这个词用得太过头了。我希望用自己的话来说,我是平等主义者,我希望艺术家都有机会去威尼斯展示一下自己的作品,所以我第一条就是不能有以前参加过威尼斯双年展的艺术家。

  第二、最好是能够体现多样性,年龄上老、中、青都要有,性别上男女都要有,至少有一个男艺术家或者至少有一个女艺术家,不能全是男的或者全是女的。我在选艺术家的时候,我考虑的不是艺术家的名气而是艺术家的能力和他相关的作品,因为我刚才讲了威尼斯对于我来说不是荣誉而是任务,我想对于其他的艺术家来说也不是荣誉,是任务,他必须要完成这个任务。所以我选艺术家,不是看艺术家究竟是一线的、二线的还是三线的,没有这个概念之分,我觉得有一些做画廊的人可能考虑这方面比较多。我考虑的是艺术家的方案是否可行,因为我这次所有参展的艺术家,我对他们是感到非常感激和抱歉的,因为是我请他们来工作,对他们来说相当于命题作文。因为不是我选他们的作品,而是我选这个人来做这件作品。所以,所有的作品都是围绕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的主题来创作的,都是新作品,没有一件是已经做好的,艺术家们付出了极大的辛苦来完成这个任务,非常不容易,我非常敬佩他们的努力,为了中国馆有一个好的效果,大家都非常敬业。

  第三、艺术家是否做过相关的作品,有没有这样的一个经历。他对这些味道是否有体会,他如果没有体会的话,做的作品可能比较外在,相反他的作品就会比较深入一点。我透露一点,我找的艺术家超过二三十个人,不仅仅是大家现在看到的这几个艺术家,因为我要考虑艺术家的方案是否合适,是否能够实现,实现起来有没有技术上的难度,这些我都要考虑的。很多艺术家都非常有能力,作品创意也非常好,但是最后为什么没有参加到中国馆的创作队伍里面来?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一些是艺术家的方案技术要求太高、有些作品太大了运不过去。我最后选择五个比较合适的艺术家,我不敢说是最合适的,因为还有很多的艺术家我还没有接触,但是我觉得从他们的创作态度、他们最后作品所呈现的样子来看,我觉得是非常合适的五位艺术家。

  99艺术网:因为威尼斯双年展还是被众多的艺术家给予了很高的期望,可能大家觉得您选的这些艺术家不是太合适,您怎么看待这样外界的这种非议呢?

  彭锋:我觉得对于人的评价,最后还是要看作品。现在已经有人评价说威尼斯双年展为什么选彭锋,这个人是干什么的搞不清楚,选的艺术家好像也都不行。我觉得这不是一种对待艺术的严肃态度,因为我知道什么叫艺术批评,这个艺术批评是真正的行家的艺术批评,而不是一般的道听途说和业余爱好者的议论。我觉得首先要有一个职业化的圈子,我们在发表评论的时候要有根据。因为到目前为止,我的方案暂时不能公布,他们根本也不知道我做的是什么东西,他们怎么能够评价这个东西好还是不好呢?我们说一个艺术家做得好不好,不仅要看他的作品,而且要了解他的创作意图。我不认为一个艺术家,比如说我们给他贴了一个标签,说这个是好的艺术家,他做的作品就永远是好的。我不认为一个艺术家以前做得作品不那么好,他就永远做不出好作品。我觉得一切都要让事实说话,我们得看艺术家能够创作出什么样的作品。

  我刚才说非常尊敬这些艺术家,原因是什么?他们的工作态度、他们的创作热情,我觉得他们已经付出了120%的努力在完成这个任务,因为我们没有多少时间了,从定下来让我做策展人,我再去找艺术家确定这个方案,最后再做。其实讲老实话,肯定有很多人说彭锋做了威尼斯策展人,肯定很多人求我。而其实是我求艺术家来创作的,我求他们来做这个事。我们来共同创作一件作品,现在有一些人对艺术家说三道四,其实我很不以为然,我觉得这种态度不严肃,不是我理想当中的那个理想的批评家。而且我认为中国当代艺术界需要更多的是合作,而不是相互拆台。

  99艺术网:是不是也包括对您个人的否定,您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态?

  彭锋:其实对我个人的否定一点不在乎,因为我本来就不是这个圈子里面的,我本来是做艺术理论的。不是说我做了威尼斯双年展就是什么了不起的策展人,我是北大的一个老师,我的本职工作在大学教书。

  99艺术网:其实让大家给予了它一个很高的光环,这是一个“镀金”的过程,都会这么认为。

  彭锋:所以我要针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于他们来说也许是一个“镀金”的过程,对于我来说就是我帮文化部完成了一个任何人来做都会被挨骂的任务。我相信找我来做是非议最少的,因为我本身就不是这个圈子里面的,我从刚开始做准备、做调查研究,包括我最后选这个题目都是非常有根据的,我为什么选这个东西,我是以理性来完成这个任务,我做这个工作一定是做好充分的理论上的准备之后才会做的,不然我做它干什么,是丢人去了。所以,我在这个方面是不担心别人对我的非议。

  99艺术网:看来您也是有一个好的心态。我们再回过来说艺术家的一些作品,您觉得现在艺术家所提交的作品能否代表中国当代艺术这样一个先锋,向世界展现出来我们当代艺术的一个水平呢?

  彭锋:我一点不认为他们叫做代表先锋,为什么呢?因为如果从世界当代艺术来讲,全世界艺术家今天都在东张西望,没有方向,不知道该往哪个方向走,中国当代艺术更是这样的,中国当代艺术五花八门、各显神通,没有一条主航道,大家铆劲跑,看谁跑到最前面,都在探索。所以,我不认为它就一定代表一个方向,但是我可以这么说,威尼斯双年展到今天,我刚才讲的当代艺术的处境下,由于整个当代艺术没有了方向,所以很难说威尼斯双年展就代表了什么方向,我不认为它就一定会代表什么方向。威尼斯双年展是一个每年可能立一个主题,围绕这个主题来进行创作,中国馆是一个主题,按照这个主题来创作,但并不等于最适合这个主题的艺术家在其他方面也会独领风骚,我觉得这个时代已经过去了。今天是一个平面的、多元化的时代,每个艺术家都可以找到一条路子成为优秀的艺术家,当代艺术已经没有了方向。

  双年展能否为中国当代艺术的实践提供方向?

  99艺术网:今年的作品您有特别满意的吗?可以给我们小透露一下吗?

  彭锋:我有一些想法,我刚才讲过艺术家的作品,如果他做得好的话,也不能说他代表一个方向。这并不等于我没有方向,我还是有方向的。我在想做什么呢?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当代艺术究竟在往哪个方向走?其实我跟国外的一流的理论家、批评家,很长时间我们都保持合作。其实当代艺术从70年代以后就流行概念艺术,这是我到纽约专门去拜访了丹托,因为他的理论专门支持概念艺术,但是这个艺术是不是还跟感官有关系?跟感觉有关系?可不可以?我一直想概念是思考的头脑的艺术,有没有一个身体的艺术,跟五官有关系、感官有关系?

  这次的威尼斯双年展,我做了一个实验,这个实验就是概念艺术是否可以跟感觉艺术联手,我这次特别强调感官的感受。用一种理论来说特别强调“感受理论”,而不完全是概念的。我们这次用到了声音、用到了光、用到了气味、很强的温度变化,温差大概在30度左右。我为什么强调这些东西?这些东西会调动我们的身体感受、身体意识,它比我们纯粹依赖观念、依赖概念的艺术,对观众来说要容易接受一些。因为我们这次去威尼斯展览,在威尼斯看展览的绝大多数不是中国人,他们缺乏对中国文化的了解,他没有这个背景。即使是这样一些没有背景的外国观众,我也让他在中国馆留下一些深刻的印象,靠什么呢?不能靠我去讲课,应该靠感官、靠感觉。所以,我策这次的威尼斯双年展,我觉得要做一个这样的实验:概念的和感觉的是否有可能融合起来,传统的跟当代的是否有可能融合起来,艺术的跟生活的是否可能融合起来。

  99艺术网:您说的让我们特别期待。您刚才提到了“概念馆”,威尼斯双年展上一直延用了国家概念馆的这么一个形式,也是经常被人探讨。您觉得国家馆的这个模式,有很多国家试图要突破这种模式,国家可能会有局限性,您怎么看待国家概念馆的意思?

  彭锋:我从来没有思考这个问题,因为这不是我思考的问题,这是威尼斯人思考的问题。因为威尼斯人决定要有国家馆就有国家馆。我现在思考的是威尼斯人用国家馆用错了,不能用国家馆,这是没有用的,这不属于我们思考的范围之内,它属于威尼斯人思考的范围之内。如果威尼斯认为我今后我不用国家馆,他有他的理由,他决定用国家馆也有他的理由,我们是在他们制定的一些规则上去尽可能扮演好自己的角色,这是没有办法的,因为这不是由我决定的,也不是由中国政府决定的,也不是由联合国决定的,就是他们的主办方就这样定了,定了国家馆,你要么参加,要么就不参加,没有选择。

  99艺术网:大家有非议的可能是国家馆会让大家来参展的时候,每个国家都受到政治的影响,我们国家的时候会不会也受政治影响的因素呢,影响到我们的内容、作品、主题、艺术家等等?

  彭锋:这是毫无疑问的,我不认为这是一个问题,因为全世界只要是国家馆的都由他们国家选的,国家不可能选择颠覆自己国家的艺术家去参加展览。我觉得有一些问题只要逻辑上分析一下就不是问题,因为这是国家馆,任何一个国家都是由政府选的,中国也是文化部选的,你怎么选一个人去颠覆文化部去?他怎么能成为国家馆的艺术家?我觉得这个不是什么问题,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其实艺术有各种各样的方式,我觉得对于艺术家来说,应该找一种最智慧的方式,并不等于要跟意识形态抗争的艺术就一定是好艺术,我们还知道有一些人可能是把它当成一个策略,谋求自己的成功,有不少这样的艺术家,不仅是中国,我想全世界都有这样的一个现象。既然其他国家都能接受国家馆的概念,美国人能接受、法国人能接受,意大利也能接受,中国人要去参加威尼斯就只能接受,不能不接受,不接受你就退出国际舞台。

  我觉得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我想看到问题的积极一面,一个好的艺术家、好的理论家、批评家、策展人,我是看他在面临各种各样的难题的时候,他有没有能力解决这个问题,如果他有能力解决这个问题,这是好艺术家。所以,对于国家馆来说,肯定会遭遇到各种各样的压力,看你有没有能力想出一些策略来避免这些压力,可以把一些不利的因素变成有利的因素,这就看你的聪明才智了,你能不能想出这个策略,我觉得这一点是很重要的。

  当我决定做威尼斯双年展这次展览的时候,我是把它当做一个很难的数学题来解,我看我能不能解出来,如果我解出来就决定做,如果解不出来就算了。

  99艺术网:接下来想了解一下,您对当代艺术的看法。在2010年的时候,中国在经济上GDP超过了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的经济体。那么我们当代的艺术水平是不是也相应地跟经济同步了?我们的当代艺术在世界上是占有一个什么样的位置,它的发展前景在哪里?

  彭锋:这个我不好说,因为艺术跟经济之间的关系向来是复杂的,有时候经济发展的时候,艺术不应该发展;有时候经济发展的时候,艺术很衰落。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不平衡的,不一定我们的经济超过了日本,我们的艺术就一定能超过日本,也不一定我们的经济不如日本,我们的艺术就不如日本。我觉得这个方面没有必然的关系,但是有一个问题是需要思考的,怎么思考呢?我们想中国经济为什么发展那么快、道理在哪里?这是一个很好的话题。

  我就在思考这个话题,为什么中国可以?那就是中国文化终于开始发挥力量了,开始起作用了。我们看现在中国政府的决策不再受到以前某种意识形态的影响,我觉得它体现了最敏锐的临场决策力、判断力。其实中国文化不像某一些宗教、生活、传统比较强大的文化,它特别强调原则,中国人也强调原则,但更多的强调变通、灵活、根据具体的境遇做出恰当的判断,这是最关键的。如果中国的经济按照某一个抽象的原则来行使,无论是按照计划经济还是按照市场经济,我想它的发展都没有今天这样顺利,就是因为中国现在这个经济很难说是市场经济还是计划经济,它什么都有,所以这样一个政策都是中国人摸索出来的,它没有样板。我们在一个新的时代条件下,在今天这个时代条件下,在技术变化这么快、社会变化这么快的条件下,什么样的体制、什么样的策略是好的策略?我觉得这个问题可以引起我们去思考,思考中国人为什么在应对这样最复杂、最艰苦的局面里面,他为什么能够显得比较成功?原因就是中国文化的这样一种通变力,他可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同的问题采取不同的策略去对待和处理。

  我觉得这一点,我们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可以思考和总结一下。我希望中国艺术家在这个方面也有一些思考和总结,因为我是做理论的,我的理论可以讲两点:第一、平等主义,我认为任何事物都要平等是最好的,我觉得人类文明进步最大的标志就是把每一个人都当人看,人和人都是平等的,至少在人上我们尊重每一个人,这是我自己努力奋斗的目标,我自己从我的角度讲,我不管是穷人还是富人,甚至你是犯人,我首先把要把你当人看,这是一个文明的社会、一个文明的标志,首先让每个人活得像人的样子,从这一点上讲是平等主义者。第二、我是多元主义者,我觉得每一个人、不同的人都有各自生活的意义,并不一直非要挤到第一,让下面的人都没有意义,除非你得了这个第一才有意义,那这样的社会就太可怕了。所以,我不认为人和人之间在成就上,尤其是在人生的意义上可以用这样的方式去比高低,从这个意义上很难说中国的艺术在世界艺术上在什么地位,这也是一个比高低的。我觉得最好是让每个人都有各自的空间去发挥自己的才能,这点是最重要的,千万不要说我一定要考一个第一,我一定要弄到一个一流,如果大家都这么想、都这样做、都这样争,我觉得整个社会就会显得比较焦虑。

  99艺术网:最后我们想了解一下威尼斯双年展的进程,您现在进行到哪一步了?

  彭锋:现在艺术家的作品基本上都完成了,我们4月1日之前把所有的作品全运到威尼斯,要海运,最大的问题就是在运输上,因为艺术家的作品都很大,都是根据现场做的,所以运费远远超出了我们当时的预算。当然最关键还不是钱的问题,最关键是时间,如果我们4月2日走,如果顺利的话,估计在5月15日到达,我们5月15日要布展,万一遇到局势紧张的情况,这个地方停两天过不去,那我们的威尼斯双年展就泡汤了,因为这次展览的作品全是唯一性的作品,所有的作品都是一个,不是说做了一大堆随便拿一个过去的,都是针对这次展做的,所以过不去就没了,如果过不去我们就只能表演行为艺术了,没有其他的办法了。

  活动背景:

  第54届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将于6月4日至11月27日举行,本届双年展的主题为“启迪”,中国馆方案日前最终确定以“弥漫”为主题。

  据介绍,为确保本届双年展中国馆的质量与水平,文化部成立了由范迪安、谭平、王璜生、张子康、舒可文组成的专家委员会,确立了国家馆展览策划方案的评选机制。专家委员会推荐了15位活跃在当前艺术领域的策展人作为候选人,并对收到的11份策展方案进行了多次讨论和评选,最终确定了北京大学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教授、副主任彭锋以“弥漫”为主题的策展方案。

  这一方案以中国哲学主张宇宙万物以“气”为本的思想,呼应本届威尼斯双年展“多重地方性”相互“启迪”的主题,提出“弥漫中国味”的策展理念,通过与中国文化相关的酒、茶、中药、香、荷等气味性的物品,与中国馆空间现场构成独特的展览关系。在一个充满交流、冲突的全球化世界中,“弥漫”所寓意的气质旨在最大限度地降低冲突,促成融合,它同时也是对双年展主题的一种共鸣。

  目前,策展人彭锋正在与参展艺术家沟通,对策展方案进行完善,为下一步的具体实施做好准备。
责任编辑:本站编辑
  • 推荐关键字:“专访”
  • 收藏此页 | 大 中 小 | 打印 | 关闭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立场,也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价值判断。
相关新闻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已有0条评论)
昵称: 匿名发表:
内容:
《故宫五福金碗》未销先热 《故宫五福金碗》未销先热 创想计划开创全新艺术模式(图) 创想计划开创全新艺术模式(图) 2011华辰十年春季拍卖会拉开帷幕(组图) 2011华辰十年春季拍卖会拉开帷幕(组图) 匡时春拍再推明清犀角雕刻专场(图) 匡时春拍再推明清犀角雕刻专场(图) 威尼斯双年展终身成就金狮奖公布(图) 威尼斯双年展终身成就金狮奖公布(图) 与莎拉·梅斯特谈摄影收藏(图) 与莎拉·梅斯特谈摄影收藏(图) 格哈德·里希特失踪多年作品亮相拍场(图) 格哈德·里希特失踪多年作品亮相拍场(图) 养墨堂 养墨堂 2170中国画提名展(组图)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服务条款 |  法律声明 |  隐私声明 |  诚聘英才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版权所有 中国收藏网 ©2002-2010 浙B2-20080195 E-mail:web@socang.com 客服热线:0571-87068182 客服QQ:328271981 业务合作:0571-87020040/28057171/87242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