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艺坛巾帼的魅力
http://www.socang.com 2011-03-25 17:10 来源:收藏投资导刊
文/本刊记者 李荣坤
采访/李荣坤、毕武英 、徐旻
“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之际,在这个属于女性的节日里,《收藏投资导刊》采访了艺术圈中的优秀女性代表,她们之中有艺术家、策展人、机构负责人、拍卖行负责人、设计师、艺术投资人、收藏家等。美丽、温柔、敏感、知性、干练、魅力四射……她们是艺术圈里的精英佳丽,她们独特、优秀,她们含蓄、纤巧,她们为这个圈子增光添彩,注入无穷的活力。我们采访的话题,依然在“女性”的范畴中展开,谈论“女性艺术”和“女性艺术家”。或许从女性对自身的透视中,我们可以收获更多独特的思考。
秀丽身影无处不在
在艺术生态链条的每一环都有女性的身影,诚如台湾大未来林舍画廊的经理赵芷姮所说,虽然知名女性艺术家的人数比男性少,但是在美术馆、画廊经理人、策展人,甚至艺术品拍卖界,优秀的女性工作者并非少数,且均在各自行业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女性在现代社会中逐渐担当了越来越多的社会责任。
法国兴业银行一直关注和支持中国艺术的发展,法兴私人银行中国区CEO李晓芸,是在金融界和艺术界都具相当影响力的女性。在法兴设在全球的23个分支机构里,她是唯一的一位女性CEO。李晓芸坦言,“成功不仅需要努力,还要天时、地利、人和等综合因素的配合”。她并不提倡把男女平等的口号挂在嘴上,“无论男人、女人,都要做好分内工作,以企业的核心价值为目标,不断进步”。团队的配合很重要,男女员工比例平衡可以互相弥补不足,最大限度地整合资源。她把这种状态比作拼图,少则加,即可完美。
在提到法兴为顾客提供的艺术品投资服务时,李晓芸表示,未来给客人量身定做的艺术基金里,会多关注女性艺术家的作品。利用国际银行的推介平台,帮助优秀的女性艺术家更好地发展。
无论男女,在自身事业的发展中,往往都要经历挑战。“熙·珠宝”董事主席兼艺术总监阮熙紫表示,女性的韧性和执着会给她们力量,使其坚持下去。“在艺术领域中,女性有更多的感性体验,她们处理事情更游刃有余;在周围的资源上,更加包容。”正是这些因素的整合,使她带领“熙·珠宝”这个品牌不断成长、壮大。“回头来看,虽然我们经历了很多困难,也得到了帮助和支持,付出的努力和回报成正比。”
让阮熙紫感到骄傲的是,身边有很多热爱中国文化的女性,在各自领域成功打造高端产品。她们在理念上传承创新,在形式上推陈出新,在风格上独具中国风韵……10年前的“中国制造”变成了现在的“中国创造”,中国的文化艺术,以博大精深的力量,在艺术的领域中释放出更多的能量。阮熙紫坚信,会有更多的品牌站在这个舞台上并骄傲地告诉大家,“我们就是代表东方文化和艺术的品牌”。
这就是女性特质散发的魅力,无处不在。
特质成就独特形式
“女性”始终是个永恒的话题,永远都能挖掘出新的亮点。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女性的智慧,她们为世界增添了更丰富的可能性。艺术领域更是如此。在国内,“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启蒙,开启了女性积极参与社会活动的舞台,出现了许多活跃在社会、文化领域的“新女性”,包括追求自身价值的女性艺术家,如第一代中国女油画家潘玉良、方君碧,都曾赴法留学,专事绘画,还有李青萍、何香凝、贺慕群、陈佩秋等,都在中国美术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潘玉良还被誉为中国女性艺术的开创者。她们的努力和探索,推动了中国美术的发展,也使得女性艺术时代在中国掀开了崭新的篇章。
汪频,中国领先的艺术家推广机构和艺术品运营机构——百雅轩的副总裁,喜欢从中国哲学层面理解女性的地位。她指出,在东方的哲学思想里,阴与阳其实是等量的。作为平衡,女性以不同于男性的方式存在,不同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所以,女性艺术家的作品不可避免地带有女性身份所带来的特征。但是,无论是男是女,都是以人为基础的,我们是人,是人就要先有人性。也就是说,如果一位艺术他(她)所探讨的题材以性别为基础,那么作品本身就会带有明显的女性艺术家特征。但是,也有些女艺术家所探讨的课题以人性为基础,那么其作品便不太有太多属于女性特有的感情色彩,更多的则是偏向人性。
另一位充满知性的女性,北京翰海拍卖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跃进提到,女性艺术家的创作题材更倾向于自我省视和自我观察,艺术表现富于感性与灵性,作品流畅、细腻,更具有亲和力。女性意识的“自我发现”,使艺术创作具有思辨性与探索性,构成一种独立的视角与语境。相较于部分西方女性艺术家直接以女性特征作为创作题材,中国女性艺术家在性别符号上不具强烈的针对性,不刻意展示或强化男性与女性之间的差异。
赵芷姮明确地说,女性艺术家更偏向以个人的感受性为根基,而非纯粹站在与男性对立批判的立场进行创作。
美博文化执行董事徐娟指出,女性艺术不再是一种衬托“祥和”“进步”的方式,一种显示妇女重获“解放”“自由”之后的抢白;女性艺术展也不是只能在“三八”拉出来遛遛以昭示一种“男女平等”姿态的说辞,不是只能出现在妇女儿童中心的“全国妇女喜庆‘三八’国际妇女节”活动的生动布景,不是每年被掸一次灰尘上架一次的“摆设”,不是为显示多元文化包容性而存在的那一抹红。最重要的是女性不用靠别人来讲述自己的故事,不用再充当宏观叙述中一颗“不可缺少的螺丝钉”,她们用不断变换着的语言和方式描绘自己的生活、追求自我存在的价值、质疑男权的话语方式、关怀社会大众的生存和发展——她们从发现自我到实现自我,一路走来满怀着智慧和勇气。
在当代艺术的创作中,女性艺术家相对较少,她们取得成功需要具备很多因素,除了要拥有天分,还要有较好的外界条件,包括良好的学习背景和人脉资源等。现在比较引人关注的女性艺术家,如喻红、向京、肖鲁、尹秀珍、闫平、崔岫闻、蔡锦、林天苗、曹斐、宋琨、陈可、吴笛、彭薇、王玉萍、陈秋林、胡晓媛、刘立宇、梁远苇、林菁菁、王田田等,有的在艺术造诣和市场影响方面都已成熟;有的初露头角,已是同代人中的佼佼者,成长性值得期待。但女性艺术家更容易受到艺术之外因素的影响。北京邦文当代艺术投资公司学术研究部总监赵孝萱就谈到过这个问题:“不少藏家很喜欢女性艺术家的作品,但也会顾虑她们会不会因为自己的个性、情绪、生涯规划及家庭因素而中断创作。所以在艺术市场上,藏家不多考虑女性艺术家作品的原因是认为她们的未来不稳定,对其成长性表示怀疑。”不过,现在已有更多藏家,看好女性艺术家作品的创意性和艺术史意义。
如向京、喻红等优秀的女性艺术家,都有很完整的发展脉络,其作品在艺术上的重要性,还未完整呈现。徐娟说,女性艺术家的重要性是她们用特殊的女性视角来思考问题,用当代艺术的表达方式来诠释其情感。
2008年王晓琳创办木真了艺术馆,开馆展举办了题为《进行时·女性》的有31位女艺术家参展的画展。从绘画、雕塑、装置、摄影等不同的艺术形态,展现了女性艺术家的思维、关注与情感。2010年12月,“自我画像:女性艺术在中国(1920—2010)”专题展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开幕,展览共展出从民国到当代76位女性艺术家150余件作品,对20世纪中国女性美术加以梳理和展示。包括尤雁子创办的“雁巢收藏”,不仅从艺术,还深入到生活的各个方面来关怀女性。
罗芙奥艺术集团总经理郭倩如表示,中国的女性艺术家已经比较国际化。目前,中国需要不断完善自身的市场环境,包括画廊、拍卖、博览会、美术馆等整个系统的建设。
近年来,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虽然中国女性艺术家的数量仍比男性艺术家少,但艺术学院里却呈现出完全相反的状态。国内已经出现了一批优秀的女性艺术家,但女性艺术评论家、女性策展人等还很少。随着艺术院校中的女性在硕士、博士学位的报考比例的逐年上升,无疑为这个队伍储备了后续力量。在不久的将来,女性艺术工作者的比重一定会逐年增多。
对女性艺术家的理解误区
王一涵(北京中艺博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执行董事长)
女性艺术家有其自身对生活、艺术的独特理解,中国有许多优秀的女性艺术家,她们的作品在中国当代艺术创作中不可或缺,同时也是很吸引人的组成部分。但优秀的艺术作品不由创作者的性别决定,我们要削弱这种对女性身份的刻意强调,要以作品本身的价值作为评鉴艺术家的核心标准。
女性视角也可能是一个不能回避的问题。由于她们的特殊视角,将其称为“女性艺术家”,这种称谓不存在任何性别歧视,只是一种分类方式。
赵芷姮(台湾大未来林舍画廊经理)
艺术和作品本身并无特定的性别,女性艺术家会以独特的视角,来处理某些长期被男性所忽略或漠视的议题,但不能过度耽溺于女性艺术家的身份,这样就会只停留在性别符号的表层。以艺术家的角度来看,不能以二分法将艺术创作者区分为男性与女性来做讨论。那样未必能给予女性艺术家正面的凸显,甚至可能使艺术家陷入女性本位的桎梏,也造成观众鉴赏作品时抱持着特定的迷思。
向京自述:
生存是硬道理。生态环境恶劣,就长不出好苗子,但能存活下来的一定很厉害,这是当代艺术圈的现状。
从行业发展的角度来讲,应该多做公众教育、美术馆建设以及艺术创作基金等方面的投资。尤其是艺术批评、策展、艺术史人才的培养,他们虽然不会直接创造“经济效益”,但可以“输出”价值,他们是需要被“养”着的,这是很重要的生态环节。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软肋也在于艺术理论梳理的缺乏。
崔岫闻自述:
女性同样也促进着社会的进步,比如最基本的生理功能,还有社会功能、思想功能、精神功能等。社会中其实有很多的空间和机会,女性要不断地强大自己,明确方向。
女性艺术家的话语权包括多方面因素:综合国力的支撑;个体素质要达到与外界交流的层面;所阐释的观点有前瞻性;引领行业的能力。当艺术家的作品能力与思想能力足够优秀时,可以更多地影响国际平台。国家的思想和文化精髓也需要艺术家的作品和阐释进行传播。艺术家多了一份社会责任感,这也是一种无形的使命感。
闫平自述:
性别决定人的思维方式和观察方法,尤其是人类的恒久性话题,如爱情、亲情、艺术等,把艺术的事情做好,就要真诚地表达人性恒久的东西。我想借鉴中国数千年的戏曲艺术,希望用中国的处理方式来启发自己的创作。作为一个艺术家,作品没有特点的话,会很悲哀。希望我的作品更具有中国本性,绘画的因素更丰富。随着中国的经济越来越发达时,有理想的画家会更注意到文化的不同,会越来越有中国的特点。
靳卫红自述:
中国的女性解放是一种行政性的而非来自女性内心深处的要求。
如果说中国艺术与世界接轨是一个存在的事实的话,那是我们要求打开一个更大的窗口,我也希望有这个窗口。艺术家需要更踏实地工作,来阐释我们这个时代的特质。
乌苏拉自述:
和以往比较,中国真正的当代艺术家中有很多都是女性。她们摆脱了艺术学院的陈规不再跟风。重要的是,艺术家作品独特,有不同的准则,当然这和传统惯例无关。但同时,艺术家不是性别聚居群,她们都是艺术家。
赵孝萱自述:
女性艺术家有阴柔、细腻、关注自我等优点,但同时也可能是局限。在艺术圈中,女性艺术家需要付出比男性艺术家更多的努力,也面临更大挑战,才能成功。还得面对是否能自我超越的考验、自身状态能有突破等问题,这更需要强大的心力和耐力,才能持续坚持自己的艺术创作。我们应该给女艺术家更多鼓励,关注女性艺术家的生存状态,给努力又有天赋的女性艺术家们更多展现才华的机会。
洪晃自述:
中国历史上是个男权社会,女性得到的认可远远不如男人。而女性的作品经常被挂上一些我认为不应该用的前缀,比如“美女”,这种前缀淡化了女艺术家的作品,再次体现了女人被社会彻底商业化了。
得到话语权的前提是女性艺术家要有话可说,如果非常尽职地画修饰画,也就谈不上什么话语权了。
女性不仅是男性艺术家作品中的主题,也是女性艺术家作品中的主题。在男性艺术家作品中,女性都很美,甚至美得都差不多。而在女性艺术家作品里,女性都很怪,有个性。但是绝对没有主流的“女性审美”。
责任编辑:本站编辑
- 推荐关键字:
- 收藏此页 | 大 中 小 | 打印 | 关闭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立场,也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价值判断。